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z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本思想是我国几千年来立国的基本思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对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阐释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实践、中国的具体国情,探讨了在民生、经济和生态等方面民本思想所蕴含的价值。
  【关键词】民本思想;仁政;民生;以人为本;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43-02
  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不断更替的过程,传统民本思想贯穿于其中,在促进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其精髓与糟粕,在坚持借鉴、改造和扬弃的基础之上,丰富和完善此方面的内容,形成新的民本思想。这一思想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既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关注民众最关切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治国理政方针政策,在确保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古代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一是民为国本,也就是说统治者要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国家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广大人民,无数民众凝聚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君主虽然处于统治地位,仍然无法和百姓相比。二是立君为民,只有人民的认同、百姓的认可,才能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君王和民众之间各有各的责任与义务,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统治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摆正自身的地位,才能够巩固政权。三是政在养民,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才能巩固君主的地位,保障民生是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二)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
  民本思想在我国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贯穿于我国社会治理和整个过程,已经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精髓,融入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中,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影响。
  民本思想在历代君王的封建统治中均有体现,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专制暴政、缓解社会矛盾。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民本思想虽然强调了以民为中心,但是在统治者眼中,百姓子民仍然是臣服于君主的被压迫对象。封建统治者虽然倡导民本思想,但是其主流仍然是君威主义,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者的地位。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中所倡导的人民,是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受任何剥削和压迫。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本思想,从根源上来看,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让民众不再反抗统治者,成为统治者的顺民,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传统政治社会中,一直贯穿着民本思想,这一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融入在民众的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时至今日,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一定作用。
  二、民本理念的现代化实践推进
  (一)民本思想的践行关键在党
  社会治理涉及多个方面,要想在实践中落实民本思想,确保人民主体地位,则需要经过多方努力,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人民群众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和国家要为其提供条件,实现人民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而实现上述两个目标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其次,在党的领导之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而广大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工作的目的就是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因此党和人民在多年的合作过程中形成了双向统属关系,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体,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根本,而党的领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实现了二者的有效统一。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根本内容
  民本思想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任何政党政权在运作过程中都不能够忽略这一点,忽略了人民的力量,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会走向失败。民本思想,实际上是要求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要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满足人民群众诉求,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才能够实现仁政的目标,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政权的稳定,实现国家的有效发展。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的基本原则,是人民政权本质意义的集中体现,离开了这一原则,人民政权不复存在,中国共产党党性则不复存在。只有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认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如果失去群众基础,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与认同,党的领导就如空中楼阁,很快会坍塌。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人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
  (三)坚持依法治国
  孟子曾经說过,治国的关键在于规则,古代先贤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治只会让社会越来越混乱,只有根据规则治理国家,才能让天下形成普遍的规则,才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才能实现仁政。而依法治国战略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关键在于依法治国。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人民群众的意识和愿望,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认同,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也是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实践的有效渠道。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本思想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精粹,在新时代下有了新特征、新内涵,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内容,促进共建共创共享发展,才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真正实现国富民强。   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汲取“民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总结,继承了民贵君轻的理念,并结合中国实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在明确执政理念之后,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对中国社会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中国当前发展实践、具体国情,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核心,作为执政的目的。
  孟子的民本思想精华,是当今社会民主思想的理论来源,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始终不忘初衷,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另外,要鼓励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培养人民群众的主人公意识,让人民群众在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过程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为自身谋幸福。
  (二)“富民”“惠民”与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中国社会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等现象,只有实现财富合理分配、落实富民政策、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够实现国富民强、社会稳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要重视民生问题,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群众是党的领导、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认同,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民生政策,从多个方面保障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比如养老保险制度、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等,都是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
  当前,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全体人民群众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让人民群众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才能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2000年前的孟子关心和同情百姓,鼓励帝王要富民惠民。中国共产党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之上,脚踏实地地改善民生,为百姓谋福利,增强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节用爱人”,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层面,“节用爱人”是传统民本思想此方面的集中体现,鼓励民众要节约资源,反对浪费,克制物欲。特别是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制和计划。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生态环境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求人类要适度开发、适度消费,在节约资源的过程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只有继承孟子的这一民本思想,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构建节约型社会,才能实现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五中全会之后,党中央针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个发展理念,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的实际行动落实这一布局和发展理念。这一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创新,有利于增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庆杰.孟子仁政论及当代应用价值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06).
