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本色阅读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握教材,潜心深研读文本;文道”统一,潜移默化永不变;重读与悟,内化积累是关键;传统经验不丢,扎扎实实去训练。本色语文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潜心研究、简单教、真切读、扎实练,就能和学生共享学习语文、体会语言文字魅力的那份快乐。
  关键词: 研读 文道 内化 训练
  
  在高效课堂模式的推进下,由于我们对这种新型课堂理解还比较肤浅,认识趋于简单化、绝对化,盲目学习他人的东西,缺乏分析、缺乏消化,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可用“虚”、“闹”、“杂”、“碎”、“偏”这五个字对语文课堂的一些浮躁现象进行概括,著名教育学专家杨再隋教授提出了“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的本色语文理念,我们应该去追求。那么,本色语文离我们还有多远呢?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去追寻本色阅读呢?下面是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把握教材,潜心深研读文本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来深入地研读教材呢?
  第一读,作为读者来读。这一研读环节,教师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一个是确实读懂了文本,一个是搞清楚自己是按照怎样的过程、遵循什么样的规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读懂的,哪些规律方法具有一般性,哪些规律方法是自己的个性化的以及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自己是如何解决的。
  第二读,作为教师来读。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来思考: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可以实现怎样的阅读教学目标,文本中哪些要素是重要凭借?为什么?作为教师来读教材,主要是从教材中确定出教学凭借——要引导学生对那些经典的语言现象去感知、研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第三读,作为学生读教材。在这一研读环节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教材,并进行预设:假如在课堂上放开让孩子自己去读书、思考,他们怎样做才能主动地、自主地去读书,他们会按照怎样的过程、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懂文本,从而实现阅读教学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我们要在“三读”中去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思考具体可操作性的策略,为本色的语文教学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二、“文道”统一,潜移默化永不变
  
  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具有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工具性主要是语文知识、技能、能力的体现,人文性主要是对精神世界的感染熏陶。教学中是否应有所偏重呢?不是的,二者应是同等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使“文道”统一,努力做到“三要”。
  第一,突出重点。教学中要抓住词句进行训练,在意、情、理上使学生理解和感悟。
  第二,抓住空白。许多课文从表面上、字面中没有很明显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却隐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教师应使学生懂得文字运用的奥妙,体会文字背后的人文价值。如《智取生辰纲》一课,晁盖等人为什么会胜过杨志,是因为晁盖能够神机妙算?这只是浮于表面的。隐藏在背后的是杨志输在了人缘上、性格上。又如《敬业与乐业》一课,教师可以抓住敬业、乐业,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生活。
  第三,做到潜移默化。教师的教学应寓教于文,避免生硬的说教。要以人为本,在语言训练中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要以读为本,在情感思想感悟中体现语言训练,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重读与悟,内化积累是关键
  
  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评价阅读教学的一些弊病:“把课文都讲‘肿’了。”造成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两化”是非语文化和泛语文化。“三多三少”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阅读教学还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吗?还能给每个学生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文”吗?还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吗?还能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吗?因此,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个注意”。
  第一,注意读要富有目的性。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必须是为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不是教师自己的需要。读,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如此。按一般规律说,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文章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人物形象鲜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深沉的语调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于勒叔叔的同情之情,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不可言传”的词语,进而“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第二,注意读要体现层次性。从体现读的层次这个角度来看,有这么两种现象值得反思:一种是教师在初读时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种是整堂课的读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实际上,不同层面的读有不同的要求。从初读这一层面来看,我们只要求学生读得准确、流利、通顺;等到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文本的语言文字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即使是感悟,也具有层次性,不同的阅读主体,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一些内容比较丰富的文章,更应注意读的层次。
  第三,注意在读中学习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的终级目标是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大量的积累。在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积累时需“凭借文本”,对于文中一些精炼的词句和一些新知识要引导学生记忆积累、消化吸收,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还需要“超越文本”,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地进行归类积累和根据文本的语言特色找规律进行积累。
  
  四、经验不丢,扎扎实实去训练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阶段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奠基固本,做到“三实”。
  第一,要求切实。目前,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着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两张皮”的现象。教师过于重视教学目标的面面俱到,势必造成教学指向不明确,造成教学程序烦冗拖沓和公式化、呆板化。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弄清每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学习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出发,从基本功抓起,切入口要小,使教学目标简明集中。在日常的教学中逐一落实,引领学生向阶段性目标靠近。
  第二,训练扎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重在“讲”上。占用了学生认字、写字、辨词、品句的时间。至于基本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那就更谈不上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些教师对“训练”二字讳莫如深,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理念之嫌,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注重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效果落实。训练要讲求实际效果。以写字为例,不仅仅在课堂上给学生写字的时间,还应有一定的训练程度,达到把字写得美观漂亮的要求。再以作文为例,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学生就不能很好的表达,因此该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保证是整体语境与课境相结合的有机训练。
  其实,本色语文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潜心研究、简单教、真切读、扎实练,就能和学生共享学习语文、体会语言文字魅力的那份快乐。■
其他文献
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主办,每2~3年召开1次的全国生物农药研讨会为同行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为生物农药新产品搭建了展示的舞台。随着我国民众食品安全意识
摘 要:阅读是初中生课外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必须把握四个问题:更新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激发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改进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性;利用网络,关注学生自控性。  关键词:课外阅读 把握 问题     阅读是初中生课外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课外阅读不少
研究了乳制品中硫氰酸钠的快速检测方法及方法的改进。在原本显色剂三价铁离子显色的基础上,引入了指示剂结晶紫、罗丹明B。结果表明,在硫氰酸钠显色定性检测中,引入指示剂后
殷墟甲骨文字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此前必已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化.但由于武丁以前的文字极少发现,因而其以前的状况就成了难解之谜.研究甲骨文字的象形图案,由"旦"
目的:调查煤矿井下实际的工作环境情况,为合理的日常饮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煤矿井下工人进行询问。结论:煤矿井下的工作环境恶劣,存在着高温、高湿、高粉尘、
1969年出生于四川内江.1996年毕业干西南师大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200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技法方向,导师马一丹教授,获硕士学位.现为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
语言风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异性,而且人为的因素非常明显.为了达到某种语言效果,人们往往有意改变说话的措辞风格,目的是要达到某种特定效果或消除交际中的
用拌土法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CQMa128乳粉剂对蛴螬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土壤含有1×106~1×108孢子/g绿僵菌乳粉剂时,蛴螬的校正死亡率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现代文学领域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被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他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储满了诗意,又平实质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
拓展延伸作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理解、感悟、运用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由此及彼,使拓展的内容和课文有机结合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