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的味道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n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深藏许多记忆,一段青涩无果而终的初恋,一个至今耿耿难忘的少年情怀,一幅瓜田李下的老家风景,甚至一首童年冬天雪地里传唱的儿歌,一杯浑浊的小村自酿红芋干白酒,一棵老家草屋上疯长的夏草,一片晚霞映红天际的彩云,都是记忆刻在肋骨上的一帧一帧澄静、丰美的影像与生动传神的声响。故乡一路走来走过的日子,或嬉或怒或嗔或憨或苦或悲,沉淀着一个时代的烙印。如今,回眸小村的每个后脖颈壅着皱褶、晒得黑红如酱面庞的老人,曾经像桃花一般水灵粉嫩容颜的梦中女孩,还有孩提时你呼我唤的玩伴们,农事活动中镰刀、锄头、撅头、铁掀与土地的磨嚓响,以及母亲亲手做的各种家常小吃,都呈现在记忆的那个村口,那个篱笆墙的小院落。
  或许每个从乡村出来的人,都不会忘却伴着童年一路同行的带着母亲体味的小菜。那些大咸、辛辣、涩酸、邪苦、罾甜的佐餐小菜,都是这块沙土地的出产。最难忘的不是最好吃的,而是外形丑陋面目狰狞的撇啦疙瘩、拉菜疙瘩,还有拉菜缨子。似乎从没有人给它追肥、起垅、搭架、绑扎、锄草、浇水,只是不经意把它种在最不起眼的地头。一个漫长寂寞的夏天和一个短暂热闹的秋天,撇啦疙瘩和拉菜疙瘩都在兀自长着茂盛的缨子,偷偷在泥土里积聚着一道一道纹路清晰的疙瘩果实,没有人理睬它长势如何,仿佛主人根本不在意它的存在。直到深秋冬初时节,主人才想起它,看重它,把它当回事。两种心情,恍若隔世,迥然不同。
  撇啦疙瘩和拉菜疙瘩收获的时候,是地里最后一茬要往家里收整的食物。虽然天气已经很冷,霜冻严重的田野,撇啦疙瘩和拉菜疙瘩的缨子依然青绿。这两种习性差不多的蔬菜,撇啦疙瘩的土里果实大,缨子小,而拉菜疙瘩果实小,缨子多。撇啦疙瘩和拉菜疙瘩主要用于腌咸菜,是农家一年四季居家的常年菜,也可以炒着吃,只不过口味有点怪怪的。拉菜疙瘩的缨子,是农家人制作干菜和腌雪菜的主要原料。撇啦疙瘩、拉菜疙瘩除了可以腌咸菜,还是味道独特的一道小村美食——焖菜的必需食材。这是小村里让我一直心心念念的,外面吃不到的一味小菜。焖菜制作很简单,撇啦疙瘩、拉菜疙瘩洗净削去皮,然后用刮子摉成细条,在滚开的水稍淖一下,控干水后,在油里炸几个干红辣椒至焦糊,加盐、香油、香菜、醋拌调,就成一味脆生生的味道特别的凉菜,佐餐或就着红芋糊涂,都是儿时爱吃的菜肴。如果再进一步深加工,加上点煮熟的青豆、黄豆,这个菜就具有红、白、黄、青呈现,色彩都是食材的本色,可谓绿色天然。一向是小家小户自己关门在家吃的菜,也可以登上村里做席酒专门请客的菜单。
  每年的这个时候,看着不起眼的一小块地,割去缨子,把撇啦疙瘩、拉菜疙瘩刨出来,居然都能拉一板车。母亲把撇啦疙瘩、拉菜疙瘩分别分开洗净,陆续腌几缸咸菜。腌咸菜很简单,买来大粒的海盐,一层撇啦疙瘩、拉菜疙瘩,撒一层盐,加上适量的水。有的人家还为了撇啦疙瘩、拉菜疙瘩看起来不白白碴碴的,会加上一些酱油,让咸菜变变色。
  别看冬天腌了几大缸咸菜,到第二年这个时候就能消耗一空。村人们的口味重,大咸大辣的小菜才能满足刺激口腔、胃液蠕动,产生把粗糙的主食下咽消化的力量。一日三顿咸菜是必上的,有时候是从咸菜缸里捞出直接生调,有时候是加点葱花清炒,有时候是煮熟再调凉咸菜,有时候是打个鸡蛋炒咸菜,有时候咸菜里加几根芹菜,有时候把咸菜晒干,再调着吃。晒干后的咸菜水分很少,体积减少了很多,再吃起来有一种肉肉的感觉。还有一种季节小菜酱豆,比咸菜略微盐分少一点的,也是村人们家里爱吃的。总之,咸盐贯穿着农人所有的日子。
