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教师心理健康的三个理性缺憾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无所安,在哪里都是流浪。教育,最怕的是教师沦为精神的流浪汉:丧失内在的清澈和澄明,教育行为不修边幅……传统的“内圣外王”之道,讲求通过“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内在力量的强大。同理,教师的心理也需要经历“内圣外王”的修炼过程,将内心变成一个强大的世界,继而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教育现实,自信地引领学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然而,教师心理“内圣”的过程却存在三个理性认识上的缺憾。
  第一个缺憾:从事教育大半生,对教育工作时常充满埋怨,从来没有过当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感。教师职业的优越,一定不是物质层面的优越,而是精神层面的优越。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教师,心里一直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不满于教师职业待遇的现状,妄自菲薄,看不上教师职业本身;另一方面又因放不下经济来源而不得不“忍辱负重”,违心地从事着自己根本看不起的职业。这是一种肉身和欲望的分裂。一旦产生这种内在的分裂,人就一直生存在自我设定的心理黑暗中,要看见光亮几乎不可能,反而会对光明亮堂的东西予以拒绝、排斥、抵抗,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最终酿成心理疾病。就算这类教师在别人眼中已经把事情做得很好了,他们仍然无法体会到成就感、幸福感,一直陪伴他们的是不如意的挫败感。
  另一种“拼搏”“奋斗终生”的教师的理性缺憾是陷入“成功”的误区而不能自拔,把育人的成功标准放在是否得到荣誉和名利上,这样就把自己和学生都当成了实现目的的工具,导致的结果是自己和学生都成了不停转动的机器——不停地追逐分数,希望在学生分数、升学的比拼中,“斩杀”同行,收获“一览众山小”的满足。然而个人的努力、拼搏,与荣誉、名利的获得并不都是成正比的,同样付出的教师,伴随而来的教育评价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越是心急,就越会与他人进行攀比。如果得不到预期的荣誉、名利等,嫉妒、怨恨由此滋生,于是,如深渊般的苦痛产生了。得到荣誉、名利的教师,往往因為“成功”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没有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与叩问,也就停止了教师专业内涵发展的脚步。这种“成功式”失败是给诸多优秀教师设置的最可怕的慢性毒药。在短暂的快感中喝下这种慢性毒药之后,就远离了成为卓越教师的可能。
  所以,我们既要保护教育本来的初心,又不能让外在的“利欲”熏坏了教师的初心。
  第二个缺憾:心理能量的摄入渠道过于逼仄,主要体现在读物选择的误区上。阅读可以养心,这是共识。“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的教育历来重视《论语》对人成长所起的教化、规范作用,这无可厚非。但对人的后期成长、开示起重要作用的不能止于《论语》。比如《道德经》,鲁迅说,不读《道德经》就不懂人生真谛。不少教师对《道德经》的肤浅认识仅仅停留在人云亦云的“消极、阴柔”中。而事实是《论语》和《道德经》都能为人提供不同的精神营养。《论语》注重的是对个人修为、求索、拼搏的提倡,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道德经》所涵盖的是宇宙观、辩证法——“道”的存在、“道”的不可违背等,是关于人的视野、格局的开示的内容,解决的是人和物(世界)的关系。换言之,《论语》是人的成长中线性的、纵向的深入,《道德经》是从面到立体的、横向的宏观把控。我们评判一个人,不能只看他是否有能力,还要看他是否具备视野和格局;评判一件事,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事情是否完成,还要看符不符合科学的发展方向。人的能力和修为靠《论语》的教化、灌输可以获得,而人的视野和格局要靠《道德经》的浸染方可获得。如果我们单线性地致力于《论语》倡导的个人掘进,排斥其他如《道德经》等典籍的影响作用,个体的能量就只能在走火入魔的悲壮中被耗尽、被掏空,于是,心力交瘁,心理问题也开始产生了。所以人民教育家于漪也一直提倡教师需要阅读《道德经》。
  非但如此,作为成年人的教师,站在心理健康的角度,还要注意了解、认识与心理健康异曲同工的另一门“安心”学问——佛教。儒道释三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从不同的维度来提供人的智慧的。与儒道不同,佛教解决的是人对内心苦痛的超脱,以使人的内心宁静、强大。世间的荣誉、名利、得失,在乎得越多,“挂碍”就越多,这些都是颠倒了的梦想,它就像捆绑在鸟儿翅膀上的金条一样沉重。所以泰戈尔说,如果鸟儿的翅膀缀满黄金,它就再也飞不高了。
  与孔子主张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相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要读什么样的书,这个秩序是不能乱套的:青少年时期重在儒家精神的熏陶;渐进中年,应该懂得使用《道德经》的观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了解、认识适当的宗教常识,不是倡导教师成为宗教徒,更不是将宗教言论等奉为圭臬,向青少年学生大肆宣传。学界泰斗陈寅恪先生的成就与他对佛教的精深研究有关,可他最终都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他的内心无比强大,无人能撼动。我们的心为何而累?因为坠在心尖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就是要通过一些对常识的认识,形成我们的人生智慧,削尽心里的“冗繁”,达到心灵的通透、敞亮。
