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对苏科版初中《物理》“动能、势能、机械能”第一课时6节同课异构课的观察,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加以整合和再构,呈现更为顺畅、精彩的教学。
【关键词】能量转化;初中物理;机械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8-0043-04
【作者简介】张正太,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江苏泰州,225323)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2014年9月,靖江市第三中学举办了“泰州市优质课比赛”活动。来自泰州大市的12名选手分成两组,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对苏科版“动能、势能、机械能”第一课时进行教学。笔者随其一组观摩了六堂课,感受颇多。
一、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
1.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动能概念和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的定性关系,能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3)知道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能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让学生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2)运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性实验;运用比较归纳法进行科学探究;(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营造智慧课堂,激发探究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交流;体验探究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及简单现象的解释。(2)教学难点:能量的初步概念;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2.学情分析。
由于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在八年级的教学中已经出现,关于它们的一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这为学习机械能打下了基础;用做功来衡量物体动能、势能大小,这一转换法,以及设计探究实验所采用的控制变量法,学生已多次接触。这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铺平了道路。教师只需从生活中的动能势能做功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对外是否施加了力,做了功。在找出它们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好编者的意图,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建构物理知识;让学生运用研究成果回归日常生活,解释简单现象。上述“三维目标”定能达成。
二、教学流程的整合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初步建构“能量”概念。
方法1 播放“愤怒的小鸟”游戏,引入新课
请学生到讲台上完成游戏,游戏的场景是:被拉长的弹弓,发生形变后的橡皮筋将小鸟弹出;飞行中的小鸟撞塌了小屋;高处坠落的屋顶将地面压陷一坑。
(游戏场景,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下来,引导学生抓住上述场景中的三个环节,进行施力与做功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具体分析:被拉长的橡皮筋释放后对小鸟做功;飞行的小鸟撞击小屋,鸟对屋做功;高处坠落的屋顶落至地面,屋顶将地面压陷,屋顶对地面做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能对外做功。再回味以前所学习的动能、势能,学生能自然感悟出能量的初步概念:(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该物体就具有能量;(2)物体对外做功越多,物体具有的能量就越多;(3)有能量不一定就对外做功(例:运动着的物体没有撞击到物块,举高的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没有释放,它们仍有能量储存在物体中,一旦释放出来就能做功)。其中的第(1)(2)两点正是本节课辨别物体是否有能量及能量大小的依据。
(让学生学会了辨别物体是否有能量——是否做功,判断能量大小——转换法。这为学生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同时这里还包含着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这亦为下一课时的机械能相互转化埋下伏笔。)
方法2 播放视频,呈现地震海啸
汹涌的海水冲走了车辆、房屋;撑杆跳高,变形的撑杆能将运动员弹向空中;汶川大地震,山上的石块滚落,砸死砸伤了人群,阻塞了路道、河道,形成的堰塞湖提高了水位,严重威胁下游群众的生命安全。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流动的海水、变形的撑杆、高山上滚落的石块,都能对外做功。建构初步的能量概念。
(播放的视频更具真实性,且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由流动的海水冲走车辆,为设计探究动能大小实验时采用转换法服务;堰塞湖水位上涨对下游构成的威胁,就能让学生体会“物体有能量,就有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就做功”;视频中的实例,也包含着机械能的转化问题,为下一课时埋下伏笔。)
2.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紧扣运动的物体有做功本领,先定义动能。
教师演示: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着的小车撞向木块,使被撞的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再让小车静止,且紧贴着木块,木块不能移动。
学生:物体运动而所具有的能量叫作动能。
教师:请同学们再列举利用动能做功的实例。
(2)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探究。
①通过猜想:引出影响动能的因素。
师:播放因车速过快而引发的追尾、撞车而酿成的车祸,并针对高速公路上为减少恶性交通事故发生,严控车辆的动能而挂出的“限速标志牌”,提出为什么要限速?不同车辆为何限速不一?你能猜想出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学生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速度、质量的大小有关。
②采用“问题链”导学,放手让学生猜想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获得相关结论。
师:在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应采用▲法。
a.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其速度的关系时,应控制什么不变?▲;怎样使小车获得不同的速度?
