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与发展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艺术教育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早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美术教育也愈发普及发展。
  美术教育在中国已是古已有之,但一般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直到近代才出现比较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教学体系,属于欧式与中国传统相结合;建国后又仿照苏联模式;又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参考当代欧美美术教育模式,以期形成我们自己的美术教学体系。现在教育改革在中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高等院校中也有很多重点院校开始了教学改革。本文认为高师美术教法课应在教法理念、教法模式、教法教学观念等方面进行相应变革,以适应日益深入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高师教法课的教法理念
  
  教法理念。为不教而教,即为学习而教,而且是为学习化社会的终身学习而教。作为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教育价值之间的过程性中介,教法改造的最根本的时代主题即是它将摆脱课程与教材的附庸地位,成为以课程与教材为材料的充满发展性的动态要素。这样的教法,关照的将不再是确定性系统化知识而是学生素质,并且教已经不再是预设终点的活动;它将百倍地重视学习者的问题情境及兴趣、注重学生之理性与非理性成长的深层策动、注重学习者的独特经验及个性特殊性、引导其发生建构学问的动机:终结性评价以及外部评价、教师评价均将淡化,过程化评价、内部自我评价将会得到扶持。教法,将真正为创造动态开放、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而变革,而持久的、主体自觉的终身学习则会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来。
  1.传统与变革
  教法,在传统的理念与实践中,实质上是依附于课程与教材而存在的。我们的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育学,早期即明确地以“学科教学法”“分科教材教法”的教学科目存在于师范教育系统之中。诚然,即使用统编教材,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依然能够凭借教法创造不同的教结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当前盛行的择校之风,说到底,择的是教法,不是课程与教材。但是,深入考察可以发现,这种不同主要还是局限于两方面指标:一是学习课程、掌握教材的深度、熟练程度,甚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掌握水平不同;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延长时间加大强度的训练,掌握教材的拓展性、广延性不同,而且这里的拓展与广延主要体现为知识量的多少,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及变通性不同。
  高师院校正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教师培养在教师教育的要求下,已由终结性的培养,转向连续性培养,要求构建动态的、开放的、探索性的培养体系。但是,由于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脱节,使得现有的职前教育处于较低水平,师范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创新素质能力低。由于艺术学科的特殊性,必须采取措施,加快高师美术教育的改革进程,使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美术教法课是培养合格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核心课程,因此必须率先进行教法课教学改革。
  2.东西方差异
  在哲学思想方面,东方讲求‘悟’,西方讲求‘知’;而在美术教育领域中这种情况似乎相反,中国美术教育求的是技术的掌握,西方美术教育求的是个人思想的体现。当然,这些不是绝对的,只是反映了一种普遍形式。在西方从16世纪就有了政府资助的学院,把美术作为一种独立的、主导的学科门类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很多人的观念里‘美术’是作为一种“技术”存在的,只有少部分人上升到“艺术”的境界。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美术教育重要性。
  3.自我特色
  在高师美术教育改革中讲求“绿色教育”,绿色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进一步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师范性”特点,下大力气抓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高师美术专业整体水平,这一要求体现了师生双方面的素质。根据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要求高校教师自身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关系,必须加强思想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掌握现代教学艺术。
  高等专科美术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而不是培养专业画家。因此,必须走出误区,从各学科的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造思维能力,加强“师范性”教育课程,针对中小学校美术实际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二、新教法课程模式
  
  由于美术教学涉及范围很广,并以从政治、经济、教育、科学等诸多角度展开。而其中与美术教学密切相关的则是美术教法课程。美术教法课程是培养美术园丁的摇篮,全球化与中国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的教法课程必须具有前瞻性、交互性、创新性的特点,为此我们寻找出一种“交互学习”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教改的需要,更多、更好的培养美术工作者。交互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
  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过去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合作是人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方式之一。21世纪是人们必须学会合作的世纪。
  3.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情感教育和个性教育是过去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教育。而艺术教育十分讲究尊重学生情感的丰富和良好个性的养成。
  
