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师角色 促进师幼交往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7047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师幼交往;心态;反省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16—02
  
  德国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自由天性。”幼儿教育是一个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心灵沟通过程:从教育的意义来看,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而没有屈从的依赖关系; 教学过程则是教师与幼儿在“对话”中相互沟通、理解、体认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通过“对话”,共同面对、理解、思考当前的事物,他们彼此既是对话者,又是倾听者,是“对话的伙伴”。
  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观念的重压下,“学术型”“学科型”教育甚至从幼儿教育就开始了。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效率、效果,幼儿不仅被严格地按年龄分班,而且大部分时间被限制在活动室内,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所谓“兴趣活动”,这甚至成为众多幼儿园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请看下面这些情景:
  “这样好不好啊?”(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就某一个简单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向全班幼儿发问)
  “好!”(幼儿小手背后,端坐着集体回答,整齐而响亮)
  “这样做对不对呀?”(教师就某一个幼儿不遵守纪律行为向全班幼儿发问)
  “不对。”(幼儿知道教师的期待而作出迎合,但无愧疚的表情)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幼双方没有敞开心扉,没有心与心的沟通,交往也不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尽管教师和幼儿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有无数次这样的“交往”,却并未产生移情性体验,师幼交往存在着实质性的缺失。
  实事求是地讲,这种实质性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造成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和满足幼儿的交往权利和需要。在教学中,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师幼交往方式,使幼儿园教学成为满足幼儿交往需求、促进幼儿交往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
  一、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
  即要真正地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他们所处的世界。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幼儿真正提到“他们是人”的基点上来看待,多去关注一下幼儿们在师幼交往中的体验,多关注一下幼儿们那些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表现,并去考察一下他们如此行为的理由。
  案例1:为什么不玩沙包了?
  上午9:30,中班幼儿的体育活动——玩沙包。教师组织幼儿站成四路纵队,练习完口令后,教师拿出沙包,幼儿悄声说:“沙包。”教师没有理睬,问:“脚可以干什么?”幼儿七嘴八舌地说 :“可以跑,可以跳。”教师又问:“这是什么?”幼儿说:“沙包。”这时,一女孩小声说:“我的卡子丢了。”教师问:“怎么了?”幼儿叙述原因,教师说:“没关系,王老师一会帮你找。”教师开始发沙包,一幼儿说:“老师,我知道哪个是我的沙包啊!”教师说:“我知道,我发哪个沙包你就用哪个沙包。”教师发完沙包后,就示范讲解怎样用脚夹踢沙包,然后让幼儿练习夹踢沙包。这时,王家成走过来说:“老师,还可以这样踢沙包。”王家成把沙包放在脚上用力踢出去,教师说:“来,来,来!小朋友看王家成怎么踢。”全班幼儿走过来,教师让王家成又踢了一次。这时,王家成自豪地举起沙包喊了一声:“耶!”教师接着说:“小朋友可以想更多的玩法。好!现在去玩沙包。”于是,大部分幼儿开始探索不同的踢法:有的用头顶沙包;有的把沙包放在背上走;有的手投沙包等。
  练习完后,教师重新将幼儿排成两路纵队进行比赛。“来,小朋友们站成两队。”大部分幼儿站好了,但个别幼儿还在夹沙包。教师说:“稍息,立正!”幼儿安静下来,教师讲完规则后,幼儿开始游戏。幼儿把沙包夹踢过去,跑回来,拍第二位小朋友的手,第二位小朋友继续。这时,一幼儿跑错了队伍,游戏显得有点乱,教师说:“站到后面去,气死我了!”教师重新整队,又讲了一遍游戏规则,游戏继续。突然,其中一队中的一幼儿正在夹沙包往前踢,与跑过来的另一队的一个女孩撞在一起,夹沙包的幼儿的鼻子流血了。教师马上跑过来,严厉地说:“怎么搞的,一个一个来,怎么撞在一起,赶紧拿纸擦血,塞住鼻孔!”之后,又很生气地说:“不玩了。体育课不遵守纪律,我们就不玩游戏了,排好队,进教室!”幼儿很扫兴地排着队进教室了。
  访谈幼儿高溶溶:
  问:高溶溶,你们在玩游戏时,老师突然不让你们玩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幼儿:(点头)知道。白悦彤把丁甜甜的鼻子撞破了。
  问:老师不让你们玩游戏了,你愿意吗?
  幼儿:(摇头)不愿意。我们正玩得好着呢,就不让玩了。况且,我们马上就得第一名了。
  问:老师这样做对不对?
  幼儿:(点头)对。
  问:为什么呢?
  幼儿:因为我们不听话。
  问:怎么不听话?
  幼儿:玩游戏时不应该乱跑。
  访谈幼儿白悦彤:
  问:白悦彤,你玩游戏时为什么跑到别的队伍里去了?
  幼儿:我喜欢丁甜甜。(低头手搓衣角,停了一会)我看该她跑了,我就跑过去了。
  问:下次游戏时,会不会跑到别的队列中去了?
  幼儿:(摇头)
  透过案例与访谈,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显然不满意教师这种较为粗暴的教学交往方式。幼儿也是人,具有人的尊严与价值,不论什么种族和性别的幼儿都拥有一切基本的人权,而游戏、学习和发展是他们不可剥夺的重要权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尽力创设一切条件,真正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宗旨并时时处处自觉实践,以满足他们探索、游戏、交往等各种需要。
  二、以宽容的心态引导幼儿
  《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师不是对幼儿的“占有”——占有他们的时间、生活,占有他们的兴趣、需要,而是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指导,使他们有效地利用时间,生活得更有意义;引发他们广泛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尤其是探索、发现、游戏等需要。
  案例2:真的安静了吗?
