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华夷观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也是统治者用来处理华夏民族与周围戎狄的政治准则。但是到了近代,西方殖民者大量涌入中国,华夷观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全新的解读。林昌彝就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三四十年间,他目睹了清廷的衰败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用他的诗文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并提出了禁鸦片、与西方开战、内防海防等一系列挽救政策,彰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关键词:林昌彝;诗文思想;《射鹰楼诗话》
道咸同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走向没落的时期,内部有太平天国的起义,外部是各个帝国列强的侵略,他们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并逼迫清廷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忧外患”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清朝由此走向没落的深渊,中国也开始进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时代。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思想由此破灭,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夷狄的关系。林昌彝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代表之一,在他的诗文与诗论中均提出了对“华夷观”的看法,面对统治的腐败和列强的入侵,他更是创作了《射鹰楼诗话》来专门记录鸦片战争。可见,通过探讨林昌彝诗文中的“华夷观”可以大致的窥探道咸同时期对华夷态度的转变。
一、林昌彝其人及交游活动
林昌彝是清代著名的反英爱国诗人,他生于1803年,卒于同治末年,福建福州人,字惠常,号芗溪、五虎山人,晚号茶叟,道光十九年举人,咸丰八年得建宁学府教职,被咸丰帝赐为“教授”。林昌彝一生著述颇丰,在诗文方面有《衣讔山房诗集》、《小石渠阁文集》;诗歌理论方面有《射鹰楼诗话》、《海天琴思录》、《海天琴思续录》;在经学方面有《三礼通释》、《诗玉尺》等。但真正奠定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地位的则是他的《射鹰楼诗话》。林昌彝前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他的《射鹰楼诗话》正是对这两次鸦片战争的记录,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交游活动同样也影响了一生的创作,在与林则徐、魏源、何绍基、张际亮等先进的政治家与文人的交游中,他的经世致用与爱国反侵略的华夷思想进一步深化。
二、林昌彝诗文影响下的华夷观
林昌彝是中国近代早期著名的诗人、诗论家,他的诗歌风格多变,内容丰富,他多描述中国近代的社会风貌,经世致用的思想和爱国主义的情怀是林昌彝写诗和评诗的基本出发点,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衣讔山房诗集》记录了林昌彝所创作的诗歌,写景叙事、咏史咏物、交游感怀等题材在此诗集中都有所涉足,但作者更多的记录了游历、交游、感怀为题类的诗歌。《小石渠阁文集》是林昌彝所著的文集,一共分为六卷。此文集虽然影响力不如林昌彝的诗集和诗论,但其中也有个别的篇章表达了林昌彝对蛮夷的态度。林昌彝著述中最主要的是诗话之作,他也花了很大精力撰述诗话,共写了五部计一百五十卷诗话体著作:《射鹰楼诗话》二十四卷、《海天琴思录》八卷、《海天琴思录续录》八卷、《敦旧集》八十卷、《诗人存知诗录》三十卷,其中尤以《射鹰楼诗话》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林昌彝对“华夷”的认知与态度使其作品更具有永恒的魅力。
《射鹰楼诗话》以“射英”明志,林昌彝在此《诗话》卷首中提及:“余家有书屋,东北其户,屋有楼,楼对乌山积翠寺,寺为饥鹰所穴。余目击心伤,思操强弓毒矢以射之。又恐镞鍭虚发,惟有张我弓而挟我矢而己。因绘《射鹰楼驱狼图》以见志,故名所居之楼曰射鹰楼。”①林昌彝在《诗话》二十二卷中再次提及:“余谓凡著书须有关系,诗话亦其一也。余所为诗话,意专主于射鹰,及有关风化者次录焉,其备古今,纪盛德,及辩句法,正讹误,又次焉,体段与彦周同,而大旨又与彦周异。②可见《射鹰楼诗话》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鸦片战争前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危机,面对列强的入侵和统治阶级的懦弱,中国人民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此背景下,林昌彝形成了以愛国主义为核心的诗歌理论,在《射鹰楼诗话》里大量收录了反映鸦片战争、禁烟运动以及歌颂爱国将士奋起抗英的现实主义诗篇。
