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平湖摹画《罗汉像》之原本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zhiji76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平湖(1897—1967),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生于北京,祖籍江苏苏州,我国现代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为清代画家管念慈之子。据张婷《管平湖年谱》记述,自幼随其父习画、弹琴,丧父后,广泛求艺,琴拜杨宗稷为师,画从金绍城为师,终有成就。琴技甚高,运指刚柔相济,乐音浑朴细腻,开古琴演奏管氏之流派;绘艺也不俗,擅长工笔和小写意,尤擅长仕女人物画,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曾任教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是20世纪前期京派人物画的知名画家。
  阅览管平湖的遗画资料,其中有一件绢本、设色《罗汉像》立轴,引起笔者的注意。该画题识曰:“乙酉秋摹古,吴吉厂管平湖于湘筠馆”。画作于乙酉年,即1945年,而所谓“摹古”,作者并未交待临摹的是古代何人的作品,这对于不了解古代画史、画作的读者来说,恐怕难知详情。因为我对此画摹拟的原本比较熟悉,兹介绍如下,以明真相。
  管平湖这件摹古人物画,其原本乃是明代画家陈洪绶的《白衣罗汉像》,将两画图片放在一起对比,便一目了然。该画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绘画精品选》内有著录。笔者对这件作品曾专门写过《陈洪绶<罗汉像图轴>小识》一文,发表在《博物馆研究》杂志上,此文后又编入我的文集《蠡测集》中。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白描人物远承北宋画家李公麟,花鸟草虫近师明代蓝瑛。陈洪绶绘画天分极高,其主要艺术成就,即是人物画的创新,造型高古奇骇,气度静穆宏深,技法纯熟精湛,在明代画坛上没人能及,人称“三百年无此笔墨”。
  这件《白衣罗汉像》,绢本、工笔、设色,纵72.5、横34厘米,图绘罗汉身披白色袈裟,手执拂尘,端坐于蒲团之上,细眼长眉,方脸阔耳,雍容大度,一手作说法状置于胸前,另一手执拂尘抵于膝上。画面上部以行书录写《心经》全文,计16行,末署“云门僧悔病中敬书”,钤朱文“洪绶”印一方。此画未纪年款,但从署“云门僧悔”可知大概创作时间,明朝灭亡后,顺治三年(1646),清兵入浙东,陈洪绶避难于绍兴城南秦望山麓云门寺,落发为僧(一年后还俗),取号“云门僧”“悔僧”。由此可以推测,《白衣罗汉像》应是他出家期间的作品,陈洪绶时年49岁。
  从艺术上分析,《白衣罗汉像》采用纵向两段式构图,人物和款文各占画面一半空间,在视觉上,上部款文构成一块方形,而下部罗汉像,两腿盘坐,僧衣自然下垂于宽大的蒲团之上,形成一个正三角状,在视觉心理上,给人以稳重之感。人物形象以细笔勾勒,线条劲健、匀圆、飘动,宛如行云流水。人物面部、衣纹和座下蒲团施以淡彩,而仅在衣袖的滚边及罗汉手中的拂尘上加以重彩渲染,设色恬静古雅。陈洪绶平生画过多幅罗汉像,其中一类是,人物造型夸张,衣纹使用波磔、拗折的线条来表现;另一类便是此画的作风,人物夸张的程度有限,线条易方为圆,飘逸洒脱,追求一种韵律感。这件《白衣罗汉像》可谓是陈洪绶晚年佛画的精品,美国史密森博物馆收藏一件陈洪绶《持杖罗汉图》,其人物造型和线条用笔也是这种手法。
  画家作摹本,一般有两种手法,一是忠实于原作的一丝不苟描绘,二是不拘泥于原作的仿其大概。管平湖此作,尺幅与陈洪绶原本基本一致,手法是仿真的摹寫,譬如衣纹的摹画,不多不少一根线条,且起笔到止笔,位置与原本几乎相同,这般精准的临摹,无论是依照原本而摹,还是参考印刷图片放大而画,都足以看出他具有深厚的笔墨造型功力。我们看到,管氏摹本与原本也存在一些差别,原本罗汉身着白衣,而摹画则染了淡青色,这或许是管平湖的主观故意,以此和白裤分出区别。另外,摹本并未摹写画面上部《心经》的长文,揣测舍掉的原因,一是字书繁杂着实难以临摹,二是关注点主要放在罗汉这个人物身上,管平湖临摹的目的不是以假乱真,而在于领悟陈洪绶画艺的高妙,罗汉身后大面积的留白,倒也别有一种空灵、幽深的意境。
  颇有意味的是,1945年管平湖摹作此画时的生活境遇,竟与300年前陈洪绶创作《白衣罗汉像》时的生活境遇惊人的相似,二人皆贫困潦倒,空怀一腔才志,依靠鬻卖字画勉强度日,感受佛说“人生即是苦厄”的悲凉。
  资料介绍,明清之际模仿陈洪绶的画风者多达上千人;300余年来,陈洪绶的绘画泽润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坛,且至今不衰。
其他文献
所谓古法琉璃是指古人以主要成分是SiO2的石英石为主体,铁、铜、钴、锰为着色剂,铅作助熔剂,原材料经过数十道手工工艺的精修细磨,通过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煅烧而形成的低温色釉料。整个过程纯为手工制作,烧成后的琉璃,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美轮美奂。(图1)  在中国古代,人们不知道什么是SiO2,但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却发现并掌握了琉璃的原料配制和煅烧方法。  根据历年各地古墓出土实物证明,早在战
期刊
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上,有不少女画家技法娴熟、功力深厚、个性鲜明。但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导致当今很多藏家对她们比较陌生,作品被市场严重低估。代表性画家有以下几位:  王叔晖(1912-1985),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字郁芬。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绘画。1927年辍学,自学绘画,1928年加入由金城发起创办的“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为徐燕荪的入室弟子,画艺大
