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劳动教育的生物学跨学科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vfg4gf3f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创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则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深度开发生物学学科的劳动育人价值,应在生物学校本课程建设中进行劳动技能训练、劳动习惯养成与劳动观念培养.文中探讨了融合劳动教育的此类跨学主题课程建设要点,即基于地域资源的过程析出确定课程主题、围绕学科素养的融合覆盖设定课程目标、遵循认知规律的调适进阶统整课程内容、注重学习过程的具身实践操作课程实施、驱动教学检测的一体多维设计课程评价.
其他文献
Reverse osmosis(RO)membrane process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for leachate treatment both in incineration plants and landfills.However,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s caused by membrane pollution limit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RO membrane.In order to furth
当今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表现在后疫情时代的新冠病毒防治、为人类健康福祉而研究、采取多元化研究手段融合、生物技术应用问题频现、生命规律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多个方面.研究建议:在未来的中学生物学课程实施中,应当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内容的渗透、健康生活与绿色生态的教学情境应用、跨学科实践的落实、SSI课程与教学的关注,以及生物学学科思想的深入等.
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强调通过系列问题来组织和推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前,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课堂,对问题驱动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教版地理必修2“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为例,从“问题引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三个方面探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基本流程及课堂运用,并结合自身的教学感悟提出相关的实施建议.
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也是成为“四有好教师”必备品质之一.班主任修炼仁爱之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是班主任恪守职业操守和基本品德的应然取向,更是实践新时代高品质育人的时代需要.因此,班主任在践行立德树人的高品质育人时,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道德素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注重行为实践.
当前语文教学中缺乏文化色彩的现状比较严重,而缺乏文化传承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灵魂的语文教学,因而注重文化的传承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文化传承视域下,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审视与实施路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游戏教学法是将游戏过程和知识内容二者巧妙结合,并充分应用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游戏运用于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游戏教学法具备寓教于乐、学生参与度高等优势.从游戏教学法在生物学科的有效应用为出发点,论述了角色扮演、数学、棋牌、文字四大类型游戏在生物教学中的课例实践与应用.
立德树人视域下,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以促进学生品格提升为主线,聚焦“七彩德育”课程群的研创,推出以爱国、明礼、笃行、节俭、自立、创新、担当为主题的红、橙、金、绿、青、蓝、紫的“七彩德育”课程.通过组建育人共同体、形成立体式德育框架、推进生本化课堂、实施积卡式评价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七彩德育”校本化的新范式,让“七色花”在校园里怒放.
当前法治教育已经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为法治教育的专门课程,发挥着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浸润式的法治课堂,通过情境式浸润、聚焦式浸润、发散式浸润、提升式浸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将法治知识生活化,道德法治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进入、逐渐融入、全心投入,让法治课堂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
班主任应摆脱“技术理性本位”的桎梏,积极加强仁爱之品的修炼,尊重、包容、平等地对待学生,以实现高品质的育人.班主任修炼为“仁爱”之师,能提升教师个人的魅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班主任要培养道德意识,沉淀自我修养,以学仁爱之知;要学习传统文化,保持平和心态,以修仁爱之心;要提高共情能力,实施多元评价,以践仁爱之行.
以高中地理“水量收支”为基础模板,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实施泛化思维的构建,增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问题求解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突破学科关键能力,落实“一核四层四翼”的核心素养;同时运用该理论深度研究高考试题,以期精准高效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