  第三个缺憾:抛弃了可以救赎心灵的一种最佳方法——在师生关系的真情互动中,让孩子们的清纯之心感染我们世故老化的心。卢梭的《爱弥儿》开篇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道德经》也在提倡“见素抱朴”“复归于婴儿”的状态。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走着走着,自己最初的面貌丢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为维持外在的秩序而生成的形形色色的面具,即孔子所提的“文质彬彬”之说。爱因斯坦说:“教育是上帝送给孩子的礼物。”收到礼物的孩子心里本来应该是无比快乐的,但我们现在的“礼物”能让孩子高兴吗?不高兴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育的面貌被我们败坏了,包括我们的师生关系。
  教育场景中,越是低龄的孩子就越容易释放出与生俱来的纯真,常常令教师忍俊不禁。这些都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原生态营养品,时常处于这种场景中,我们就会被“天使之吻”感染。如果教师再从与孩子的和谐、信任的关系中,发现一些育人的规律、技巧,那自己的心就会受到滋养,师生之间就会有相互见面的期待,就会有见面之后的快乐愉悦的倾情分享,教师也就能朝气蓬勃地一直年轻下去。把自己对世界的爱、对孩子的爱释放出去,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的心就时常被爱滋养着。这些,较之成年人之间的禁忌、防范、规避、迎合所带来的心的劳累,委实是一捧甘泉。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在《无可慰藉》中描述了迎宾员(在宾馆、酒店中迎接宾客的工作人员)古斯塔夫对待自己的迎宾工作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如果客人的物件在三件以上,他就要左右手和头、肩并用,不允许任何一件接触地面,哪怕一个瞬间。古斯塔夫二十余年如一日地这样坚持。他甚至与同伴们创造了“迎宾舞”。但是,古斯塔夫最终也只能在表演中被沉重的手提箱击倒而失去了生命。临死前,古斯塔夫的心结都没有得到解除。《无可慰藉》中的所有人都在寻找慰藉,大家心里都埋藏着不安,以至于情感、心理都出现了问题,而结果是所有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任何人都得不到慰藉。一流作品的价值绝不是用来消遣的。作品反映的是当代人共同面临的困惑:在科技、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的内心却没有找到幸福,反而被逼得到处寻找安慰。寻找慰藉的诸多可能中,只有一种是可靠的,那就是自己舔舐自己的伤口,自己内视自己的心灵世界。救赎自己情感、心理、精神的种子还得在自己的脊骨中生长出来,外在所有的期盼、支持、催化都无可慰藉。
  教育作为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在不断的发展中,也一样令我们充满了困惑,我们每个教师其实都是“古斯塔夫”。我们的“手提箱”里面,装着荣耀、名利,装着分数、升学率,装着制度、领导、家人……当我们把几乎要塞坏的“手提箱”高举着给观众表演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面临着坍塌的危险。
  《道德经》中讲 “致虚极,守静笃”,《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应该按下“垃圾箱”的清除键,还我们本来心理健康、精神富足的样子。
  (作者单位:云南省云县第一完全中学)
其他文献
美国学者索罗门教授曾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因此,教师是承载着重大责任与使命的特殊职业。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的前程要我们负责,他们的学业要我们教授,他们的意志品质要我们引导,他们的安危要我们记在心头。而过大的工作压力、日益加剧的职业竞争、人际关系的冲突、调皮学生的捣乱等烦恼会像“肉中刺”一样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给教师的心理健康埋下随时爆炸的“隐形炸弹”。  我们
期刊
教师在学校不仅要整天面对一群“熊孩子”,要备课、上课、听评课、批改作业,要忙进修、忙评职称,还要顾及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等的各种人际关系、人情往来;回到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又要操心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正如李宗盛在《凡人歌》中唱的那样:“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如此这般,教师若还能不急不躁、不闹点小情绪,那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修为。既然“你我皆凡人”,
期刊
友善用脑的课堂强调让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会发展,重点落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通过友善用脑的多种策略使学生健康地、智慧地学习,努力实现全脑学习。我们努力探索基于友善用脑的学习方式的培养路径,尤其侧重友善用脑理念下学习团队的建设,努力让学生在团队中轻松、快乐地学习。  一、 科学分组: 组内异质,组际同质  友善用脑学习团队的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就是学习团队4名或6名成员