  [2]李少波.从“民”的定位看民本思想的实质[J].青海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4]何东亚.人民主体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8.
  [5]杨伯峻.孟子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1960.
  [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
  作者简介:
  董海燕,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中国社会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北宋初年,由于政策的宽容和保护以及社会的广泛接纳,佛教在中国社会逐渐发展起来,由此促使儒者对社会发展状况和儒学自身发展前途的担忧。宋初儒者的排佛思想上承韩愈“攘斥”佛教的传统,又对之后二程、朱熹理论体系上深层次的排佛做铺垫,本文仅以宋初名儒孙复、石介、欧阳修为例,探讨他们的排佛思想,并浅析其对宋明理学和佛教理论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其所体现出的局限性。  【关键词】宋初;名儒;排佛思想  【中
期刊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外,更多的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养生文化成为当代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亳州是知名的中医药种植基地,为养生花茶品牌的打造提供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这一特点建设亳州特色养生文化花茶品牌,推动亳州地方经济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到品牌建设之中,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传统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实践意义。  【关
期刊
【摘要】清代于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后,历任将军除管理军政,不少人还举行了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新疆繁荣发展。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方法,广泛收集典籍文献,对清代伊犁将军的文化活动进行分析论述。以诗词唱和与人际交往活动为主,梳理历任伊犁将军组织实施的文化建设与文化活动,重点探求其起到的社会功用与对新疆稳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清代;伊犁将军;诗词唱和;人际交往;发展影响  【中
期刊
【摘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间美术融合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思想、活动以及情感等各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民间美术的发展离不开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正是因为劳动人民不断追求美,才能带来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对于民间美术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能够给现代艺术设计带来新的灵感,这对于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有着推动作用,由此可见,研究民间美术艺术
期刊
【摘要】漆器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璀璨的明珠,起源于战国,发展于秦汉,至今已有近几千年的历史。漆器的黄金时期在汉代,是目前出土漆器最多的时期,汉代漆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的装饰纹样能够体现汉代的人文精神与审美理想,因而在中国传统纹样中,汉代漆器装饰纹样独树一帜。在我国,漆器是历史悠久,独具魅力的一门民族文化遗传,如今这门经历了中华文明发展全过程的艺术种类,面对商品大潮及信息时代的冲击,其自身的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的创新设计所在是深入挖掘“雷州石狗”文化并提取有价值的元素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型,针对到湛江的旅游者,设计有趣、实用及创意性高的非遗旅游文创产品。按照从雷州石狗的文化融合、象征意义、功能定位、雕刻艺术、元素提取、设计定位及设计方法的思路,深入剖析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体现。总结雷州石狗纹样、形态、相貌中所涵盖的造型、姿态、纹饰的特征,对文创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应用分类、设计定位等,从而展开
期刊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颜文字”的分类与其延展后的意象化内涵,通过提出加强摄像技巧的稳定性、增强新闻系统的完整度、优化构图能力及与新闻摄像巧妙融合四种措施来增进电视新闻中“颜文字”特效的意象化表达,增强电视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拍摄手法;意象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78-02  随着科
期刊
【摘要】对于人学理论的研究,有很多杰出的哲学家都有过阐述,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最富有盛名的要数来自于德国的哲学家卡西尔,他在《人论》一书中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是符号的动物”。这是西方人学理论的巨大突破,同样也使人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卡西尔人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人学思想理论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人的本质就在于人是以符号作为人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并
期刊
【摘要】《菊花与刀》作为本尼迪克特的主要著作之一,于1946年公开出版发行,书中关于日本文化诸模式的分析引起了日本学界的热烈讨论,对书中关于日本文化的各种观点虽然褒贬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本尼迪克特在未到过日本的情况下,通过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了隐藏在日本人行为背后的思想動机。文章通过对日本文化诸模式的分析,展现日本学界对《菊花与刀》的研究视角,以期探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该著作对我们理解文化模式的启
期刊
【摘要】在國内外的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信仰问题是备受读者关注与热议的。本文试从扬哈斯本所著的《帕米尔历险记》一书中分析信仰发挥的精神力量,进而联想到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从长征精神到今年爆发的疫情,信仰是人们逐梦的动力源泉,成为隐形的道德底线,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也为国人创造奇迹、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信仰;精神力量;动力  【中图分类号】B82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