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铜山隧道钻爆法装药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来源 :四川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钻爆法施工作业中,隧道爆破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装药结构的形式。文章以浦梅铁路牛铜山隧道为依托工程,研究不同装药条件下岩石的破碎效果。以显式动力有限元程序LS-DYNA为工具,分别对耦合装药、空气介质不耦合装药和水介质不耦合装药三种装药结构下的岩石破碎范围、监测单元有效应力及监测点质点振动速度等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建议牛铜山隧道施工爆破中,掏槽眼采取耦合装药,辅助眼采取水介质不耦合装药,周边眼采取空气介质不耦合装药,以确保隧道开挖作业安全、高效、合理。
  【关键词】装药结构; LS-DYNA; 破碎效果; 有效应力; 质点振动速度
  【中国分类号】U455.6【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我国交通路网不断发展完善,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且隧道在线路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1-2]。钻爆法以其地质适应性强,综合效益显著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隧道爆破工程中[3]。在隧道爆破中,围岩性质、炸药参数、装药结构等因素均会影响岩体爆破效果。在诸多因素中,装药结构对爆破效果影响较大。装药结构是指炸药卷在炮孔中的相对位置、与炮孔壁的接触情况等,一般分为两种形式:耦合装药和不耦合装药[4]。针对隧道爆破中的不同炮孔,如何选取合理高效的装药结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闫国斌、于亚伦[5]建立不耦合装药三维模型,对不同耦合系数下,空气和水介质装药爆破时炮孔壁应力及破坏情况进行研究,最终揭示了不耦合系数与孔壁应力间的关系。梁为民等人[6]通过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耦合装药可以延长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在炮孔壁的作用时间,从而有效改善爆破效果,高效利用炸药能量。顾文彬等人[7]通过具体爆破开挖工程进行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有效降低爆破振动效应的装药结构是以水作为填充介质的不耦合装药。
  本文结合浦梅铁路牛铜山隧道实际工程,采用LS-DYNA软件建立单孔柱形装药3D模型,模拟不同装药结构下的岩体应力发展状态及振动速度变化,对比分析不同装药结构对爆破效果的影响,进而选择合理的爆破装药结构,为相似工程积累经验。
  1 工程概况
  牛峒山隧道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隔川乡,是浦梅铁路杨源站至连城站区间的一座单线隧道,如图1所示。隧道进出口临近204省道,起讫里程为DK366+138~DK369+160,全长3 022 m,隧道最大埋深205 m。隧道位于线路为单面上坡。
  由于地质构造作用,隧址区岩体破碎,风化严重,扭曲揉皱现象明显,层里紊乱,地表植被发育,岩石露头较少。
  2 数值模拟分析
  2.1 计算模型
  由于模型为对称结构,为了减小单元数目从而节约计算成本,建立1/4无限均匀岩体介质爆破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是外形尺寸为100 cm×100 cm×30 cm的立方体,炮泥堵塞段长10 cm,装药段长10 cm,下覆无限均匀岩体厚度为10 cm。采用cm-g-μs单位制建立模型,模型均选用SOLID164实体单元。
  耦合装药时炸药和岩体完全接触,炮孔和药卷直径均为4.2 cm,不耦合装药时炮孔直径不变,药卷直径减小为3.2 cm,不耦合系数为1.31。起爆点设置在药卷中心位置处。
  为了消除建模过程中产生的边界效应,计算时装药端面采用自由边界,左表面(YZ面)和下表面(XZ面)为对称边界,其余各面均采用无反射边界。
  2.2 计算材料与参数
  模型中主要包含岩体、炮泥、炸药、空气和水五种材料。岩体和炮泥材料采用各向同性、随动硬化或各向同性和随动硬化的混合模型,其关键字段为*MAT_PLASTIC_KINEMATIC。炸药采用*MAT_HIGH_EXPLOSIVE_BURN材料进行模拟,状态方程为*EOS_JWL。空气和水材料采用*MAT_NULL材料进行模拟。
  计算模型材料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1 耦合装药监测单元有效应力分析
  在炮孔X、Y和XY方向分别选取监测单元见图3,H838410(爆心距1 m)、H479422(爆心距1 m)、H535982(爆心距1.4 m),分别提取三个监测单元的有效应力并绘制时程曲线,如图4~图6所示。