期刊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对人才教育的重视,很多富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感到“压力山大”。《明日》杂志刊载的文章称,根据调查样本显示,32.4%的教师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亚健康心理患者占到72%,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心胸狭隘、自我封闭、情绪不稳定、牢骚满腹、过于自卑或自负等。一般来说,班主任的压力来源主要有:社会对班主任的要求过高;班主任知识能力欠缺,自我期望值过高;职业信念不坚定,心理素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做到轻负、高效?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發展。  一、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布鲁纳认为: 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一) 重视
期刊
我是一名初中心理教师,专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逾15年。其间,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初中生成长的深远影响。  近期,我通过“问卷星”发起一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发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十分普遍。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就做过类似的调查,两相比较,发现后期除了在焦虑方面的比率有所上升外,其余基本没有显著变化。为什么十年都不足以让教师群体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有所改观?如今又应从何处着手去改善
期刊
如何给教师解压?这一问题是关注教育未来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期待解决的,更是教师们自身应该着力思考的。  有人认为,教师缓解压力可以以休息、娱乐、旅游等简单的休闲方式为主;也有人认为,建立区域教师心理援助与辅导中心,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教育,普及相关的心理保健知识,注重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能很好地为教师缓解压力。在这两者中,前者治标不治本。且从长远来看,外在调整不如内在改变,这是因为对教
期刊
教师的心灵丰富充盈,品行和觉悟有足够的高度,性格与心智足够豁达,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做一名幸福教师,拥有完整幸福的教育人生,是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而如何找到自身的職业幸福,成了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生活即教育。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却常常忘记了生活乃是教育源头这个根本理念。这样,不仅让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容易走弯路,而且让教育教学活动处于一种片面发展的状态,仅仅限
期刊
一直以来,人们都喜欢用春蚕、蜡烛等来比喻教师的无私奉献这一高大形象,这些崇高的赞誉背后却恰恰掩盖了教师作为普通人的身份。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也非圣人。在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下,教师已经不堪重负,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弥漫在教师群体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忽视教师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而且不良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学生。正所谓,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心理
期刊
当前,在应试教育竞争激烈、全民都为教育焦虑的大背景下,教师群体显然是当下社会的高压人群之一。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广大教师朋友对此一定更有深切体会和真知灼见。平时我劝那些教师朋友一定要注意身心健康,要给自己减压时,他们常常笑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正因为我是局外人,有时候反而能够“旁观者清”,能够跳出教育来看待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给自己留一点空间  不少教师朋友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