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性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新定位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链性论"的提出,立足于三方面的总结与反思:其一,对人类学/历史学经典"演化论"线性历史观的观念反思;其二,对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由静态结构论迈向动态过程论的方法论转换;其三,对学术界既有"历史链条"的概念谱系追溯和重构。"链性论"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重置于过程论视域之中,揭示出中华民族演进过程的动态历史链条,构成一条内在历史逻辑完整、连贯的中华民族整合凝聚的"合链"。"链性论"的思考,不以缝补"断裂"、缀"链"为"线"为目的,而是旨在从"断裂"之处,深入思考中华民族演化进程作为"复数历史"的可能,探问多元文化、族群"链环"之间形成至关重要的"可链性"之历史逻辑、动力与机制。
其他文献
"青苔"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迄汉方显端倪,至唐蔚为大观。唐代以前该意象内涵的历史生成以及对后世创作的导源功能,目前学界付之阙如。管见所及,"青苔"意象开始入诗入赋,在"荒冷见弃"这一原始意蕴的基础上,其文化意涵渐次扩大,并在美学效果上,由"负价"向"有条件的正价"转变。魏晋六朝可视作"青苔"意象的形成期。任何意象都具有标本的价值,研究"青苔"意象,一则可以洞悉审美意象的艺术生长性,把握审美文化发展嬗变与意象建构的内在机制;二则可以窥见文人的精神生态与创作观念,亦是反观魏晋六朝乃
期刊
一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多地被"另类事实"支配的世界中。另类事实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被观测到,而仅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尽管另类事实的说法与美国近期政治上的新说教联系甚密,但它与花生酱、电影院爆米花不同,并非来自于美国原产。但是该说法在美国高层的被使用,甚至直达白宫,则为该现象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英国到印度,从韩国到巴西、乃至整个世界,都存在使用另类事实的诱惑。
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合法来源抗辩"是最常见、适用最广泛的抗辩事由。但是,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合法来源抗辩"的立法不够统一和清晰,导致司法实践中"合法来源抗辩"成立的判定尺度不统一。统一"合法来源抗辩"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将对统一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裁判标准起到积极作用。
政治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首要和核心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养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就是政治价值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政治环境之中,让青年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坚定科学的政治信念、养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练就过硬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本领,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必由之路。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合格的人才来担当,加强对青年的政治价值观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加强青年的政治价值教育应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历练相统一、尊重规律与积极引导相统一、知
如何理解恩格斯提出的"不再是哲学的世界观"的著名论断是关乎马克思思想阐释的重要问题。在前提批判意义上,马克思通过"社会历史前提批判",不仅完成了对以证明和固守"理论思维前提"为核心的旧哲学的扬弃,而且发展和深化了"理论思维前提批判"的哲学形式。因此,马克思的思想作为"社会历史前提批判"的新哲学形态,"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
期刊
道德适应作为新型伦理共同体的生成路径主要依循"从自我到他者"的个体图景、"从他们到我们"的群体图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社会图景三个维度,而新型伦理共同体的生成是一个"个体在场""群体在场""社会在场"的历史进程。新型伦理共同体生成的个体自觉是指在引入他者的同时,做到自我道德行为的自觉,以建构一个真正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同体;新型伦理共同体生成的群体基础是指在明晰群体间接触假设的前提下,正确对待共同体在遭遇其他陌生群体中所存在的"从突然到释然"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
随着全球化、都市化的不断深入拓展,资本主义矛盾深刻地反映在空间维度上。列斐伏尔运用空间辩证法揭示出资本主义空间矛盾集中体现为质与量的矛盾以及支配与采用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同质化与碎片化的矛盾、中心与边缘的矛盾。列斐伏尔空间辩证法对于中国空间生产的启示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对空间生产内在矛盾的揭示论证了变革资本主义空间、创造社会主义新空间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坚持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信心;另一方面,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抽象空间及日常生活的批判有助于我们审视和反思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党的十九大将宏观审慎政策提到了与货币政策同等重要的位置,文章结合中国流动性管理的货币政策背景,构建扩展型BGG—DSGE模型,分析流动性管理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中央银行精准的流动性管理是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保障,无效的流动性管理使实体经济获取流动性,造成经济收缩,而金融加速器机制下企业的"债务—通缩"渠道使经济下行与贷款萎缩形成共振,进一步加剧经济波动。贷款价值比和资本充足率的宏观审慎监管都具有金融稳定作用,且贷款价值比监管更能够通过逆向反馈机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