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为本 技术为用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selh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艺术表现形式依托技术手段呈现,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本着“艺术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较早地进行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建设。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专业演化为例,结合北京地区和全国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建设情况,提出了该类专业建设的原则和主要关键环节。
  关键词:艺术;技术;专业建设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艺术与文科、工科等学科专业相互交叉与融合,一些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兴专业不断涌现,如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网页艺术设计、电脑美术等一些专业(方向)已在综合性大学开始设置。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也成为21世纪专业建设的一个亮点。
  
  一、发展现状
  
  根据调研,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会展艺术与技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音乐科技与艺术、景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等16个比较典型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共1210个布点,涉及700余所高校。艺术的表现形式依托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的呈现,在表现形态和内容方式上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现有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布点中,文科高校布点数380个,占总数的31.4%,工科高校布点数416个,占总数的34.4%,综合类高校布点数414个,占总数的34.2%,基本上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专业开设学校类别呈现多样化分布。
  如此快速发展,给这类专业的创建与规范提出了新的课题,诸如专业的基本属性问题、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规范等等。
  
  二、专业建设的规律
  
  为了进一步把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本科专业的建设情况,我们选取了北京地区的6所典型的艺术类院校,以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样本,进行了横向的定量对比分析。通过对典型专业范例进行实证研究,并且比较分析了国内外部分高校相应专业建设情况,我们得出以下启示:
  (1)学校资源优势不同,结合的程度不同。我们横向对比了若干在不同学校开设的相同专业,例如动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录音专业等。可以看出,虽然专业相同,但在不同的学校中,方向设置、课程选择存有较大的差异。以动画专业为例,动画专业在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均有开设,中国戏曲学院动画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分别为动画设计专业方向和数码影像设计专业方向。在中央美术学院则是以3个取向不同的工作室组成的。中国传媒大学借助传统优势将动画专业划分为相辅相成的三个专业方向,基本上涵盖了动画行业的各个领域。既有从事影视动画的前期制作的动画编导方向,也有注重艺术修养和造型能力的动画设计方向,还有大量技术类课程融入教学的数字动画(即计算机动画)方向。
  (2)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需要技术发展的支持。一方面,哪些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取决于技术发展,动画专业从最初的强调手绘造型,逐步的发展为2D界面的构图和目前的3D技术对现实空间的虚拟再现,体现了技术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上,操作复杂的技术类课程,宜模块化教学,让学生从基础开始训练,掌握操作方法,进而进入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课程。
  (3)艺术形式决定着它与技术结合的方式和途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以何种方式融入专业教学,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限制。比如作曲专业,按照我们的划分方式,很难找到标准的结合类课程,这受到作曲艺术本身特质的限制。它不像动画专业或者建筑学专业那样,一定要依靠于某种技术类的表现形式,如CAD绘画。因此,它的技术类课程仅仅作为一种可能在日后工作中使用到的工具来教授,基本不存在需要融入技术来表现作曲艺术的结合类课程。
  (4)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不等于“艺术+技术”,技术不能代替艺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既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对艺术更高的追求。技术为艺术的表现服务,在学习艺术理论、培养艺术素养的同时,需要掌握和理解艺术感受并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技术类的课程正是帮助学生们塑造这一表现的途径;同时,艺术是技术应用的目的,无论学习何种技术,教学的目的终要回归到艺术本体,追求更完美的艺术境界,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
  
  三、专业建设的原则和理念
  
  (1)遵循“艺术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建设应坚持“艺术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无论在当前教学中如何强调技术类课程的重要程度,技术永远不能代替艺术,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类课程不可能代替艺术类课程,也体现在技术倾向的理念不能代替对艺术素养的追求,同时技术仅仅是我们表现艺术的手段,要按照艺术类课程个性化、技术类课程模块化的思想构建课程体系。
  (2)以市场为导向,体现新技术的发展。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特别是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需求,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具体规划设置专业。同时,结合新技术的发展,依托优势学科,注重专业特色,实现专业建设的创新。
  (3)注重专业定位的差异,体现多元的人才培养需求。在当前多元、开放、竞争的信息化时代,社会对艺术人才不但有着庞大的规模需求,更有着多样的结构需求。在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建设中,专业定位始终要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以及生源质量来确定,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
  (4)尊重艺术与技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信息技术、媒体技术渗透已经成为趋势,但专业建设要尊重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深化对交叉专业建设的规律性研究和认识,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艺术与技术专业创建的试点,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艺术教学新体系。
  
  四、中国传媒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的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分析,汇集了多位艺术与技术方面的专业领域的教授和从事专业建设的教学管理人员,比较和调研了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并实践了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始创或较早建设有一批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如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录音、媒体创意、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以“艺术为本技术为用”的理念为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在三个典型专业上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伴随着动画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结合动画市场对人才的切实需要,我校动画专业确定了三对接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人才能力培养与业界接轨、人才选拔与重点中学接轨。人才培养在以涵养学 生人文素质基础上,体现艺术与技术结合,重视技术的应用和艺术的表现,逐步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动画人才培养体系。
  录音艺术专业(音响工程方向)建设中,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理念在得到很好的应用和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做到遵循教育规律,坚持适度超前、艺技双修的特色教育的原则,形成了培养既具有宽厚的数学、物理、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又具备较高的音乐等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时掌握录音和扩声设备原理,具备扩声、工程系统设计和音频节目制作能力的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优势进一步凸显。
  “科学、艺术、人文相融合”,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理念和特色,已经渗透到了专业设置与定位、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创新实践与发展规划等方方面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多科综合的办学背景和主要学科门类齐全、媒体技术与媒体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优势,走数字媒体艺术同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相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立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新型专业。
  
