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源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yue_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的心力、组织的推力、环境的涵育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动力源。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源,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持续激活个体内在“心力”;二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不断整合组织外在“推力”;三要借鉴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充分发挥环境的“涵育力”。通过动力源的培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其他文献
老龄社会是基于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辩证统一的人口年龄结构运动形式,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人口结构变迁的结果。个体发展具有时年性,社会发展也具有时年性。时年的递进是个体生命的进阶和社会年龄结构演进的有机统一。"先富后老"和"未富先老"的区分反映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具体的社会时空运动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主体实践的健康时空型制的终极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在人口结构老龄化背景下的时代拓展和实践创新。它以老龄健康权利保障为
《求索》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每逢单月10日出刊,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刊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本刊秉承以学术为中心的办刊理念,走“质量高、风气正、有尊严”的办刊之路,积极参与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文化扶贫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减贫功能。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文化扶贫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直面普遍贫困的建构范式、改革开放后聚焦绝对贫困的辅助范式和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的主体范式。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期,文化扶贫既要立足当前服务精准脱贫,又要着眼长远谋划"后扶贫时期"的扶贫方式。要从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提高文化精准扶贫的效能、拓展区域文化振兴的路径、构建文化扶贫的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探索相对贫困条件下的文化扶贫方略。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进城的目的发生了重大转换,他们进城不仅是要挣钱而且是为了在城市体面安居,城市定居已成为进城目的。在已经形成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相当部分农民的进城务工收入不足以支撑农民家庭体面融入城市,农民因此具有强烈的通过返乡创业来获取基于风险的高额利益回报。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工仅仅通过务工获得平均工资不能完全完成农民家庭体面城市化的目标。这个不能完成体面城市化的确定性,使得农民有强烈的进入风险比较大、回报也可能比较高的创业中来。正是务工收入的确定性,导致农民工为体面进城目的而不惜选择
定性与定量之争由来已久,定性研究尤其是个案研究的科学性遭受的质疑更为严厉。本文从研究的目标和手段两个维度对学术研究进行分类,综合探讨个案和定量研究的效度与价值议题。个案研究多采取归纳方式,致力于新知识的发现,定量研究则多以演绎方式开展,更关注知识的验证,二者的效度要求和目标导向各不相同。个案研究和定量研究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应该走向多维度融合。
《美洲国家间关于未成年人收养的法律冲突公约》是美洲国家组织解决区域性收养法律冲突和探寻收养法统一化的标志性成果。该公约于1984年5月24日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召开的第3届美洲国际私法特别会议上通过,1988年5月26日生效实施。它作为区域性统一跨国收养法运动的重要成就,为运用统一实体规范保护儿童利益树立了典范,不少条款对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创制《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产生了一定影响。《美洲国家间关于未成年人收养的法律冲突公约》不仅大力推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而且沿袭传统的秘密收养原则,并主张以被收养
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是指在文艺评论领域建立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遵循中国文艺发展规律、彰显中国审美特质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既能够针对中国文艺做出有效阐释和指导,又能为世界提供独特的审美经验和话语实践。话语建构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文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话语创新是建构中国文艺评论的关键,要塑造精神品格,对中国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进行概括挖掘,从中国精神的高度去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艺理论史和中国文艺批评史。要打破学科壁垒,强化评论意识,从学科体系
学术界有人认为,马克思理论中缺少所有权概念。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不是因为马克思没有自己的所有权概念,而是因为这些学者没有准确把握马克思所有权概念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特点。这些特点概而言之有三:一是马克思把传统法哲学中的所有权问题诉诸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而不是从法律上的财产关系入手把握所有权问题,从而使其所有权概念具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二是马克思通过考察所有权在近代世界的发展和演变,发现它具有自由和异化的双重本质,分别遵循主客同一律和主客对立律,从而令其所有权概念具有辩证矛盾的性
王夫之是明清鼎革之际“不著名”的时代人物,是后世尊崇的明末清初著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其人生选择和学术经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面对剧烈的社会变动,王氏父子均不愿独善其身而慷慨赴险以成就父子之伦,这也是后来王氏父子“移孝作忠”赴国难的伦理所在。面对王朝更替的政治变动,王夫之直面生死、气节、出处进退等家国伦理,从乱离、抗争、幻灭走向了隐逸。而孤忠持守、匡复道学的士大夫情怀,又引发了其学术反思、追问和总结,从而在出逃现实政治之时转向追求文化生命。不忘士大夫的责任,正是任何一个伟大和平凡的中国士人应有的担当。
科技是人基于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出来关于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方法体系,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底蕴。科技以人为本精神决定科技的真、善、美品格,要求现代科技发展坚持求真务实、基本权利保障、和谐共存的法伦理向度。在现实中,现代科技发展的法伦理向度常常因科技异化的影响而发生偏离,科技之伪恶丑现象使科技之真善美品格受到冲击。走出科技异化造成的法伦理困境、强化现代科技发展的法伦理向度,德法并举是根本保障,科技伦理法律化是关键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