  三、新教法课程的教学观念
  
  新教法课是为了迎接“教育改革”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高师美术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注重教法课,强化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几种新理念,为教法改革奠定新思想基础。
  知识经济和高新科技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对职教师资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重要渠道,应主动适应时代对职教师资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这就对我们提出了“双向性”的要求,既要培养学生,又要提高自身资质。
  
  四、教法课教学改革目的
  
  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高素质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高师美术教育应以培养合格美术师资和提高全民美育素质为目标,美教教改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学生美育素质及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
  为此,我们改革传统教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满足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且对未来美术教育体系有启示承接作用。
  教法课教学改革具有非凡的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每一所院校、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荣誉。当前新理念新课程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震撼现有的教育体系,作为观念更替最剧烈的艺术教育领域尤感强烈。艺术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完善健康人格,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审美能力培养、智能提高、情感陶冶等,都起着重要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国民素质要提高,艺术教育是最直接、最容易达到预期效果的教育手段。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我国的各类各性质的中、小学(含学前教育)非常需要既有教育新理念、又有较高综合艺术专业技能的师资。
  法国雕塑家“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双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高师美术教学法改革需要我们不懈追求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西方教育思潮逐步渗透,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无不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理念。如后现代主义师生观认为,传统教学本质上是教师单向、独白式的权威教学,即承认并维护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中心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弱势群体地位,教师成为话语霸权的占有者,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受到压制。因此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铲除对秩序和权威与日俱增的服从,鼓励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平等对话代替教师的传授与灌输,以培
期刊
一、大学公共法语基础阶段及其教学特点    大学公共法语教学分为六级,达到四级为基本要求,达到六级为较高要求。按照《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法语的教学总时数为240~280学时,每级约70学时,每周以四学时为宜。本文所谈及的基础阶段,是指用时在140学时内的大学法语一、二级教学阶段。  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大学公共法语基础阶段教学有如下三大特点:  1.零起点教学。学生之前不具备任何
期刊
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就提倡科学探究的教育功能,他强烈的批判了20世纪以前科学教育只重视科学知识,而忽视科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态度的做法。探究式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美国在“教育现代化运动”,特别是有关理科教学的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加涅等人对这一方法都做了分析论证,在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以此作为基本原则之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
期刊
一、德国F+U培训基地介绍    F+U为德语Fortbildung und Umschulung的缩写,意指继续教育与转岗培训。F+U培训集团是一个非赢利性培训组织,在德国的七个州市及欧洲的其他三个国家设有培训机构,并在德国国内及世界范围内建起了覆盖广阔的合作网络。德国F+U培训中心总部设在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开姆尼兹市,该培训中心属下有专事旅游、营销培训的经济学院;专事经理人管理培训的管理学院;
期刊
一、关于教学交往的基本内涵的理解    交往一词,内涵丰富。就其内容而言,交往是人的传递符号、信息、分享思想感情的过程。就其媒介而言,交往是通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交流,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就其功能而言,“交往是两个呼应的体系,通过适当的渠道,进而达到预期结果的过程”;就其目的而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是动态的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期刊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是依托企业、行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黑龙江省农业类专业校企联合办学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由于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已有的农业企业规模小,不能满足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农科类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提高我省农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逐步退去了“精英”教育的盛装,进而开始了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历程。基于这种价值取向的转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原有的单一核心结构的功能平台被历史的消融解构,如何建构转型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协动平台成为历史性的课题,因此,加强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我国社会文化运动转型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1.当代高等教育历史叙事的视域转换  从形
期刊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是实现这个根本任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但影响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学习的长进乃至事业的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有智力因素,即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还有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由Martin E.P.Seligman(Seligman & Csikszentihalyi,2000)发起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总体幸福感的研究,可以说是作为对心理学过度强调消极状态下的反应进行修正而发展起来的。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自信心与总体幸福感两者关系的研究很少,因此,本
期刊
近年来,艺术类专业报考人数增长幅度较大,艺术类院校及有条件设立艺术专业的院校都相应扩大了招生规模,这使得艺术类毕业生数量在将来的几年中会大大增加。面对逐年增长的学生数量及艺术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工作在做好毕业生与市场衔接的同时也需要深入研究两方面的变化和特点,重在做好为学生提供更适合其专业特点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艺术院校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及个性特点的差异,在择业心理上也有着与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