  大集体时代,不管小村的人们是否情愿,在每天生产队准时的铃声催促下,村人们下地、劳作、种植、收获,忙忙匆匆的脚步不曾停息。从秋季开始,穿过寒冷的冬季一直到春天,白菜、萝卜、粉条几乎是小村人的食物标配。同样是从生产队里分来的粮食、蔬菜、瓜果,有多少户人家,就有多少种味道。小村掌管做饭吃食的妇女,各有傲人的绝技。隔壁大孩的娘做的烙馍以薄、软见长;小村生产队会计的媳妇据说炒菜味道鲜美;我母亲擅长做起源于远古农耕时期的生肖花馍,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喜得贵子、老人贺寿,周边几家人,都要请我母亲帮着制作最漂亮的花馍。刚蒸出来的花馍,飘着热气腾腾的麦香,大人小孩分别找到自己的属相,在手中许久不舍得吃掉。很多时候,花饃用于寄托来年丰调雨顺美好的祝福,用惟妙惟肖的生肖面馍祭祀上天各路神仙。
  从久远的彭祖时代到如今的小村,妇女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各自母系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居多。几辈子的烹调技艺,一个又一个单体家庭的饮食特点,一片连一片风水地域不同的物产,还有性格各异的民风习俗,萝卜、白菜、粉条或许能有一百种滋味组合创造。或许因为吃过的萝卜、白菜、粉条太多,我如今居然无从回忆到萝卜、白菜、粉条的家乡独特的滋味,却赫然把那些不常吃的食物记得分外清楚,比如面煎鸡,比如猪肉豆芽炖粉条。母亲做的面煎鸡可谓一绝。吃面煎鸡一般都是在阴历八月十五前后,这时家养当年的小鸡能有八两斤把重,正是连骨头都能吃的时节。一大家子人辛辛苦苦忙碌一个夏天,到了秋天收种活多活累的时候,母亲杀两只鸡犒劳一家人。杀好的小公鸡洗净剁成小拇指头大小,打几枚鸡蛋,添些面粉伴调均匀,陆续放入热烫的油锅中煎至微黄。接下来再用葱姜炸汤,把煎好的一块一块挂着面的鸡块放入锅中,等估摸鸡块熟了,再加一束粉条,一起炖。关于为什么用面粉和鸡蛋调配,多少年后,母亲告诉我说,那是因为鸡肉少,家里人口多,这样能让一家人都能感觉多享用几块,哪怕是光沾点鸡肉味的焦黄的面皮,也能体会到鸡的肉香。我这才知道,这个面煎鸡的来源还是因为食物短缺匮乏,演变过来的一种无奈中带着向往的滋味。原本最不常食用的小吃,居然给我带来意外的舌尖记忆。
  逢年过节回到故乡,再次吃母亲亲手做的饭菜,母亲化咸菜为神奇的做饭手艺,随着时间的变迁,随着时代而流变,咸菜几乎不见了踪影,唯一没变的美味是母亲一直习惯的大咸。家乡的美味与舌尖相遇,总能触动心灵那根孱弱的琴弦。
其他文献
我是浙江平湖黄姑镇人,记得小时候从黄姑到平湖,通常从水路乘轮船。从黄姑到平湖,水路27里,需要2个小时。快到平湖时,黄姑塘汇入了宽阔湖面的东湖,就到达了东湖码头,平湖就到了。这些年,家乡的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交通方式也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轮船早被更加快捷的汽车所代替,东湖在市里的统一规划下,从1999年开始改造,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级美丽风景区,现在美丽的东湖已经成为
期刊
我此刻写下的是石头,是泥土,是我们即将远行的路。  ——题记  1  那时,格萨尔还没称王。  那时,妖魔还在猖獗。  那时, 一块块铁还没锻打成刀戟。  天地还没分开。黑白还没分开。邪与恶还没分开。  而神,早已出现,介入人类的生活中,维持人间的秩序。  神更需要人类。不然,神的工作毫无意义。  2  赛尔布:词语的黄金在纸上铺开。  黑峪寺的桑烟里,神们定居下来。  战争、疾病、灾难,它们构成
期刊
饭堂·喝酒的朋友  我想这是最后一杯  肚子里的温暖  我看着它,在慢慢滴尽……  坐在对面,高处位置  你又开始了長篇大论  举高了酒杯,放开了嗓子:  “这世间没有什么绝对的黑,绝对的白  在对立之间  只是虚无。”你伸出手指  而这不存在的虚无  却时时引导着我  走进一片荒地,它漫无边际  影子,这虚无中的违法者  在慢慢缩短  直到它与身体融在一起  纯净,竟也是死亡  黑夜淹没了你空荡
