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课程难度的比较研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she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由于“统计与概率”的广泛应用,导致当今各国都非常关注对教学内容“统计与概率”的改革.为了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生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这其中涉及的正是大量的与统计、概率有关的数学知识.因此,掌握基本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新课改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相继问世,这其中大多数都是紧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但上海市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独立制定课标、编写教材,由上海课程改革委员会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两种课标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根据这两种课标编写的教材在内容、方式、顺序和素材选取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另外,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虽然在初中数学中所占比例不重,但却颇受重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的是为学生后续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20世纪中期“新数学运动”之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把包括“统计与概率”纳入到中小学教材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家对统计与概率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把“统计与概率”的初步知识作为数学素养的一部分引入小学到高中的课程中.其中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课程改革建议:应该在学校教育的早期就让学生开始学习统计与概率.
  从我国的数学教育历史来看,“统计与概率”纳入基础教育的过程是曲折的.从20世纪30年代的把“统计与概率”内容单独成章,作为必修内容,到50年代把中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相关内容删除,再到60年代的重回又退出教育舞台.1978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内容,但由于现实的种种困难因素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真正的重视.直到教育部2001年3月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才明确规定把“统计与概率”归入九年义务教育,让它成为和“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并列的三大数学模块.
   国内的教材比较研究,多是选择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两种教材进行比较,鲜有对这两种不同课程标准下编写的课标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基于此,研究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下简称“上教版”)7~9年级数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的难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教材研究和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二、研究过程
   (一)课程难度的刻画
   研究采用了史宁中教授建立的课程难度模型[1],对两版本教材统计与概率课程难度进行比较.该模型认为,影响课程难度的诸多因素中,至少应该包含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等三个基本要素.
   课程广度,研究以该内容学习的知识点数量来衡量课程广度.
   课程时间,研究以课标要求的时间来衡量.
   课程深度,研究以目标要求的程度来刻画课程深度,见表1.
   通过给目标动词赋值的办法,研究按表1规则,进行两种课标教材的课程深度计算.
   表1  课程深度赋值
   研究用N来表示课程难度,用S表示课程深度,用G表示课程广度,用T表示课程时间,课程难度用关系式:N=+(0<α<1,一般情况下取α=0.5)来刻画课程的难度.其中α被称为加权系数,满足单位时间的课程深度和单位时间的课程广度分别称之为“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那么,课程难度N就可以用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的加权平均值来衡量.虽然有学者对策提出异议[2],如不应以知识点来确定课程的广度,而应代之以“三维目标”,但由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利于量化,而且“三维目标”本身也包含对知识的要求,故研究仍采用知识点的数量来刻画课程的广度.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按照两种不同课标编写的教材,其中,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数学教材,按《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编写的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7~9年级数学教材.人教版7~9年级“统计与概率”内容出现在三本教科书中,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上教版7~9年级“统计与概率”内容仅出现在两本教材中,包括八年级下册、九年义九年级下册.
  两种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分别在以上每册教材中均出现一章“统计与概率”内容.
   (三)研究方法
   研究分别对人教版和上教版两种不同课标教材的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等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统计相关数据,再根据史宁中教授等提出的课程难度模型,计算出两种不同课标教材的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课程难度.
   三、研究结果
   (一)课程时间
  人教版在课程时间安排上:“数据的搜集和描述”为9课时,“数据的分析”为14课时,“概率初步”设置为14课时,即统计部分的课时总设置为23课时.概率部分的总课时设置为14课时,“统计与概率”部分总课时为37课时,因此取T1=37;上教版在“概率初步”安排8课时,“统计初步”设置为15课时,“统计与概率”总课时为23课时,因此T2=23.
   (二)课程广度
  表2  知识点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人教版中“统计与概率”部分合计24个知识点,即课程广度G1=24.上教版中“统计与概率”部分合计28个知识点,即课程广度G2=28.
   从表2也可看出,人教版知识学习的数量相对少些,其中四个知识点在上教版教材中没有出现;而上教版教材中有8个知识点在人教版教材中没有出现.两种不同的课标教材共有的知识点有20个.这表明两种不同的课标教材的课程内容在聚合化趋向下又各有特色.    (三)课程深度
  基于表1标准,两种版本中相应知识点的课程深度值分别如表3.
