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深刻意涵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WANG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现代化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关键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社会向更高文明层次发生的转变。不同的国家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对现代化的认识也存在差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历程。纵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理路,可见其深刻的历史意蕴。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关于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的决议》指出,要尽快“把我国建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初步提出了“三个现代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增加了“国防现代化”的要求。总体来看,立足于国内主要矛盾,工业现代化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均从属和服务于该任务,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表现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把我國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增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主要包括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增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等内容。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并将“富民”与“强国”紧密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绘制了宏伟蓝图。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相关,其实现路径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之维


  基于对社会现代化现象的观察与反思,不少学者总结归纳出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从而形成了多种流派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将其逐步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思想建立在深刻剖析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成为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方向指引。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现象的深入观察与剖析,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总是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社会进步要求正确处理这些矛盾。随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层次演化,共产主义社会必将替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大工业生产、现代科技的运用、社会的高度分化与有机整合、市场的全球化等构成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持续不断的社会变革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根据上述思想,可以总结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要要求:促进生产力变革,运用新的生产方式;摆脱强权干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利用市场规律,推动社会分工与协作;提高人的素质,广泛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世界市场。
  其次,列宁和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参考借鉴。作为两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国领袖,列宁和毛泽东均面临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二人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现代化思想。列宁认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快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运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应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有益成分,适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毛泽东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调动一切因素,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内主要矛盾,协调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与管理经验。根据二人的主要观点,能够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经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速度和规模要与生产力相适应;坚持走工业化道路,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商品生产,利用市场价值规律;重视科学技术现代化,推动科技进步与运用;重视文化教育现代化,提高人口素质。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实践范式。在吸收借鉴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该理论体系科学揭示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和总布局。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新时代全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总体来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当做到“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并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分两步完成最终的建设任务。这就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以人民群众为依靠,系统推进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要求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同于前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的高度集权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坚持如下要求: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离不开党的领导。为此,应当切实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一方面,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顶层设计与规划部署,做到提前部署、科学规划,确保各项工作协同推进。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优化和巩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分工与责任考核,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明晰,确保各项工作严格落实。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重视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切实增进社会福利。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劳动力市场供需调控实现高质量就业匹配,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容量扩张协调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总任务,深化教育体系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构建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优化,是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科学理念。当前,我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努力建设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创新方面,应当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协调方面,应当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改革协同性。在绿色方面,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开放方面,应当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建设多层次开放型经济。在共享方面,应当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当遵循其历史逻辑与理论指引,准确把握现实要求,稳步推进各领域相关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充分尊重现代化建设规律,既要突出重点任务,又要协同推进各项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当前形势与基本国情,既要利用发展机遇,又要积极应对与防范各种风险。
  (作者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汪青松、陈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特征与评价指标体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
  ②包心鉴:《新中国70年的不懈探索和辉煌历程》,《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6期。
  ③贺敬垒:《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方略思想论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年第2期。
  ④王宗礼:《新中国成立70年来现代化中国道路及其理论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4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李祥峰
其他文献
【关键词】悬浮 下移 基层治理 科层制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基层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其中,悬浮与下移作为基层治理中的显著矛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其中一方面是对于悬浮的批判,认为各种治理要素悬浮在上面,制约了基层治理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对于下移的要求,提出要实现资源下沉、重心下移,以解决基层治理的问题。那么,悬浮和下移究竟是什么意思?
【关键词】现代化 社会主义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不是一个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发展过程,而是经历了从发展理念、价值取向和制度构建多维合一的思想探索和实践构建过程,是一个通过试错而不断探索、变革和创造的过程。走出现代化思想误区,坚持以马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生态文明 法治理论 环境法典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适时推动条件成熟的立法领域法典编纂工作”的明确要求,推动编纂环境法典具有重大意义。编纂环境法典,是“十四五”时期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大决策,更是中国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法治事件;意味着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立法的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百年历史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处理好“思”与“行”的关系,思想认识上明确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在实践中加强中国共产党文
〔摘要〕党内法规责任规定是政治责任的具体化,其本质是党的纪律,以党内义务为前提,为党内法规的有效执行提供重要制度保障。根据条文排列方式,党内法规责任规定表述方式可以分成条文对应式、行为叙述式、行为列举式和原则设定式等四种模式。当前党内法规责任规定偏重于原则性设定,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科学化规范化要求之间存在不适用性。要坚持“应设即设、设则有效”原则,实现义务与责任对称、责任规定与纠偏机制对等,实现不
学史崇德就是要通过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最主要的就是涵养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学史崇德重在知行合一、见诸行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道德力量、传承红色基因,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系统观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为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
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主要集中于该条例规定的合理性层面.从立法学视角看,立法位阶和立法形式才是该条例的真正问题所在.该条
【关键词】实干精神 现代化 新时代 “钉钉子精神”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中国仅用70多年的时间就基本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60余年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中国何以能如此?主要靠的是全体中国人辛辛苦苦、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说:“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