期刊
矜持,日子如期前行  日子,如期前行  拽著蹒跚的步履,拉长我的年龄  黄昏的风一吹,又虚长了一寸  岁月是矜持的,不慢不紧  只是我有些性急,乏善可陈  有时候,我会去寺庙进香拜佛  每次抱佛脚,还算虔诚  千手观音那么多手,不知哪一只  掌握我的命运  我没有长叩不起  下意识,挺直了腰身  赎罪,此生够不够  罪孽深重  今生,是来为前世赎罪还债  背负的十字架太沉  我不想拥有来生  苦与
期刊
雨水謠  说到一汀烟雨,杏花就缓缓落下来  说到墙外柳色,燕尾舒展轻盈,剪碎一段光阴  说到院中月光,母亲无言的牵挂散落一地  说到疼,我看见屋檐的蛛网颤抖不已  说到这轻飘的人生,故乡土墙上守望的青瓦  就从心底长出一些,浅绿苔痕  小雪帖  虫茧用一枚落叶,隐藏身世  青梅花拨开羞涩,用清霜洗面  我用无数个夜里悄悄攒下的  星辰。点亮墙角虫蚁的眼睛  北风变得温柔  村口的老槐树心无旁骛,入
期刊
幻 境  来吧,这一把椅子为你留下  我们都是易于走失的夜行人  没有太多的时光相遇  琴瑟和鸣,甚至冰与火的碰撞  都是一种奢侈  风雨中的星星和清晨的露珠  在凝视中消失  它们都有着黑洞和虚无的归宿  我们搀扶着,带着伤口和回忆  经历一些平原、河流和山地  如若隐若现的尘埃  在此处与彼处间飘移  进入秘密的幻境  与一群动物和植物相互辨认  并叫出彼此的名字  远 方  以排山倒海之势,
期刊
距 离  街办旁边有一家叫“富丽园”的服装店,每每经过,我总会忍不住向内张望,寻找那件喜爱的短裙。那是一条浅粉色纺纱短裙,设计非常得简单,只在素静的粉色上添加了几朵小碎花,上罩一件小外套,简洁明快——偶然间发现,便立即喜欢上了它。于是,每次经过必观望一番,却不敢去买下它,怕一得到,便失去了它在我眼中的美丽。  曾经疯狂地喜欢一串风铃,一串串玻璃做成的“花朵”随风摇曳,那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叮咚”声在
期刊
翻开我的《宝贝成长记录册》,第一页的出生记录只有几句话,却字字打在了我的心上:“出生时,妈妈很痛苦,在医院痛了两天两夜才生下。生产过程很顺利,缝了几针。生下来时,眼睛开着。”  那时候的妈妈才二十出头,是个积极上进的大女孩,为了让我过上好的生活,一边带我,一边工作,还为了读书考干,常常熬夜苦读到天亮。就连参加过抗战的爷爷也都对妈妈佩服不已。而小小的我也许因为出生让妈妈疼得太久,变得格外懂事,总是一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乘风破浪找北之行在姐妹们登上成都、深圳航班的那刻圆满结束。  之所以此时此刻来此地,是因为我刚好在此避暑,于是四位四川籍姐妹们分别自成都和深圳相约汇聚在美丽的冰城。  这里是祖国的北大门,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鸡冠,是祖国最大的粮仓……多少期待,多少向往,让我们克服疫情期间出门不易的艰难,义无反顾地欢聚于此。  从机场相拥的那刻,到机场挥手告别之际,十一天里,姐妹们行走在冰城的大街小巷,
期刊
读宋·邵雍的《大寒吟》中“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之句时,忽然想到以后如果写一本散文集,集名就叫《旧雪集》。其实,当时只是对看到“旧雪”两字的喜好而已。  世人大多只记住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该文确实是绝世的美文。然对张岱的《夜航船》,这部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