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尊重文化的见证物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e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远仁居镇上远村,有座建于明朝末年专用于焚烧字纸的小塔,它就是客家人尊崇文化、崇文重教的见证物——字纸库。
  这座梅州市绝无仅有保存较完好的字纸库,底径约2米、高约4.2米,分上中下三层,层之间外标三层弧形砖,空心,顶为宝葫芦,六角,角尖为几何纹形角翘。上层正面写有意为“吉祥万德所集”的卍(万)字图。中层正面曾写有楷书“善”字(被毁)。据当地老人回忆,“善”字两边书写有楹联,楹联内容为:“敬惜字纸;功德无量。”背面底层一拱门洞为烧字纸处,至今尚留烟灰烧痕余迹。上层置有通烟孔。整体以青砖、石块、石灰、黄糖、糯米粉等优质材料砌建,外表以朱红粉饰,质地坚固、造型匀称,庄重玲珑。虽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剥蚀,加上人为破坏,塔体斑驳,但依然雄风犹在,屹立在绿树掩映的灌木丛中,向人们展示客家人敬惜字纸、尊重文化的民俗。
  据史志载: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置平远县,县治设于今仁居镇。第一任知县王化大兴土木,除筑建城垣、衙署外,兴建学宫、明伦堂、教谕署、书院。同时,在各乡、村建造字纸库,向众儒生和民众宣扬儒家的学说及伦理道德。教化百姓尊崇孔圣人,尊崇创造汉字的仓颉。文字是圣贤心血,天地精华,所以要敬惜世间一切书籍和写过字的纸。不能亵渎字纸,不能随意丢弃践踏字纸。不能在经籍书典上乱画,也不能把书作为枕头、垫坐。更不能将字纸当手纸擦屁股,否则,就是对圣贤的大不敬,就是玷污文化,就会认不出字,读不识书,成为没有文化的睁眼瞎。凡读书人在书桌边都应置放字纸篓,将废字纸丢入篓内。对街边路旁的废字纸也要拾起,把废字纸收集起来,统一送到字纸库焚烧。然后,将字纸灰送入河溪或埋至清静的山林。为了教化百姓敬惜字纸,还编印各类劝善书。当地至今还流传一首《敬惜字纸歌》:“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再置清静长流水,保尔福禄永无穷。”在长期的广泛教化渲染下,敬惜字纸,尊重文化成为妇孺皆知、人人自觉行动的文化民俗。
  随着岁月推移,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科学意识逐步增强,至民国初期,统一收集字纸到字纸库焚烧的民俗逐渐淡化,字纸库也大都被拆毁。地处偏僻山区的上远字纸库,在“文革”时亦被视为“四旧”,宝葫芦、角翘和部分塔面被砸,因其质地坚固无比,才幸免全毁而较好地保存下来,成为研究客家文化民俗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其他文献
阳春三月,记者与新丰县老促会的同志一起,来到梅坑镇禾溪村。刚进村口,就听村广播站的一曲《南泥湾》悠悠传来,弯弯曲曲的村道两旁,一座座小洋楼坐落在欢快的溪流与低矮的山岭之间,勤快的农民在青翠的稻田忙碌着。  作为革命老区村,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禾溪村积极探索老区发展路子。近几年来,在省委组织部的对口帮扶之下,该村更是找到了发展门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对口帮扶,找到致富“长流水”  禾溪村位于
期刊
近年来,廉江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积极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活动,使基层群众得实惠、基层组织得发展,谱写了一曲“人大工作者在行动”的感人赞歌,让一股股暖流,在大山田野传播、流淌。  石颈镇蒙村是廉江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挂点帮扶脱贫致富的村庄,由于信息闭塞、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等因素,群众经济落后。为帮助蒙村早日脱贫致富,2010年6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康玲深入该
期刊
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九届第一次理事大会已经完成了各项议程,会议选出了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聘请了名誉会长。会议开得圆满成功。  省委、省政府历来对老区工作和老促会工作高度重视。省委领导在百忙中亲临大会指导。刚才,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省老促会过去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国老促会长期来对广东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石宝华副会长刚才作了很好的讲话,
期刊
从“靠天吃饭”到掌握“天机”,德庆县气象局把服务“三农”作为工作宗旨,不断完善气象服务网络,在全县175个行政村安装了“气象大喇叭”,播报气象预警服务信息,为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气象信息服务全覆盖  2010年,德庆县出台了《德庆县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总投资1024万元,并纳入了德庆“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2011年底,德庆县又被中国气象局列为“三农”气象服务专
期刊
为了支持祖国的抗战,1941年7至9月间,由宋庆龄在香港倡导的“一碗饭运动”,引起香港各界极大的震动。香港民众纷纷上街购买饭券,吃“爱国饭”、“救国饭”,资助抗战,救济同胞,充分体现了香港同胞的爱国热情。  筹办“一碗饭运动”  “一碗饭运动”原是美国医药援华会等团体于1939年首倡的。它每年举行一次,在美国人民和华侨中募集捐款,以购买医药和医疗设备,支援中国抗战。不久,“一碗饭运动”扩展到英国、
期刊
冯达飞,连州市东陂镇人,生于1901年。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学苏联学习飞行和炮科。参加过我党领导的百色起义、广州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日战争,历任红七军58团团长、第二纵队司令员、湘赣军区红八军代军长、新四军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教育长、新二支队副司令员等职。在皖南事变中受伤,因叛徒告密被捕,1942年牺牲于上饶集中营。  冯达飞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1931年1月,冯达飞随红七
期刊
近日,由广州市越秀区文联组织的文艺志愿服务团来到翁源县的翁山诗书画院,举行了“广州市越秀区文艺创作基地”挂牌仪式,这是继2011年越秀区文联在广西平果县建立创作基地后的第二个“城乡文化交流互动平台”。  为什么要在翁源县建立创作基地呢?笔者就此走访了越秀区文联主席李咏祥。他说,翁源县是广东省全面实施扶贫开发“双到”的对口帮扶县,虽然经过第一轮的扶贫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其文化建设还需要继续帮扶,
期刊
——出席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九届第一次理事大会抒怀  8月19日上午,我作为省老促会的一名新兵,光荣出席了第九届第一次理事大会。会上,聆听了省委领导和国家、省老促会领导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即兴作小诗一首,以表心志。  造福南粤老促会,  恒葆青春绽芳菲。  砥砺桑榆耕尽瘁,  扶贫勋业建丰碑。
期刊
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九届第一次理事大会今天召开。这是一次换届会议,是新老交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此刻,我们特别怀念我们的老会长林若同志。林若同志是我们敬爱的省委老书记。他离休后心系老区,把生命最后的12年,义无反顾地献给了广东革命老区的建设事业。12年间,他带领省老促会“一班人”,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协同各地各部门,改造了3888所老区小学,建设了3万公里的老区路面硬化公路
期刊
我订阅《源流》杂志已近十年,对该杂志感情深厚。除了有紧贴老区的办刊特色,敢于反映老区人民呼声和诉求外,我认为,《源流》杂志还是一份充满人情味的好刊物。  去年原省委书记、省老促会会长林若老领导去世,《源流》杂志在2012年第11期刊登了《南粤人民永远怀念林若老书记》专题报道,十多篇充满感情的怀念文章和诗歌,阅后让人深为感动。  今年的第七期《源流》刊登了《关爱烈士后裔,促进老区建设》专题文章,介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