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除了在小学品德的课程教育改革上下大力气、下大功夫外,还要努力在课程的教育观念上谋求新思路、教育方法上谋求新举措、教育阵地上谋求新建树,创新性地推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教育;核心价值观;阵地建设
G621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和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如何切实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是全社会的焦点,只有不断加强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阵地三条路径的变革和建设,才能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工作不断发展。
一、以课程教育内容为核心,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新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内容必须始终围绕核心价值的建构与落实展开,在当前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适当调整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体系。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将教育焦点聚集在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上,适当调整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体系,将其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育内容。这样一来,通过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基本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重其行为习惯和道德养成,实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的目标。
第二、以价值观教育为契机,着重加强特殊群体思想品德教育。特殊群体是品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该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育上应该对特殊群体进行特殊帮护,加强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问题儿童的人文关怀,实行差异化教育,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其作为“民心工程”从政策上保障、经费上倾斜、工作上指导、理论上研究,着力优化教育环境。
第三、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全面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估功能。首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标准本位,从服务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需要出发,发挥思想品德评估的激励、导向、教育等多元功能。其次是注重日常评估,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学習的自觉性,促进学生品德平衡发展。最后应该善用多元的评估方法,使评估能反映出不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品德发展所存在的个性差异,体现每一位小学生的品德个性。
二、以课程教育方法为重点,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新举措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小学德育特点在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相结合的产物,其应在哲学思维引导下,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将功能作用与教育内容相联系,以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理论应用,提升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成效。因此在方法选择上应以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是形象感染法。这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参观和示范。使用参观教育法,既让小学生的直观视觉受到冲击,同时又弥补了语言表达苍白和空洞的缺陷,还能将课本上的事物引向实践。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使用榜样示范教育法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大众传媒等渠道,坚持正面的榜样示范教育,感染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是语言说理法。这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沟通与说理。这是平等主体间共同参与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与旧教育理念中的灌输与说服有着显著的区别。当前,小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感情色彩逐步清晰,个性化发展也趋于明显。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者需要舍弃灌输教育与说服教育的方法,大力提倡平等主体间的沟通与说理的方法。
三是实践锻炼法。这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实际锻炼和实践操作。实际锻炼需要引导小学生参加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增强道德认知、深化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小学思想品德实践操作的方法较多,主要有感悟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寓教于乐法、因势利导法和思维转化法等等。这些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操作方法都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所应该坚持的实践操作方法。
三、以課程教育网络为支撑,思想品德阵地建设要有新建树
第一、实施渠道拓展工程,拓宽思想品德教育空间。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应拓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渠道,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或问题,减轻其心理负担。其次,要把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并进一步挖掘区域教育资源,为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和提供服务保障。最后,要在主动占领网络、手机等新兴虚拟性阵地上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按照积极利用、科学管理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 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影响, 确保网络、手机等思想品德教育新空间健康发展,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成效。
第二、实施文化环保工程,着力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在社会的最基层,且课余时间较多,因此社会文化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必须坚持疏堵并重原则,必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管理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治理、净化中。要开展文化环境治理专项行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做到网络、文化出版物、校园周边环境“三个净化”。繁荣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加大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中。除了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外,还要善于打造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满足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实施教育网络工程,促进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建立起一个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平台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首先是以学校为龙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紧抓住改革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等三个系统环节,分层设计,整体推进。其次是以家庭为基础,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子女成才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既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又重视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最后是以社会为平台,加强社会正面引导功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工作安排上要相互衔接,在教育内容上要互相贯通,在教育渠道上要互相补充,突出成效,常抓不懈,形成整体效应。[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章理中,吴树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的创新实践[N].光明日报,2008-1-2(4).
作者简介:
余美兰(1986— ),女,汉族,福建德化人,硕士研究生,厦门市同安区西柯第二中心小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教育;核心价值观;阵地建设
G621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和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如何切实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是全社会的焦点,只有不断加强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阵地三条路径的变革和建设,才能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工作不断发展。
一、以课程教育内容为核心,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新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内容必须始终围绕核心价值的建构与落实展开,在当前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适当调整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体系。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将教育焦点聚集在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上,适当调整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体系,将其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育内容。这样一来,通过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基本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重其行为习惯和道德养成,实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的目标。
第二、以价值观教育为契机,着重加强特殊群体思想品德教育。特殊群体是品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该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育上应该对特殊群体进行特殊帮护,加强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问题儿童的人文关怀,实行差异化教育,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其作为“民心工程”从政策上保障、经费上倾斜、工作上指导、理论上研究,着力优化教育环境。
第三、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全面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估功能。首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标准本位,从服务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需要出发,发挥思想品德评估的激励、导向、教育等多元功能。其次是注重日常评估,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学習的自觉性,促进学生品德平衡发展。最后应该善用多元的评估方法,使评估能反映出不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品德发展所存在的个性差异,体现每一位小学生的品德个性。
二、以课程教育方法为重点,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新举措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小学德育特点在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相结合的产物,其应在哲学思维引导下,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将功能作用与教育内容相联系,以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理论应用,提升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成效。因此在方法选择上应以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是形象感染法。这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参观和示范。使用参观教育法,既让小学生的直观视觉受到冲击,同时又弥补了语言表达苍白和空洞的缺陷,还能将课本上的事物引向实践。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使用榜样示范教育法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大众传媒等渠道,坚持正面的榜样示范教育,感染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是语言说理法。这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沟通与说理。这是平等主体间共同参与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与旧教育理念中的灌输与说服有着显著的区别。当前,小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感情色彩逐步清晰,个性化发展也趋于明显。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者需要舍弃灌输教育与说服教育的方法,大力提倡平等主体间的沟通与说理的方法。
三是实践锻炼法。这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实际锻炼和实践操作。实际锻炼需要引导小学生参加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增强道德认知、深化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小学思想品德实践操作的方法较多,主要有感悟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寓教于乐法、因势利导法和思维转化法等等。这些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操作方法都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所应该坚持的实践操作方法。
三、以課程教育网络为支撑,思想品德阵地建设要有新建树
第一、实施渠道拓展工程,拓宽思想品德教育空间。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应拓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渠道,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或问题,减轻其心理负担。其次,要把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并进一步挖掘区域教育资源,为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和提供服务保障。最后,要在主动占领网络、手机等新兴虚拟性阵地上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按照积极利用、科学管理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 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影响, 确保网络、手机等思想品德教育新空间健康发展,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成效。
第二、实施文化环保工程,着力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在社会的最基层,且课余时间较多,因此社会文化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必须坚持疏堵并重原则,必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管理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治理、净化中。要开展文化环境治理专项行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做到网络、文化出版物、校园周边环境“三个净化”。繁荣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加大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中。除了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外,还要善于打造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满足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实施教育网络工程,促进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建立起一个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平台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首先是以学校为龙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紧抓住改革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等三个系统环节,分层设计,整体推进。其次是以家庭为基础,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子女成才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既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又重视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最后是以社会为平台,加强社会正面引导功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工作安排上要相互衔接,在教育内容上要互相贯通,在教育渠道上要互相补充,突出成效,常抓不懈,形成整体效应。[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章理中,吴树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的创新实践[N].光明日报,2008-1-2(4).
作者简介:
余美兰(1986— ),女,汉族,福建德化人,硕士研究生,厦门市同安区西柯第二中心小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