创建“四位一体”实践模式,促进地方高师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198505050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从2005年起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对实践教学等进行了系列改革和创新探索。在“以生为本,学用并举”的实践教学理念指导下,构建课程实验、两个一工程、学科竞赛、校外实践基地等“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 计算机专业 四位一体 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7-0054-04
  一、课题提出
  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于1992年,经过20年的发展,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士、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从2005年起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对实践教学等进行了系列改革和创新探索。主要解决当前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第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重课堂实验和校外实践、轻课外实训和校内实践”的问题。[1]
  第三,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存在“重验证性实验,轻设计和综合性实验”,实验缺乏针对性训练的问题。
  第四,校外实践缺乏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实习效果有限,影响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问题。
  二、指导思想与教学理念
  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坚持“以生为本,学用并举”的教学理念,以校内实验资源和校外实践基地为基础,以高素质实践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不断提升和完善实验教学设备与实践环境,创建科学、完善、先进的课程实验、“两个一”工程、学科竞赛、校外实践基地等“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新模式。创建基本操作训练、编程训练、设计训练、综合开发训练的“四训练、五能力”课程实验模式,注重实验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研究、实验教材、实验管理体制机制及管理平台等软件建设,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创建开发一个软件系统、组建一个网站的 “两个一工程”校内实践模式;创建以科研项目形式推进和管理的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模式;拓展学生校内和课余实践空间,构建以项目驱动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校园实践环境,促进学生综合设计开发能力的形成,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建构“教研结合,分类培养;胜任一岗,一专多能”的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模式,完善校外实践基地内涵建设和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构建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支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校与实践基地教学相结合、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学用相结合。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创建“四位一体”实践模式
  我校计算机专业创建了课程实验、两个一工程、学科竞赛、校外实践基地等“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如图1所示)。从课堂内的实验和针对性训练扩展到课堂外的校内“两个一工程”实训、科研项目驱动的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再扩展到校外基地实习,以此统筹构建该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完善其课程教学体系,搭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质量,以满足北部湾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四步训练,五种能力”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多层级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创建操作训练、编程训练、设计训练、综合训练的“四步训练,五种能力”实验教学模式;应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开放式、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材、虚拟现实、实验网络演示平台建设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信息化的实验管理平台。对实验采用灵活多变、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1]
  我校计算机专业创建的“四步训练,五种能力”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解决了原来实验类型单一,重编程实验,轻基本操作,缺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问题。由原来单一的编程实验扩展到基本操作实验、编程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案例分析的综合实训;由原来单一的验证性实验扩展为有针对性的基本操作训练、编程读程训练、任务驱动的设计性训练、案例分析的综合开发训练。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多级训练、逐层提升的培养目标。
  1.操作训练
  计算机基本操作主要包括Office办公软件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布线、局域网服务器的安装与管理、应用软件的使用等。有针对性地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编程训练
  在增加实验课时的同时,对大一、大二程序设计课程实验开展编程训练。第一,由教师提供大量的程序给学生阅读,训练学生的读程能力;第二,在原来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加设计性的实验,由教师提供算法,学生编写代码实现,通过一些常用的、难易适中的算法编程训练,一门课程学生编写代码量至少达到20000 行以上,为课程设计和综合开发设计打基础。
  3.设计训练
  设计实验主要是指课程设计,是编程实验后专门设置的、运用某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验方式。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SQL server 数据库设计、动态网站设计等课程设计训练,一般设置于课程学习的后阶段,在大学第2~5学期之间,设计时间安排2~3周。采用的方法有任务驱动、自主选题等;训练的步骤: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学生自主命题或选择老师提供的题目—功能划分—详细设计—代码实现—运行测试—修改—提交作品—教师评价。训练达到综合运用某一工具语言设计一个功能简单的系统或多个模块之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4.综合训练