  (1)爆心距为1 m的监测单元H838410和H479422均在550 μs时出现峰值有效应力,应力值均约为9.74 MPa,說明强度较大的应力波此刻传播至该位置处,之后应力波强度迅速减小,表明了应力波是从炮孔中心以柱面波不断向四周传播。
  (2)爆心距为1.4 m的监测单元H535982在800 μs时出现峰值有效应力,其相比于爆心距为1 m的监测单元峰值有效应力出现较晚,其应力值约为8.03 MPa,说明应力波在向周围传播过程中,其对岩体的有效应力逐渐减小。
  (3)峰值有效应力的出现时间随着爆心距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其应力峰值随着距炮孔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3.2 耦合装药监测节点质点振速分析
  在炮孔X、Y和XY方向分别选取监测节点(图7),1017146(爆心距1 m)、648309(爆心距1 m)、808975(爆心距1.4 m),分别提取三个监测节点在X、Y、Z三方向的质点振速并绘制时程曲线,如图8~图10所示。
  (1)各监测节点处质点峰值振速出现的时间与相对应位置的监测单元峰值有效应力出现时间基本一致,表明了强度较大的应力波出现的同时伴随最大有效应力及质点峰值振速的出现。
  (2)爆心距为1 m的监测节点1017146和648309的质点峰值振速分别为457 cm/s、459 cm/s,爆心距为1.4 m的监测节点808975的质点峰值振速为223 cm/s。即质点峰值振速随着距炮孔距离的增大而不断减小。   3.3 耦合装药爆破效果分析
  爆破过程结束后,岩体最终破碎效果如图11所示。
  爆破后岩体粉碎区域和裂隙区域基本为圆形分布,岩体在爆破应力波作用下产生径向、环向裂隙,岩体被相互交错的裂纹切割成不同大小的碎块。
  爆破产生的粉碎区半径约为10.01 cm,裂隙区半径约为24.43 cm。
  3.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空气和水介质不耦合装药时监测单元有效应力及监测节点质点振动速度时程曲线变化趋势与耦合装药基本一致,现仅列出其计算结果数据,其余不再赘述。对比结果列于表2。
  对比分析不同装药结构的计算结果,可知:
  隙区,但其半径不尽相同。粉碎区和裂隙区最大值均出现在耦合装药时。
  (2)对比监测单元有效应力,耦合装药由于药卷与炮孔壁相接触,故爆破应力波在岩体中产生的有效应力最大,空气和水不耦合装药时在药卷与炮孔周壁间存在填充介质,故岩体中有效应力相对耦合装药较小,宏观来看就是岩体破碎范围较小。爆破时在岩体中产生的有效应力大小直接影响岩体破碎区域大小,一般情况下,有效应力越大岩体的破碎区域越大。
  (3)耦合装药爆破时监测点处的质点峰值振速最大,空气介质不耦合装药爆破时相同质点处的峰值振速约为耦合装药时的37.4 %~50.7 %,水介质不耦合装药爆破时相同质点处的峰值振速仅约为耦合装药时的10.3 %~23.3 %。
  4 结论
  本文采用LS-DYNA显式动力有限元软件,建立牛峒山隧道爆破装药结构数值模型,分别对耦合装药、空气和水介质不耦合装药结构时的监测单元有效应力及监测节点质点振动速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耦合装药对岩体产生的损伤最大,水介质不耦合装药次之,空气介质不耦合装药对岩体产生的损伤最小。
  (2)空气介质和水介质不耦合装药均可有效降低岩体在爆破时的振动响应,且水介质相比空气介质更有利于降低质点峰值振速。
  (3)对于牛峒山隧道的掏槽眼,应使岩体的破碎范围越大越好,即裂隙区的半径越大越好,以得到更大的临空面,以确保后续爆破过程的顺利进行。建议掏槽眼采用耦合装药结构。
  (4)对于牛峒山隧道的辅助眼,由于隧道掘进过程中辅助眼数量最多,应高效利用炸药能量形成裂隙区,即裂隙区在岩体破碎区域所占比例越大越好。建议辅助眼采用水介质不耦合装药结构。
  (5)对于牛峒山隧道的周边眼,要达到光面爆破的要求,应尽量提高半孔残留率,减小对周围岩体对的损伤。建议周边眼采用空气介质不耦合装药结构。
  参考文献
  [1] 洪开荣.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J].隧道建设,2017,37(2):123-134.
  [2] 张忠义.复杂地质条件下特长大隧道综合施工技术[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9.
  [3] 闫海真. 爆破施工过程中邻近管道动力响应及减振措施的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9.
  [4] 齐世福.军事爆破工程设计与应用[M].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出版社,2002.
  [5] 闫国斌,于亚伦.空气与水介质不耦合装药爆破数值模拟[J].工程爆破,2009,15(4):13-19.
  [6] 梁为民,LIU Hong-yuan,周豐峻.不耦合装药结构对岩石爆破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32(12):1215-1218.
  [7] 顾文彬,王振雄,陈江海,等.装药结构对爆破震动能量传递及爆破效果影响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6,35(2):207-211.
