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情境 生活经验 问题 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失为有效的途径。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引导、点拨下,独立思考、研究,通过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境化的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性因素,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创造欲望。
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针对学生对那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怀有关爱、好奇这一心理特点,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麋鹿在青草地上悠闲地吃草,在小溪边愉快地玩耍、嬉戏的录像,再暗示课前已准备好的一名同学走上台来,扮演偷猎者,举枪瞄准那些可爱的麇鹿准备猎杀,又适时加一些旁白:“小麋鹿多可爱呀!我们国家现存的数量很少,可有些偷猎者整天盯着他们不放。现在就有这么一位(手指偷猎者)正准备猎杀呢!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纷纷上台阻止。见此情景,我又相机引导:“同学们,要想阻止那位偷猎者不再杀戮麇鹿,做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怎么劝呢?课文会告诉我们。”于是学生全都积极地投入对课文的阅读之中。
通过直观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到麋鹿的可爱,再通过表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劝阻猎杀者,如何能更有效地制止呢?学生带着保护麇鹿的强烈愿望到文中寻找答案,深刻感悟文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联系生活经验,探究诗歌意境
诗歌语言跳跃性大,一句诗就是一个或几个意境,学生不易理解。语文就是生活,诗歌更是生活的浓缩。下面我结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一个教学片段谈谈我的体会。
师:同学们,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
生1:我感到很幸福。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太美了。
生2:我会感到我们的生活非常美好!
师:是呀!它用心的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使我们的——
课件出示: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生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们在自然生活中忘却了所有的烦恼,有的只是与鸣禽、野花联欢的快乐。
生2:我们走进自然,便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让我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师:是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温馨、幸福,甚至健康,这个大自然不愧是一一(指课题)
生:绿色的课本。
师:那这课本里的一幅又一幅美好的画卷,会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呢?
生1:用眼睛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景。(板书:发现)
生2:用耳朵去倾听自然天籁般的交响曲。(板书:倾听)
生3:用鼻子去呼吸清新的空气,花草的芬芳。(板书:呼吸)
生4:深入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温馨。(板书:感受)
生5:还可以用一一双手去描绘,用双脚去攀登。(板书:描绘、攀登)
师:难道你不怕爬山涉水的艰辛?请读读第4节,说说你的感受、体会。
生1:打开“绿色的课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有困难,有阻碍!但是我们要勇于攀登,敢于前进,就可以尽情的欣赏到美丽的风光。
生2:胜利属于坚持到底的人,“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倘若有机会亲临长城,我也绝对不会在攀登中止步的。
师:说得多好呀!正应了诗人的那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于攀登,我们才能饱览——
生:无限的风光!
师:只有敢于前进,我们才能奔向一一
生:浩瀚的大海!
师:如此方才能显示出我们少年的一一
生:豪情和胸襟。
师:此刻,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还想说什么?
……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3 设计开放问题,给足探究空间
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与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如《九色鹿》一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除了九色鹿和调达外,还有王妃、国王,这些人物对故事的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就“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较多,你对他们各有什么样的看法?”这一话题展开探究。学生对九色鹿、调达和王妃的看法基本一致。
虽然争论的最后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学生的各种观点和理由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发挥,他们在争鸣中学会了既要坚持有道理的己见又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形成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汲取他人正确思想的处世态度,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情境 生活经验 问题 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失为有效的途径。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引导、点拨下,独立思考、研究,通过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境化的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性因素,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创造欲望。
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针对学生对那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怀有关爱、好奇这一心理特点,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麋鹿在青草地上悠闲地吃草,在小溪边愉快地玩耍、嬉戏的录像,再暗示课前已准备好的一名同学走上台来,扮演偷猎者,举枪瞄准那些可爱的麇鹿准备猎杀,又适时加一些旁白:“小麋鹿多可爱呀!我们国家现存的数量很少,可有些偷猎者整天盯着他们不放。现在就有这么一位(手指偷猎者)正准备猎杀呢!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纷纷上台阻止。见此情景,我又相机引导:“同学们,要想阻止那位偷猎者不再杀戮麇鹿,做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怎么劝呢?课文会告诉我们。”于是学生全都积极地投入对课文的阅读之中。
通过直观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到麋鹿的可爱,再通过表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劝阻猎杀者,如何能更有效地制止呢?学生带着保护麇鹿的强烈愿望到文中寻找答案,深刻感悟文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联系生活经验,探究诗歌意境
诗歌语言跳跃性大,一句诗就是一个或几个意境,学生不易理解。语文就是生活,诗歌更是生活的浓缩。下面我结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一个教学片段谈谈我的体会。
师:同学们,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
生1:我感到很幸福。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太美了。
生2:我会感到我们的生活非常美好!
师:是呀!它用心的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使我们的——
课件出示: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生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们在自然生活中忘却了所有的烦恼,有的只是与鸣禽、野花联欢的快乐。
生2:我们走进自然,便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让我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师:是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温馨、幸福,甚至健康,这个大自然不愧是一一(指课题)
生:绿色的课本。
师:那这课本里的一幅又一幅美好的画卷,会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呢?
生1:用眼睛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景。(板书:发现)
生2:用耳朵去倾听自然天籁般的交响曲。(板书:倾听)
生3:用鼻子去呼吸清新的空气,花草的芬芳。(板书:呼吸)
生4:深入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温馨。(板书:感受)
生5:还可以用一一双手去描绘,用双脚去攀登。(板书:描绘、攀登)
师:难道你不怕爬山涉水的艰辛?请读读第4节,说说你的感受、体会。
生1:打开“绿色的课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有困难,有阻碍!但是我们要勇于攀登,敢于前进,就可以尽情的欣赏到美丽的风光。
生2:胜利属于坚持到底的人,“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倘若有机会亲临长城,我也绝对不会在攀登中止步的。
师:说得多好呀!正应了诗人的那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于攀登,我们才能饱览——
生:无限的风光!
师:只有敢于前进,我们才能奔向一一
生:浩瀚的大海!
师:如此方才能显示出我们少年的一一
生:豪情和胸襟。
师:此刻,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还想说什么?
……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3 设计开放问题,给足探究空间
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与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如《九色鹿》一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除了九色鹿和调达外,还有王妃、国王,这些人物对故事的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就“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较多,你对他们各有什么样的看法?”这一话题展开探究。学生对九色鹿、调达和王妃的看法基本一致。
虽然争论的最后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学生的各种观点和理由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发挥,他们在争鸣中学会了既要坚持有道理的己见又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形成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汲取他人正确思想的处世态度,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