  某幼儿园大班进行语言教学活动——编谜语。教师说公鸡打鸣是催人早起。这时,冉雨田说:“我爸是属公鸡的,他就特别懒。”其他幼儿也七嘴八舌地说:“我妈妈属公鸡的。”“我爸也属公鸡。”教师马上举起右手说:“有事举手说。”幼儿立刻安静下来。教师继续手拿玩具公鸡说着有关公鸡的谜语,幼儿安静地听着。教师说完公鸡的谜语后,又出示了其他几种小动物的图片。教师示范了一个后说:“魏老师编得好不好?”幼儿齐声说:“好!”教师又说:“你们能不能向我学习?”幼儿齐声说:“能。”教师随后将8种动物图片分给4个组的幼儿,让幼儿看图片编谜语。
  访谈教师:
  问:幼儿在讲自己父母属相时,你让幼儿举手回答问题,但幼儿又不举手了,你怎么还继续讲下去呢?
  师:那时纪律太乱了,所以让幼儿举手。再者,这节课的内容是编谜语,不是让幼儿讲述父母的属相。幼儿马上安静下来主要是他们已经熟悉我上课的常规了,所以就安静下来了。
  案例中,举手回答问题的教育方式,竟然演变为教师维持课堂常规的一种暗喻,这难道不是一种“引导”的悲哀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能够认识自我,还应能够认识幼儿成长的方式,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幼儿。
  三、以理解的方式善待幼儿
  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理解幼儿,这种理解不仅是要观察幼儿的某一个独立的行为,更要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及其所处的场景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全面的认识:不仅包括对幼儿某一种行为客观原因的了解,还涉及对他们行为理由的理解。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更由于慑于教师的权威,幼儿很少能够借助语言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直接表达给教师,这时更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尽可能地理解幼儿行为的意义与理由。如在案例1中,教师完全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式进行教学的,幼儿已说出了沙包的名称,但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案例2中,因为幼儿违反了所谓的课堂纪律,只好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积极性马上受到挫伤,情绪立刻就低落下来了。如果这时教师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多去观察、留意幼儿们实施这一行为的前因后果,以平和、友善的态度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意图,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教师行为的本意或许是出于履行教育者的职责,但由于教师一时可能缺乏对幼儿行为的认识能力,其行为就有可能变成了伤害幼儿的行为。
  四、以自身的反省亲近幼儿
  只有让幼儿信任教师,才会有和谐的师幼交往氛围。
  在教师众多的自身特征中,对教师与幼儿关系状况最有影响力的不是教师的学历水平或性格倾向,而是教师个人所具备的反省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注意思考幼儿园内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留心自己的行为对幼儿情感体验的影响的话,那么,教师便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幼儿采取积极的支持性的行为,从而会与幼儿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
  案例3:让我亲你一下
  中班体育活动,向老师突然看见飞飞很快地跑到思思小朋友面前,亲了她一下,飞飞正想说什么,突然发现老师正看着他,就飞快地跑了。看到这一情景,向老师非常生气,才6岁的孩子竟然学这些东西。于是,向老师把飞飞叫到面前,严厉地责问:“跟谁学的,真不知道害羞。下次再这样,老师就把你送到公安局去。”说完,向老师就组织活动去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飞飞都没有抬头,眼里还含着泪水。活动结束以后,飞飞慢慢地走到向老师身边,轻声说:“向老师,你错怪我了。我刚才亲思思,是因为她帮我系好了鞋带,为了感谢她,我才亲了她一下的。”向老师充满懊悔和内疚地摸着飞飞的头说:“原来是这么回事!飞飞,老师错怪你了,你能原谅我吗?让我亲你一下,表示对不起。”说着,向老师在飞飞的脸上亲了一下。飞飞则高兴地回到小伙伴们中间玩去了。
  在幼儿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纯真,如果我们成人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幼儿的行为,这就能为幼儿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他文献
2001年9月~2004年1月,我们应用盐酸曲美他嗪辅助治疗3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用血流变指标判断蛇毒酶治疗脑血管疾病疗效的近况(综述)朱心智广西南宁市二轻医院检验科南宁530011近年来,国内大量文献报导,血液流变学为蛇毒酶制剂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探讨持续灌流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在治疗恶化劳力型心绞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40例分两组作药物治疗与在用药的基础上加用CPPTCA各20例。结果 用CPPTCA组术后症状迅速缓解,室壁运
一、爱的体现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顺利开展班级工作和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重要前提。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
给小鼠、家兔、豚鼠等3种动物注射不同剂量的两种蝮蛇抗栓酶,观察它们的反应。结果:东北白眉蝮蛇抗栓酶未见神经毒反应,而浙江蝮蛇抗栓酶有神经毒反应,以豚鼠的反应最为敏感,主要表
〔关键词〕 教育理念;学习理念;分享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B)—0022—01    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的开设,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变革,“研究性学习”呼唤物理教学新理念。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只是“传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不只是一个“解惑”者而是发现问题的引路人。教师的角色、观念、知识结
11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治疗组(CT组)血糖>215mg/dl时行诺和R笔芯皮下注射,控制血糖至180~200mg/dl.强化胰岛素治疗组(IT组)血糖>110 mg/dl时行诺和R笔芯皮下注射,控制
1代谢综合证(MS)与心脑血管病危险性的关系MS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IR),IR是导致DM、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的基础,可引发脑梗死,脑梗死患者多存在IR现象.Beckman等研
对视网膜母细胞瘤30例术后放疗,放疗的总剂量为DT35-45GY/4-5W。结果5年生存率为53.3%。其中I病人5年生存率为85.7%。Ⅱ期为61.5%认为术后放疗可以提高该病的5年生存率,Ⅲ期,Ⅳ期患者仍可获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课堂设计;交流;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3(B)—0031—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问题,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