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语言具有凝练、和谐和富有音乐性的特点。在教学中,作者尝试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表演、改写、仿写、课本剧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美的因素,引领学生共创具有活力的古诗课堂,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教学重点应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同时,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古诗教学除了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之外,更应该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做重中之重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充满动感、充满活力的课堂。我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一、抓住想象的支点,强化情趣
学生是最有活力的群体,有着无限的生机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古诗教学课堂活力四射。诗歌的写作,跳跃性比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空间的途径,是由表现艺术画面的事物所构成的艺术境界。
1.抒发感情的想象空白。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泳体味,感同身受,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怀,不能为语言直抒尽传,而为读者设置下感情上的空白。如《春望》首联和颔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在安史之乱中见到国破家散的惨相,内心创伤不可言状,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当时老百姓的同情,如假如你是作者,会对老百姓说些什么,会对当时的朝廷说些什么……
2.弥补形象的想象空洞。凡是艺术,都有引发想象的功能,而古诗则引发力更强,留有空阔的余地。诗的形象美,往往是浑然天成的总体概念,刻画不细,留待师生共同补充想象创造空灵激荡的艺术境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仅二十字,只闻言语之声,而不见回答之人。这是作者为读者留有的再造条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编写课本剧或小话剧的方式填补这一空白。
3.寻味哲理的想象空间。富有哲理的古诗,往往以写物象而寓于哲理,其“空白”地带更阔。小语课本所选古诗从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选了着墨素淡、不事雕饰,在浅显朴实的语言中深含哲理,启人思想,耐人寻味。苏轼《题西林壁》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这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体味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体验诗韵的乐趣,强化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愉快地参与课堂实践和探索,使课堂活跃起来。
1.古诗可以这样唱诵。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千古流传的绝唱,诗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古诗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感,所以让古诗和音乐结合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如教完《暮江吟》后,我就请学生为这首古诗谱曲,我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用与古诗意境完全一致的曲子,不管什么曲调,只要把这首古诗唱出来就可以。于是本来不是很活跃的课堂一下沸腾起来了,有的单独创作,有的和其他学生合作搭档。稍作准备后,学生就一个接一个地表演起来。曲调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2.激情表演无处不在。小学生的特性是好表现、好动、好模仿。因此,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不妨让孩子自选角色表演,通过表演搭建互动平台。学生在表演中徜徉心境,在碰撞中迸发灵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在师生互动对话中体验诗的意境。
在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大意的前提下,我展开了如下环节的教学:元二马上就要赴西北边疆了,可能要很多年才能再与家人相逢,现在你作为他的家人,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的吗?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选五位学生分别扮演元二、元大、父亲、母亲、旁观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五位学生饱含热情地把这个送别的场面表现出来,获得学生热烈的掌声,原本沉寂的课堂又一次充满活力。
三、拓展意境的内涵,强化灵性
古诗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网络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理解诗文、感受诗境,打造动态课堂。
1.身临其境显“美”境。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因此,我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境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我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运用多媒体,使远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像。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不能达到的。如有学生需要再看的,只要用鼠标再击键,就可随时欣赏到自己所需的图像。学生可在这些声像的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2.轻松幽默入“趣”境。为了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诗文,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运用鼠标灵活地拖动诗句的前后位置,且具有判断功能。学生在理解诗句时,可以任意调换词语的顺序,如果拖对词序,屏幕便会显示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和一句“您做对了!奖你一个大苹果”的鼓励语言;如果错了,屏幕也会显示“别灰心,请再来”的文字。如《早发白帝城》的第一行诗“朝辞白帝彩云间”是倒装句,理解时要适当调换上下词序才容易接受,学生只需通过如此操作,就能理顺句子,较容易地理解它的意思,读懂全诗。
当然,这一实践和探索只是一个引子,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不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理念会一直鞭策一线语文教师。我们以此为起点,不断增强古诗对学生的磁性引力,不断引领学生共创更具活力的古诗教学课堂,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编著.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杭州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