   表3  两种版本中知识点难度
  根据表3,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对7~9年级“统计与概率”部分的要求相对不高.人教版“统计与概率”内容总计有24个知识点,赋值为1的知识点有3个,赋值为2的知识点有21个.由此,可计算出该版本教材的课程深度:S1==1.75.
   同理,可计算上教版“统计与概率”部分的课程深度为S2==2.
   从课程深度来看,研究发现人教版7~9年级数学教材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要求一般都是了解、知道、认识、经历(感受)和理解、会求、能、体验(体会),没有要求掌握、灵活应用或探索的知识.而上教版7~9年级数学教材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要求是以理解、会求、能或体验(体会)为主.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在某些相同的知识点上,上教版教材比人教版要求高.如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知识,在人教版中理解、会求等目标要求,而在上教版中是掌握、灵活运用等要求.
   (四)课程难度
   研究根据史宁中教授提出的课程难度模型,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两版本7~9年级统计与概率课程难度
  根据公式N=+,再代入相应数据,就可以得到两个版本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程难度.其中,人教版“统计与概率”课程难度为:
   N1=+,取α=0.5,代入数据计算得N1=0.0235+0.324=0.3475.
   同理,可计算上教版“统计与概率”的课程难度:N2=0.6520.
   四、结论和讨论
   (一)上教版“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课程难度高于人教版,但课程难度可以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行合理削减
   由表4可知,两种不同的课标教材“统计与概率”的课程难度方面,“上教版”的课程难度几乎是人教版的2倍,远高于“人教版”教材.可能的原因在于人教版教材分三章讲解了“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而上教版用两章讲述了这部分知识.在课时设置上,人教版要远远多于上教版(人教版37课时,上教版23课时).另一方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7~9年级学习的“统计与概率”内容比《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少(人教版要求学习的知识点24个,上教版是28个),并且要求相对要低(见表3).但课程难度并非完全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要利用必要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的环境,即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建构”[3].因此,课程广度、课程深度和课程时间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学习方式来进行适宜的变通,从而使得学生乐学、好学,学习效果也更有效率.
   为此,两种课标教材都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都强调直观、操作和实验,重视调查研究,以及观察、实验和操作等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相结合,感受数学“再创造”的过程,进而“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以及“让传统课堂不断向日常生活和社会延伸,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空间”[4].
   (二)人教版和上教版“统计与概率”内容各有特色,体现在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上要求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两种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统计与概率”内容上,共同的知识点有20个,合计学习的知识并集有32个知识点.这表明两种不同的课标教材在对该内容的学习要求上,既具有同质化倾向,也具有个性化特征.
   另一方面,上教版“统计与概率”课程难度总体水平远高于人教版,但人教版课程难度并没有完全“镶嵌”于上教版.在具体内容学习上,两种版本的教材知识点处理上侧重点却各有千秋.如上教版统计方面没有关于简单随机抽样的要求,对于样本和总体的关系及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的要求也没有相关说明.而人教版在此基础上还多了推断的过程.但上教版教材要求对概率知识的高度理解,即要在具体情境或实例中体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或古典概型,而人教版教材没有.相对于人教版而言,上教版对概率知识的应用要求较高,诸如能按照指定概率大小的要求,找到相应的等可能事件或能设计符合要求的方案等等,但对统计内容的要求强调基础,注重实际应用.
  当然,研究仅仅是对两种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进行文本静态的课程难度比较,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受教室环境、班级文化、教学方式及人数多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难度只是这些影响因素之一.如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推动思考以及获得肯定和表扬”[5],也许可以有效削减课程难度对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课程难度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负担的?影响的程度如何?如何刻画这两者关系?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孔凡哲,李淑文.课程难度模型:我国义务教育几何课程难度的对比[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51-155.
  [2] 李高峰.课程难度模型运用中的偏差及其修正——与史宁中教授等商榷[J].上海教育科研,2010(3):46-49.
  [3] 宁连华,涂荣豹.利用数学是常识的精微化指导数学教与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1):25.
  [4] 朱龙,胡典顺,汪钰雯.中美数学基础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6):52-57.
  [5] 邝孔秀,刘芳.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认知差异与实践策略——基于个案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6):12-15.