期刊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发展的高峰阶段,景德镇窑不仅是官窑瓷烧造的中心,同时也是民窑青花瓷的大本营。明中期以后,民窑迅猛发展,至正德年间,民窑开始大量生产烧造一种独特的青花瓷罐,俗称“圹罐”,其主要作用是用于丧葬。仅以安庆地区为例,在已发掘的大多数明代墓葬中均有这类瓷罐的出土,除了青花瓷外,兼有法华或单色釉,罐或出土于棺内外,多数则将罐置于棺头处,极具时代风俗和特色。  明代中晚期,在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
期刊
凡论及北朝陶瓷,肯定会涉及到寨里窑;只要提及莲花尊这一时代性极强的代表性器物,当然也会联想到寨里窑。自1957年发现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寨里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点之一,并各有著述。笔者步前贤后尘,分别于2009年5月和2010年8月两次考察寨里窑。在此,笔者拟根据考古发现和有关资料,對北朝时期寨里窑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寨里窑北朝时期的遗物  寨里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城东十余公里。
期刊
《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12卷本(以下简称《大系》),共收录3120件藏品,时代自石器时代到民国,藏品分布地域遍布全国,囊括陶瓷迄今可知的全部品种,可谓皇皇巨著(图1)。是继16卷本的《中国出土瓷器全集》之后,又一古陶瓷系列的大型图册,对中国古陶瓷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翻开《大系》的专家团队,有体制内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还有各地民间的藏家、陶瓷鉴定专家,所以,本图册是体系内外专家勠力
期刊
中华民族对蝉的认识和喜爱由来已久,这从目前出土的文物,特别是玉器和青铜器上的蝉纹和蝉饰就可见一斑: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红山文化遗址就出土过几件造型抽象、线条简单的玉蝉。商周以来,青铜器成为重要的礼器和日常使用器具,蝉纹即是器物上雕刻的各色图纹中较为常见的装饰之一。汉代是中国玉雕艺术的极盛时代,玉蝉出土数量众多,雕琢工艺较前代更为精巧,主要特征是线条简单,棱角分明,刀刀见锋,有“汉八刀”之称。类似的
期刊
新乡市博物馆的前身是平原省博物馆,收藏着原平原省所辖华北平原南部五十多县市的出土、传世文物数万件(套)。辉县在殷商时期属于畿内之地,西周为共国,春秋时期属卫国,战国时期为魏国,在褚邱、琉璃阁等地都有着殷商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发掘。文章撷取馆藏辉县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整理,其中部分青铜器带有铭文,有着较强的象形性,研究者多称之为族徽文字,这些为研究辉县商代的族氏、社会结构以及地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辉
期刊
清代末年,政治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经济的衰退,作为中国手工业中的翘楚——瓷器制造业遭到了大肆破坏,大量工匠们散落民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浅绛彩瓷器(图1)成为一股新风,盛极一时。  据汪庆正所著《简明陶瓷词典》载,“浅绛彩是瓷器彩饰品种之一。仿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赭描绘纹饰,色调清淡柔和。清嘉庆、道光间流行。擅长此法之绘瓷名家有王廷佐、金品卿、程门等。”  “浅绛”原是指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所创
期刊
个人简介  孙翔,字逸云,别署翔子,生于山东莘县,200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进修于北京画院王冠军工作室。现为中国民进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国家民族画院特聘画家、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东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东营市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东营区美协副主席、东营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东营画院院聘画家、东营市美
期刊
鼠,十二生肖之一。鼠的第一个象征意义是灵性,又包括它的机灵和性能通灵两个方面;鼠的第二个象征意义是生命力强。  鼠之所以排在生肖榜上的第一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生肖排列。二是中国古代学者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三是按中國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