  综合实验主要是指综合多种技术(多门课程)来设计或制作一个完整作品的实验,是经历多门课程设计实验后专门设置的、运用多种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验方式。涉及的技术包括软件工程+编程工具语言+数据库等。综合训练一般安排在第6~7学期进行,以综合实训课程方式开设1个学期。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项目驱动法,一个项目可由1~3人共同完成;训练的步骤: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学生选题—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功能设计—编写代码—运行测试—提交及介绍作品—多教师评价。训练达到综合运用多种工具语言设计一个完整的系统或组建一个网站,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两个一工程”校内实践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实施了“两个一工程”。该工程的含义是: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学会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学会组建一个网站。时间从第2学期到7学期,历时两年半。制订了“两个一工程”实施方案、 “两个一工程”本科学生导师制、“两个一工程”教师管理条例与奖励措施。建立了“两个一工程”学生选导系统及“两个一工程”项目管理网站,对学生、导师及项目进行管理。实施的步骤包括:学生选导师—教师指导—信息管理系统案例分析(或网站硬件组建)—学生选题(或不同平台Windows/Linux的网站)—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编写代码—运行测试—提交作品—多教师评分。到目前为止,我系2003-2010级学生共500多人、教师80多人次参与“两个一工程”的活动,开发了500多个软件系统或网站。其中,有些学生开发的系统或网站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三)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模式
  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动态, 接触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对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对大学期间要学习的知识、技术有更深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具体办法:科研课题团队建立创新工作室—接受大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报名—对报名学生进行考核—指派团队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指导老师给学生分配研究任务—学生研究—提交研究成果。
  学科竞赛是在课堂教学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竞赛,培养一批学习能力强、学习潜力大、学习效果明显的学生骨干。我们主要组织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软件大赛、广西计算机应用大赛,多年来已经形成常态化。逐步形成了学科竞赛的实践模式,制订校级选拔赛竞赛方案—学生选定指导教师—校级比赛评奖,选拔出参加全国或省级比赛选手—参赛选手集中训练—指导教师带队参加比赛—召开总结会,奖励获奖选手。
  (四)校外实践基地模式
  为了落实分类培养的目标,我们提出了“教研结合,分类培养;胜任一岗,一专多能”的实践基地建设思路,建立了软件开发、通信与网络技术、软硬件销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计算机专业实践基地。其中,“教研结合”是指建立的实践基地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另一方面教师与软件企业之间开展研发合作,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共赢,有利于实践基地的稳定发展。“分类培养”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意向、能力强弱、性别差异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通过实践基地的岗位设置和人才配置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具体操作是与企业沟通制订学生实习实践的目标、内容、岗位、质量监控、时间等,为每一个学生制订一个具体的实习实践计划。“胜任一岗,一专多能”是指学生按照学校分类培养的目标,在实践基地主要在某一个具体的岗位进行实习,做到基本能够胜任该岗位所具有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并通过短期的岗位轮换,了解其他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日后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很快适应这些岗位的要求,做到一专多能。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学校有实习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负责指导和管理实习学生;同时,实践基地还为每一个学生指派一名技术骨干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实行双导师制。
  四、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
  (一)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操作”、“硬件应用”、“算法分析与程序设计”、“系统综合开发”四种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2] [3]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1.设置不同的专业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四种专业能力
  设置计算机操作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布线、局域网组网、网页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
  设置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语言、网络编程、网络数据库编程等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
  设置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硬件应用能力。
  设置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系统设计案例分析与开发综合实训、网站建设与维护实训等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系统综合开发能力。
  2.加大实验课时量,增加新的实验教学内容[2]
  要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较大幅度地提高实验课程的课时量(学分),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综合专业能力的实训,有充足的时间到实训基地参加实习。从2006年开始,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调整,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分从原来的67︰23调整为49︰41,实践课程的学分提高到与理论课程接近1︰1的幅度。改革实验课程只注重验证型实验的做法,增加了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内容,增加课程设计与系统综合开发实训等内容。
  3.改革实验教学评价标准[5]
  原有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和目的不够明确,没有量化的标准。我们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实验方法设立指标,对它们进行量化和强度的拓展,给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要求。使学生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承担的具体责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指标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确定实验教学质量标准,用量化的形式来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仅依靠改革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诸多困难。我们根据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的人才需求,针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包括框架设计和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等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实验路线和实验方案。[4]建构开放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分析的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实验训练。由验证型实验发展为设计性、综合设计性、探究性的实验。从课堂的四种能力的基本训练、综合训练拓展为课外的综合开发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创新工作室的创新研究。[1]   (四)改革实验教学管理
