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把尼采虚无主义的隐微论含义解释为"万事皆空,一切皆无",有三种可能性。这三种可能性都是不能成立的。第一种可能是:能站在整个宇宙的角度和高度看待人间之事的万能之神,会把人之追求视为无意义之事,永恒轮回意味着一切皆无的彻底虚无。第二种可能是:一个理论上可以设想的沿着创造性之路穷尽无限可能的超人面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发出"万事皆空,一切相同,一切俱往"之论。第三种可能是:把超人理解为不惜最卑劣地把他人当做实现自我目的的纯粹手段,甚至不惜杀戮的恶魔之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未醒悟前的拉斯柯尔尼科夫。
【机 构】
: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虚无主义思想史与批判史”(19AZX004)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尼采虚无主义的隐微论含义解释为"万事皆空,一切皆无",有三种可能性。这三种可能性都是不能成立的。第一种可能是:能站在整个宇宙的角度和高度看待人间之事的万能之神,会把人之追求视为无意义之事,永恒轮回意味着一切皆无的彻底虚无。第二种可能是:一个理论上可以设想的沿着创造性之路穷尽无限可能的超人面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发出"万事皆空,一切相同,一切俱往"之论。第三种可能是:把超人理解为不惜最卑劣地把他人当做实现自我目的的纯粹手段,甚至不惜杀戮的恶魔之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未醒悟前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实际上,个体的真实存在和作为是尼采判断虚无主义的现实基础,立足于神或能够达到创造性顶峰的超人来思考,绝非尼采的现实判断,反而是最无能者的虚妄想象。尼采的超人绝非把他人当做肥料、材料随意使用的拉斯柯尔尼科夫,而是必须担当大任、并给大多数普通人所使用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保留正当性和自然性空间的智慧者。尼采虚无主义隐微义只能是:根据人的不同资质和能力呈现不同层次上的无根和真实。
其他文献
在农耕大国的背景下,历史中国产生了以“均平”为代表的有关分配正义的实践与思想。农耕中国的特征,决定了分配正义必须同时考虑“家”(村落)和“国”两种共同体的需求。在实践层面,中国古代有关土地和赋役的分配,其目标在于既要促成大政治共同体的发生,又要维系村落共同体的稳定和互助。在思想层面,儒家的“不患贫而患不均”注意到分配正义只可能存在于“家”和“国”(而非“天下”)的共同体中,并充分考虑了村落共同体中的分配难题。分析中国传统的分配正义,可以打通中西学术对此话题的交流,也对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分配正义实践同样具有理
当下社区治理存在社区冲突持续不断和小区早衰等各种困境,充满挑战。为更清晰地理解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困境,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通过探讨“国家?社会”关系的制度、哲学及话语三种传统建构以及个人与国家间的联系机制,可呈现出国家与社会间互相建构的关系,进而构建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公共生活转向,并发现社区、小区中存在的关系性、政治性及利益性三种公共生活。从国家与社会互构关系的角度看,多发的利益冲突理应引发相应的转型:社会冲突之所以持续是因为社区和小区中利益性公共生活的缺失,同样也是因为国家和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矛盾无
欧洲从帝国体系向主权国家体系的近代转型,是一场深远影响欧洲和世界政治的大事件,但这场转型在法学领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术界并没有深入研究。罗马法研究主要集中在私法领域,历史学研究基本不触及法学问题,从而形成了一个理论空白点。本文通过挖掘欧洲罗马法解释传统,呈现出欧洲中世纪帝国?封建和近代主权国家两种政治模式的法学逻辑,肯定了注释、评注和人文主义法学家在欧洲政治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展现了罗马法在欧洲公法研究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戊戌变法在效仿日俄变政的同时,也引进大量新名词、新思想。接续“旧邦新命”的价值传统,吸收明治维新的思想资源,兼及作为“reform”的中译名,晚清的“维新”概念集中了多重意涵。依据近代报章的阐述、域外学说的引入、辞书条目的变化等材料,借助概念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剖析“维新”作为“新名词”与“关键词”的意义,考察知识的流转互动和语词背后的思想变迁,有助于探求近代知识空间的形塑历程。
魏晋南北朝别集序作为研究这一时期作家作品最早的文献,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与文集编纂信息。序作者对文集作者所作的传状式或颂赞式书写,乃是秉承以人传文的传统,自觉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为读者了解其人其文提供重要的支持,究其性质已经属于文学研究中作家论的范畴。序作者对于文集作者诗文风格与文学造诣的品评,往往是其文学批评思想和见解的高度浓缩,具有相当的经典性与深刻性,对后来的作家作品研究,亦常常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在汉魏六朝旧集散佚殆尽的情况下,别集序所体现出来的编纂原则和编纂体例,是我们考察当时别集编撰情况和编辑理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下国内各界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通过阐释生存性智慧和生态文明这两个我国学者所创的概念,结合人类学的理论思考,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与对“发展”的反思有关。“发展”所带来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积极发展日益完善所必不可少的,是文明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理性的生存性智慧对于我们理解文化多样性有所助益。生存性智慧是一个文化长年累月的生活实践经验的累积,不能因其非理性而忽视。狩猎采集社会千百年来的经验累积提供给社会成员许多有关所处环境的知识,他们
刘放桐认为,在语言转向被当作西方哲学现当代转向主导形态的背景下,美国实用主义的实践转向具有特殊地位。杜威去除了经验概念的旧形而上学意蕴,而将它与实践概念融合起来,杜威的哲学改造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存在某些相通之处。童世骏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来看杜威的教育观,探讨了"不对称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何以可能"的问题,认为通过在不对称的两个主体之间再设置一个第三者的方法,可以克服主体间关系的不对称性。安乐哲认为,儒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这两种传统对当代哲学话语的贡献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取代个人主义的
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由《学术月刊》杂志社、光明日报理论部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经过学界推荐、文献调研、学者研讨、专家评议、投票确定等程序,评选出"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等十大学术热点,现予公布。
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meras)在其两大卷《交往行动理论》中一次也没有提到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名字,但根据他对杜威的哲学尤其是他的政治哲学的很高评价①,可以判断哈贝马斯对杜威在《经验与自然》中的“交往是万物中最奇妙之事”②的说法,是会产生共鸣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理想的交往情境的特征之一是交往主体之间的对称性,而杜威的教育哲学把教育的最高目标看作是学生(以及所有受教育者、所有学习者)从较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成长过程。我们如果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或许可以对哈贝马斯
一、实用主义特质:分析哲学的还是现象学的关于实用主义的归属,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实用主义隶属英美分析哲学传统,是实证主义的同道。这种看法占据了主流,有着种种理由作支撑。詹姆斯自己曾经对实证主义者马赫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感,在给马赫的一封信中表达了他与马赫的趣味相投:“正如我十分喜欢您的思想的整个格调和气质……我相信,从整体来说,这种真正哲学的思考方式,正是我的方式。”①而作为马赫后裔的逻辑实证主义奠基人石里克也明确宣称,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整个说来,完全是沿着由恩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