  五、应当重视的关键环节
  
  (1)人才培养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结合艺术与技术专业的特点,为了促进优秀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采用导师工作室制、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的“夏季学院”、“国际实习”、双边或多边的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联合创作等;正在探索试行的通过保研推免、海外继续深造等手段,旨在更好地实现优秀人才的本硕衔接等。
  (2)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复合型。与普通本科专业教师相比,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全面,需要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业指导”多种能力。在实践中,师资构成注意做到不同学科背景的结合、学界与业界的结合、海外留学与国内培养的结合、专职与兼职的结合。
  (3)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科交叉渗透。艺术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科交叉、渗透,课程设置要体现灵活性、多样性。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必修与选修的结合、主辅修结合:在课程结构上做到艺术类课程个性化、技术类课程模块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创造潜能,使学生从低年级起就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得到综合研究的训练。
  (4)教学组织要重视实践环节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专业,除了需要课堂教师的传授外,大量的艺术创作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以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采用创作一贯制与渐进式创新训练模式,强化了学生创作能力,取得一大批创新实践的成果和作品,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赞誉。
  (5)通过建立专业评价体系,实现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专业准入与退出的机制,是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建立专业评价体系,制定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的评估标准,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定期检查相关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跟踪市场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建立专业信息反馈机制,增强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的发展实力。
  
  六、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发展趋势
  
  (1)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更加广泛。艺术与技术结合类专业设置伊始,开设高校绝大多数为文科类高校,到2000年时,文科类高校所占比例已相对下降至36.5%,2008年时仅为31.4%。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传统的艺术专业和工科专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艺术类专业与技术类专业开始融合。艺术也不再仅仅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而是渗入到材料、农业、林业等更多领域。而艺术与技术间不同的结合点、不同类型高校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不仅使得传统的艺术专业和技术专业的发展获得新生,而且将会产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和复合型人才。
  (2)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更加贴近应用。随着2003年独立学院的设立,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了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2004年已有布点数122个,2008年10月布点数达289个。由于独立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殊定位,使得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结合的更加紧密,彰显了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的强大生命力。
  (3)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建设的规范研究迫在眉睫。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属于多学科复合,在专业定位上要注意分层次、分类别。目前大致可分为以艺术院校为主辅以工程技术方面专业要求及在理工类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中拓展艺术内容,从而形成以艺术复合技术和以技术复合艺术等多种模式。
  由于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专业快速发展,国家要加强对艺术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制定相应的教学规范,引导高校合理设置艺术与技术专业,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定期举办培训班,研究相关教学理念,培训师资,交流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创办相应的刊物,刊载相关文章,提供交流平台,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周杨
其他文献
编者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8年来,在提高了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引领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近期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高教司杨志坚副司长主持了会议。高教司原司长、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尧学院士出席会议。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有关专家和学生代表参加了
期刊
摘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成为高职深入发展的当务之急。围绕“教育知识技能”、“专业实践知识技能”的核心价值追求展开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职教师以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最为欠缺,对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尚欠适应,职教实践技能与科研教研能力仍较薄弱。据此,本文从教师个体专业化层面,提出初步的因应之策。  关键词:高职教师;核心价值追求;现状;问题;对策    当前,教师专业水平相对不高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继续发展的
期刊
摘要:为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1990年博耶提出“教学学术”这一理念,该理念推动了美国大学的教学改革,促进大学教学学术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研究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即是一例。本文从实践措施、实践成效和实践特点三方面对该校教学学术思想实践进行了阐释和分析,以期能够对我国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有所借鉴。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质量;教学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美国学术
期刊
摘要:本文总结了华东理工大学以传统文化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探索、新成果。在学校离扬大学精神、聚焦教学质量的现实际遇中,在国家注重文化的作用、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孔孟老庄应该作为华夏民族的智慧、精神家园,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与先哲们的对话”也就走出道德层面,从传统文化的发现并凸现其文化价值,回归文化本位。  关键词:传统文化;必修课和系列公选课;文化价值    华东理工大学
期刊
引言    工程教育与产业正面临着新挑战。有人认为这是工程教育的危机,也有人认为这是我们步入21世纪为工程教育带来的机遇。客观地讲,没有人对工程教育的现状以及短期内面临的问题十分满意。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中写到,“现在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糟的时刻”。  作家兼记者Thomas Friedman提出“世界是扁平的”。经济全球化使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正以不可预期的速度加剧。互联网为产品和服务提供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状况,介绍在第二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331”课外经典阅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程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做法。  关键词:经典阅读;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历史文化系,在三年多的办学实践中,遵循“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教学理念,以基础厚实、技能扎实、作风朴实和社会适应能力强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科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开展第二课堂
期刊
摘要:遵循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交大校友钱学森学长提出的“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念,以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指导,构建学科交叉、基础宽厚、系统性强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并在培养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育人方法上注入新的思维和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综合性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钱学森实验班。创办钱学森实验班是为
期刊
摘要:外语教学旨在转换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这涉及外语思维的培养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拟在外语教学中建立心理模型,其目的是让语言教学与以思维为取向的文化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养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心理模型的理论内涵体现为“一个原则+两个纬度+四个取向”的认知模式:心理模型的实践内容体现为语言显性结构的构思模式,本文概括为“金字塔”思维模式。  关键词:心理模型;外语思维;外语教学    语言与思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创新办学理念,科学构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五三一一”人才培养思想的探索是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有利于解决现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新机制与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自主办学实践,必然伴随着学校定
期刊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将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嘉兴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开展探索,并在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关键词:应用能力培养;隐性教学环节    嘉兴学院是一所2000年新组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确立了培养具有较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