其他文献
声动力治疗(sonodynamic therapy,SDT)与光线治疗相比具有更深的组织穿透深度,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开发在肿瘤低氧环境中也具有良好声动力效果的声敏剂仍然是声动力治疗中一项重大挑战。本论文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羟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s,·OH)产生能力的聚氨基酸配位纳米粒子声敏剂(PFHF),可实现有效的SDT。该纳米粒子以聚谷氨酸接枝苯丙氨酸与组氨酸的接枝聚合物为聚多齿有机配体,与Fe3+通过配位驱动作用形成PFHF。通过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和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国民经济有了跨越式发展。全国各地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由于前期规划的缺失导致的诸如城市形态,城市交通状况,城市风貌等方面的不足。现阶段,对居民出行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城市道路变的越来越拥堵,城市公交车难等,乘坐体验不佳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并且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全国推行公交都市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公交运营管理部门为了提升乘客乘坐公交车的体验感受,也采取了非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一、教学立意  中国画论有“意在画先”一说,课堂教学的设计也是一个意在教先、以意统教的过程.  费马点是2006年版浙江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八下4.2.3课后的设计题,它是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呈现出来的.假设点A,B,C表示三个村庄,要选一处建车站,使车站到三个村庄的公路路程的和最短,若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车站应建在费马点上.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以三角形内一点与各顶点组成的夹角都是120°为条件,证明三条
期刊
圆锥曲线是优美的,因为它本身就有着近乎完美的图象;圆锥曲线是简洁的,因为它有着如此和谐的方程;圆锥曲线是重要的,因为它几乎占据了高中解析几何的全部.正因为圆锥曲线是如此优美、简洁和重要,因此教师、学者、专家对圆锥曲线的研究已经非常到位,特别是当圆锥曲线与直线相交时,被挖掘的性质、定理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当然,当直线与圆锥曲线相切时的结论也有很多,但对比相交时的情况,直线与圆锥曲线相切时的结论比较零
期刊
每年物理高考中的实验题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2014年各地物理实验题立足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实验,注重基本实验仪器使用、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操作以及物理实验思想的考查,突出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其中浙江省理科综合卷第21题,基于教材中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对实验情境进行创新设计,方法要求灵活,对考生创新性与探究性的考查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2)在弹性限度内,将50g的钩码逐
期刊
转向架是城轨列车的重要组成系统,随着列车运行里程增加,列车在行驶中可能出现疲劳强度不足、零部件磨损、断裂等一系列故障问题,影响着列车整体安全。为了提高列车可靠性,本文引入FMECA(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的故障预测分析方法,对某A型转向架故障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确定出关键零部件并提出改进措施,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对某A型转向架进行定义,确定出零部件系统框图,利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FMEA分析,通过FMEA分析表确定转向架
柴油机参数采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柴油机运行状况,通过采集气缸压力等参数可以获得柴油机燃烧和放热过程的相关信息,实现柴油机的故障诊断,对确保柴油机稳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测绘示功图是评估柴油机缸内工作状态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四冲程柴油机为试验样机,搭建了信号调理、数据存储、串口通信等硬件电路,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系统的便携式船用柴油机气缸压力采集系统,并通过Lab VIEW平台设计了上位机数据处理及分析软
船用柴油机作为船舶主要动力来源,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船舶营运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开展船用柴油机故障诊断的算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智能算法研究的不断发展,利用神经网络对船用柴油机进行故障诊断是船舶智能化诊断的重要一环。本文利用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和声搜索算法优化径向基神经网络对船用柴油机的故障识别过程进行研究。对于故障信息采集方面,对4135型非增压船用柴油机进行研究工作,利
控制减少内河船舶的碳排放是促进我国船舶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需要,长江航道维护船舶作为数量较多的内向船型,其能效状态评估方法对于长江内河船舶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效状态评估的能效异常致因分析研究能帮助轮机人员确定能效异常的原因,为船舶能耗设备能效提升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分析了长江航道水文、气象特点,以及航标维护船设备运行特点、作业模式及其船舶能效特点,提出了反映长江航标维护船舶特点的能效评估指标,建立了基于长江航标维护船能效评估指标的航标船能效评估方法。该评估方法符合航标维护船设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效度取决于课堂的组织和评价点设计.为使评价结果促进学习,需要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初中物理课堂(以下简称“行为课堂”);笔者也重点研究了学生“探究行为”的先行设计、有效导引、课堂组织、科学评价,以让学生在经历探究中更好地领悟科学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提高物理课堂学习效益.本文围绕初中物理中的《动能 势能 机械能》课例,介绍笔者对“探究行为”的先行设计与“课堂组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