  建立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实验的信息化管理。实验室除了提供正常的课程实验之外,课余时间还增设了开放实验室时间,供学生自由自主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管理系统预约,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满足学生自主、创新发展的需要。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应用“以生为本,学用并举”的实践教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加强学生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开设软件开发与网络工程创新实验班,创建“两个一工程”和创新工作室的创新实践,保证学生在软件开发实践基地、网络工程实践基地、软硬件销售实践基地、中职学校教育实习基地、IT企业等校外实践基地有1学期以上的实践时间,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五、特色与成果
  (一)以实践模式促进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计算机专业依托计算机教师科研和教学团队的科研教研优势,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科竞赛等融入实验和实践内容。建构任务驱动式、案例分析、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工作室、“两个一工程”、学科竞赛,开展探究式与合作学习,使学生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励。
  “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提高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很大作用。近6年来学生获得13项国家级专业竞赛奖、15项省级奖。
  (二)本成果跨学科、专业开设实验课程范围广、学生受益面大
  本成果面向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师园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共5个专业,开设有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与开发”、“软件案例分析与开发”、“网站设计与开发”等富有特色的专业实验课程共计20多门;面向学校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英语、体育、艺术、应用电子技术、化学、高分子、地理、应用电子技术等30多个专业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网页制作”、“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校内外公共选修实验课程共计8门;面向我校继续教育学院开设计算机基础培训课程、函授生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师生、校督导员的好评。
  (三)本成果实验室建设示范作用大,辐射广,社会反响好,有普遍推广价值
  2007年建立的“科学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被评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以该实验室为依托的计算机教师科研团队被评为广西高校人才。实验室有成效的建设,接待了区内外几十所高校领导、专家和同行的访问和交流,起到了较大的示范作用。
  同时,本成果实验室还为广西IT企业、中职学校、中小学培养了2000多计算机软件开发、多媒体和网络课件开发人才、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质量高,辐射广,社会反响好,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等.创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 电化教育研究.2008,(10):39-42.
  [2] 李文敬,刘之家,闭应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1,(2):26-31.
  [3] 闭应洲,陆建波,李文敬.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27(3):111-114.
  [4] 李文敬,廖伟志,李广原,陆建波.提高学生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能力的实验方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24(4):374-379.
  [5] 李文敬,廖伟志,闭应洲.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5):136-139.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其他文献
对临床医学本科及护理专业学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学生各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及对双语课程的评价、要求。结果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程
随着LCD显示器销售增长放缓,利润空间越来越低,制造商们开始在LCD显示器中加入更多功能,Sony、SharP以及BenQ都推出了各自的多功能显示器产品Sony本月早些时候发布了其19英寸MFM
[摘 要]物流管理实验课程必须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具备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物流管理 实验课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49-02  物流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科学,由于其本身的专
期刊
文章基于一体式钢筋扫描仪详细说明了其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此外,还详细说明了钢筋扫描仪在隧道二衬检测中的实际应用,针对检测隧道二衬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文章对二衬质量的检测技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具有一定工程价值。
本文以一门选修课《学习科学与技术》为例进行分析,指出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这三个主要环节上做好设计,是选修课取得满意教学效果的关键
不公平的政策让外资热电厂日子越来越难过,事实上许多外资热电厂都是中国应该大力支持发展的环保型的电厂.
[摘 要]本校机电工程系三个专业是学校实行学分制的试点专业,方案成熟后将在全校所有专业实行学分制。本文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把对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研建的核心成果展示出来,以供相关院校参考。  [关键词]学分制 人才培养模式 营销  [中图分类号] G64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11-02  一、以满足岗位能力需求为前提,构建人才培
由于经济的进步,大家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结构设计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可以提升有限的空间与资源,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以达到经济性、实
[摘 要]海南岛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都需要大批从事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这给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因此,海南大学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总结不足,进一步深化海洋科学热带特色专业的建设。  [关键词]海洋科学 热带特色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