其他文献
晶圆图(WBM)检测是评估半导体生产工艺的关键手段,有效的检测方法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良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密集连接网络的晶圆图缺陷模式检测方法,并根据晶圆图特点对模型结构和损失函数进行了改进。此外,提出了一种受限均值滤波算法滤除噪声晶粒。在模型预测时,采用基于熵的蒙特卡洛Dropout算法来量化模型决策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典型的晶圆缺陷模式,改进模型的识别能力优于传统算法。通过分析模型不确定性,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漏检率和误检率,还有助于发现新模式。
【摘要】公路的交通安全是保障经济腾飞勃发的必要条件,在四川境内,入冬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多条山区高速公路路面常出现结冰,影响原路面的抗滑性能,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带来严重安全隐患。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路面除冰防雪技术,分析了每种技术的作用机理和适用范围,探讨了针对四川省特殊地理气候环境的道路抗凝冰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导。  【关键词】除冰雪技术; 道路工程; 融冰化雪机理
【摘要】文章以广州地铁18号线沙溪站盾构始发工程为背景,建立三维有限差分模型,对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始发加固工法进行比选,研究不同工法下盾构始发引起的地表沉降和衬砌结构应力的变化规律,选取最合适的盾构始发端頭土体加固工法。结果表明:采用深层搅拌桩法加固的工况下,盾构始发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更小,衬砌结构的应力分布状态也更良好,说明深层搅拌桩法更适用于类似的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始发端头加固。  【关键词】盾
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热挤压和Al2O3p的添加对7075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摩擦学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l2O3p的最佳添加量为2%(质量分数)。经热挤压后,Mg(Zn,Cu,Al)2相部分溶解到基体中,并且产生了许多均匀分布的时效析出颗粒,Al7Cu2Fe相被挤压并破碎,Al2
防屈约束支撑(BRB)是一种能有效抵抗具有高地震能量吸收能力的侧向载荷的系统。虽然防屈约束支撑已经证实具有令人满意的行为,但系统刚度不理想,它能被防屈约束支撑的配置变化抵消。为此,研究了双K-BRB(DK)防屈约束支撑的配置,以实现更合适的行为。同时,还提出了设计该系统所需的数学公式。将DK系统与其他传统BRB进行比较,结果表明,DK系统比其他传统BRB具有更好的结构性能,且更经济(需要更少的核心面积)。数值结果表明,DK系统提高了侧向极限强度、侧向非线性刚度和能量吸收能力。此外,DK配置还减少了在非线性
【摘要】泸州市渡改桥工程九支大桥主桥为(117+225+117) 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部分斜拉,采用塔梁固结、墩梁分离体系。主梁采用单箱三室断面,采用悬臂浇筑施工;索塔为单柱式花瓣造型;斜拉索为单索面双排索,采用扇形布置,斜拉索梁端采用齿块锚固于主梁箱室内,塔端采用分丝管式索鞍,索塔设置抗滑装置。主墩为花瓶造型的双箱空心薄壁墩,基础为钻孔灌注桩群桩基础。文章重点介绍主桥结构设计及相关计算。  【关键
【摘要】被动柔性防护网是公路和铁路沿线防护落石灾害的一种常用装置,为研究落石动量参数对被动柔性防护网的影响,文章以常用的RX-500型被动防护网为原型,通过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具有相同尺寸、相同动能和不同动量的落石冲击被动柔性防护网的受力性能和能量耗能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落石动量参数对落石能量耗散时间影响很大,落石动量越大,落石能量耗散的时间越长,落石冲击时间可延长21.34
探索稳定高效的碱性析氢(HER)电催化剂对碱性条件下的电解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水热反应和磷化/硒化工艺在碳布上原位生长了具有分级纳米阵列结构的Se-NiCoP/CC析氢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Se掺杂可以增加Ni Co P的电化学活性位点,调节NiCoP的电子结构。优化后的Se-NiCoP/CC电极在碱性电解质中表现出优异的析氢催化活性,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仅为79 m V。当将Se-NiCoP/CC电极同时作为碱性水电解槽的正极和负极时,在仅1.62 V的低电压下
【摘要】文章详细梳理和总结了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六种情况,并将目前的相关研究归纳为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地表和结构物沉降问题、主动加固方案效果评价、微扰动盾构掘进参数优化。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分析,对盾构下穿既有运营铁路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盾构隧道; 下穿; 运营铁路  【中国分类号】U455.43【文献标志码】A  铁路与公路  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我国运营铁路的规模
摘要:文章对郑州市金水区POI数据测评筛选,选取老年POI密集片区道路进行步行友好性评价,结果表明,片区道路老年步行友好性较差,仅有2.22 %的道路达到“步行天堂”标准;13.33 %的道路“非常适宜步行”;31.11 %的道路“适宜步行”;33.33 %的道路“较适宜步行”;20 %的道路“不适宜步行”。老年人步行友好性四个维度排序为: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趣味性;道路和河流均会对步行产生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