[3]史根东主编.教师创新行为案例评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教学重点应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同时,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古诗教学除了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之外,更应该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做重中之重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充满动感、充满活力的课堂。我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一、抓住想象的支点,强化情趣
学生是最有活力的群体,有着无限的生机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古诗教学课堂活力四射。诗歌的写作,跳跃性比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空间的途径,是由表现艺术画面的事物所构成的艺术境界。
1.抒发感情的想象空白。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泳体味,感同身受,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怀,不能为语言直抒尽传,而为读者设置下感情上的空白。如《春望》首联和颔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在安史之乱中见到国破家散的惨相,内心创伤不可言状,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当时老百姓的同情,如假如你是作者,会对老百姓说些什么,会对当时的朝廷说些什么……
2.弥补形象的想象空洞。凡是艺术,都有引发想象的功能,而古诗则引发力更强,留有空阔的余地。诗的形象美,往往是浑然天成的总体概念,刻画不细,留待师生共同补充想象创造空灵激荡的艺术境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仅二十字,只闻言语之声,而不见回答之人。这是作者为读者留有的再造条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编写课本剧或小话剧的方式填补这一空白。
3.寻味哲理的想象空间。富有哲理的古诗,往往以写物象而寓于哲理,其“空白”地带更阔。小语课本所选古诗从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选了着墨素淡、不事雕饰,在浅显朴实的语言中深含哲理,启人思想,耐人寻味。苏轼《题西林壁》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这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体味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体验诗韵的乐趣,强化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愉快地参与课堂实践和探索,使课堂活跃起来。
1.古诗可以这样唱诵。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千古流传的绝唱,诗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古诗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感,所以让古诗和音乐结合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如教完《暮江吟》后,我就请学生为这首古诗谱曲,我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用与古诗意境完全一致的曲子,不管什么曲调,只要把这首古诗唱出来就可以。于是本来不是很活跃的课堂一下沸腾起来了,有的单独创作,有的和其他学生合作搭档。稍作准备后,学生就一个接一个地表演起来。曲调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2.激情表演无处不在。小学生的特性是好表现、好动、好模仿。因此,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不妨让孩子自选角色表演,通过表演搭建互动平台。学生在表演中徜徉心境,在碰撞中迸发灵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在师生互动对话中体验诗的意境。
在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大意的前提下,我展开了如下环节的教学:元二马上就要赴西北边疆了,可能要很多年才能再与家人相逢,现在你作为他的家人,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的吗?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选五位学生分别扮演元二、元大、父亲、母亲、旁观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五位学生饱含热情地把这个送别的场面表现出来,获得学生热烈的掌声,原本沉寂的课堂又一次充满活力。
三、拓展意境的内涵,强化灵性
古诗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网络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理解诗文、感受诗境,打造动态课堂。
1.身临其境显“美”境。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因此,我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境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我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运用多媒体,使远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像。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不能达到的。如有学生需要再看的,只要用鼠标再击键,就可随时欣赏到自己所需的图像。学生可在这些声像的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2.轻松幽默入“趣”境。为了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诗文,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运用鼠标灵活地拖动诗句的前后位置,且具有判断功能。学生在理解诗句时,可以任意调换词语的顺序,如果拖对词序,屏幕便会显示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和一句“您做对了!奖你一个大苹果”的鼓励语言;如果错了,屏幕也会显示“别灰心,请再来”的文字。如《早发白帝城》的第一行诗“朝辞白帝彩云间”是倒装句,理解时要适当调换上下词序才容易接受,学生只需通过如此操作,就能理顺句子,较容易地理解它的意思,读懂全诗。
当然,这一实践和探索只是一个引子,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不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理念会一直鞭策一线语文教师。我们以此为起点,不断增强古诗对学生的磁性引力,不断引领学生共创更具活力的古诗教学课堂,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编著.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杭州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
[3]史根东主编.教师创新行为案例评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