【关键词】能量转化;初中物理;机械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8-0043-04
【作者简介】张正太,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江苏泰州,225323)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2014年9月,靖江市第三中学举办了“泰州市优质课比赛”活动。来自泰州大市的12名选手分成两组,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对苏科版“动能、势能、机械能”第一课时进行教学。笔者随其一组观摩了六堂课,感受颇多。
一、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
1.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动能概念和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的定性关系,能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3)知道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能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让学生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2)运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性实验;运用比较归纳法进行科学探究;(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营造智慧课堂,激发探究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交流;体验探究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及简单现象的解释。(2)教学难点:能量的初步概念;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2.学情分析。
由于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在八年级的教学中已经出现,关于它们的一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这为学习机械能打下了基础;用做功来衡量物体动能、势能大小,这一转换法,以及设计探究实验所采用的控制变量法,学生已多次接触。这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铺平了道路。教师只需从生活中的动能势能做功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对外是否施加了力,做了功。在找出它们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好编者的意图,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建构物理知识;让学生运用研究成果回归日常生活,解释简单现象。上述“三维目标”定能达成。
二、教学流程的整合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初步建构“能量”概念。
方法1 播放“愤怒的小鸟”游戏,引入新课
请学生到讲台上完成游戏,游戏的场景是:被拉长的弹弓,发生形变后的橡皮筋将小鸟弹出;飞行中的小鸟撞塌了小屋;高处坠落的屋顶将地面压陷一坑。
(游戏场景,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下来,引导学生抓住上述场景中的三个环节,进行施力与做功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具体分析:被拉长的橡皮筋释放后对小鸟做功;飞行的小鸟撞击小屋,鸟对屋做功;高处坠落的屋顶落至地面,屋顶将地面压陷,屋顶对地面做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能对外做功。再回味以前所学习的动能、势能,学生能自然感悟出能量的初步概念:(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该物体就具有能量;(2)物体对外做功越多,物体具有的能量就越多;(3)有能量不一定就对外做功(例:运动着的物体没有撞击到物块,举高的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没有释放,它们仍有能量储存在物体中,一旦释放出来就能做功)。其中的第(1)(2)两点正是本节课辨别物体是否有能量及能量大小的依据。
(让学生学会了辨别物体是否有能量——是否做功,判断能量大小——转换法。这为学生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同时这里还包含着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这亦为下一课时的机械能相互转化埋下伏笔。)
方法2 播放视频,呈现地震海啸
汹涌的海水冲走了车辆、房屋;撑杆跳高,变形的撑杆能将运动员弹向空中;汶川大地震,山上的石块滚落,砸死砸伤了人群,阻塞了路道、河道,形成的堰塞湖提高了水位,严重威胁下游群众的生命安全。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流动的海水、变形的撑杆、高山上滚落的石块,都能对外做功。建构初步的能量概念。
(播放的视频更具真实性,且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由流动的海水冲走车辆,为设计探究动能大小实验时采用转换法服务;堰塞湖水位上涨对下游构成的威胁,就能让学生体会“物体有能量,就有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就做功”;视频中的实例,也包含着机械能的转化问题,为下一课时埋下伏笔。)
2.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紧扣运动的物体有做功本领,先定义动能。
教师演示: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着的小车撞向木块,使被撞的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再让小车静止,且紧贴着木块,木块不能移动。
学生:物体运动而所具有的能量叫作动能。
教师:请同学们再列举利用动能做功的实例。
(2)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探究。
①通过猜想:引出影响动能的因素。
师:播放因车速过快而引发的追尾、撞车而酿成的车祸,并针对高速公路上为减少恶性交通事故发生,严控车辆的动能而挂出的“限速标志牌”,提出为什么要限速?不同车辆为何限速不一?你能猜想出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学生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速度、质量的大小有关。
②采用“问题链”导学,放手让学生猜想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获得相关结论。
师:在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应采用▲法。
a.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其速度的关系时,应控制什么不变?▲;怎样使小车获得不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