《海天琴思录》是林昌彝的又一部诗论作品,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林昌彝在《海天琴思录叙言》中便以提及:“诗旨,犹琴旨也,浅者得其声,深者得其思。同年侯官林惠常征君遂于经,精于礼,通于乐,而性于诗。前选射鹰楼诗话,力追正始,已沨沨迻人。兹游粤,出其箧中所藏平日订定朋旧日诗篇及诗教得失之旨,兼采粤中风雅,名曰海天思录。”③《海天琴思录》与《射鹰楼诗话》比起来,描写鸦片战争以及对外国侵略者的东西较少,林昌彝在此文集中大多描述自己所提倡的诗学理论与美学观点,《海天琴思续录》在《海天琴思录》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构成了林昌彝诗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列强入侵下的中国社会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社会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是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英国的产品在中国并未受到青睐,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人采取了极其卑劣的手段,他们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以谋取巨大的利润。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在沿海地区开放通商口岸,福州也沦为通商口岸之一,英国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他们欺凌中国人民,并向他们出售鸦片,把中国社会搞得乌烟瘴气,林昌彝目睹了鸦片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在《射鹰楼诗话》中表达了自己对鸦片的愤懑:福州之地,即以金为山,以银为海,亦不足供逆夷所欲,况地瘠而民贫者乎?数年以后,民其涂炭矣!④林昌彝在这段话中描述了在自己家乡福州进行的鸦片贸易,他斥责洋人的敛财行径,以指出了即使福州有金山银山的堆砌也不供应不了这些“逆夷”的劫财行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未来的担忧。《医喻》是《小石渠阁文集》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林昌彝在此篇中也提及了当时社会比较敏感的话题——鸦片:“以外表之朽秽,易中国之脂膏,则鸦片是,如下消之病也。”①鸦片的倾销只是英国人入侵中国的一个跳板,他们不仅在中国销售鸦片,而且还欺压中国老字号的店铺,让中国传统的商人无路可走,除此之外,他们靠着鸦片侵害中国人的身体,甚至靠此毁灭中国的人种,让中华民族达到“灭种”的阴谋。如《衣讔山房诗集》卷六记载的《家少穆先生招游小西湖夜泛》一诗:莫负苍生霖雨望,蛮江戍鼓起烟尘。②这是林昌彝写给同乡好友林则徐的一首诗,他在诗中向林则徐传达了蛮江戍鼓起狼烟的社会事实。再如《衣讔山房诗集》卷五中的《秋风日感怀示荃见》:到处关河惊落叶,无边笳角起秋尘③这首诗记录了外国侵略者入侵后沿海地区商人的处境,林昌彝以秋风、秋景进行渲染,沿海商人的落寞与无奈飘荡在寒冷的海滨。这一切都是外国侵略者入侵带来的结果。 (二)林昌彝对蛮夷的态度及措施
蛮夷的入侵和不加节制的欺辱让林昌彝等文人墨客开始了反思,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诗人,林昌彝是仇恨与敌视侵略者的。林昌彝在《邓训平羌论》中指出:夫羌之性,可以恩抚,难以感激也。④可见,林昌彝对蛮夷的态度是强硬的,平羌就是其要采取的措施。此外,林昌彝在《赵充国论》、《周公作指南车说》、《答魏默深舍人问江沱潜汉书》、《东瀛唱答弁语》等这些文论中也对戎蛮夷狄提出了自己的态度。面对当时腐败的朝廷和惨败的社会,林昌彝一直在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他在《小石渠阁文集》也提出了具体的策略,林昌彝的《拟海防十二策》和《拟平逆策》从靖内、海防、进攻与守御等多角度、多方面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但是这些政策最终都没有落实。
除了对境内境外的措施,林昌彝也表达了自己对蛮夷的敌视。在《杞忧》中,林昌彝相较与之前情绪更加激动,他饱含着激情表达自己对列强的态度:但使苍天生有眼,终教白鬼死无皮。⑤林昌彝在此诗中以“白鬼”来形容洋人,但是他在仇恨洋人的同时,也深恶痛绝清廷的懦弱与胆怯,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卷二中收录了魏源的《秋兴》一诗,林昌彝在这首诗中痛斥了投降派的奸佞小人,面对社会中的“民通寇”和“吏纵夷”,林昌彝深恶痛绝,但是他厌弃的同时也无计可施,只能通过笔杆子抨击这些小人,希望能以此提醒这些“亲外派”回归正途。
除了对蛮夷的控诉和对朝廷的无奈,鸦片才是林昌彝最想要拔根崛起的问题,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着重讲述了吸食鸦片之害及断烟、禁烟的必要性。面对烟火缭绕的社会,林昌彝也试着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余意欲革洋烟,须先禁内地吸食洋烟之士民,然后驱五海口之英逆,驱之之法,则不主和而主战。⑥洋烟流毒中国,中国元气已伤,救之之法有二:一则绝通商,一则开海禁。⑦林昌彝一直都是主战不主和的,他是中华民族骨气的象征,但是在软弱的朝廷的统治下,林昌彝“绝通商”和“开海禁”的政策一直未能实现。
(三)歌颂“反夷英雄”的现实主义作品
除了以上批判性的诗作,林昌彝还在《射鹰楼诗话》里收录了一批歌颂英勇人民反击侵略者的现实主义诗作,如张维屏的《三元里》里描述了英军侵略广州时,清军奉命不予抵抗,迫于无奈,近郊的农民、工人、市民等数万人组织“平英团”奋起杀敌。他们以犁锄为兵器进行反抗,让英军闻风丧胆,但是懦弱的官吏却强迫解散平英团,放虎归山。《三元里》和《三将军歌》称赞了陈连升一、陈化成、葛云飞三位将领,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写到:“英夷之变,各海口死节及殉难诸君,可称英勇。”①朱琦在《王刚节公家传书后》、《关将军挽歌》、《书林把总事》、《定海知县殉难歌》、《朱副将歌》、《吴淞陈老将歌》中分别对王锡朋、关天培、林志、姚怀祥、朱桂、陈化成等民族英雄进行了赞扬,并在其长篇古体诗《感事》中揭露了英国殖民者的暴行,指出了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清廷的不战主义,并热烈的称赞了林则徐等民族英雄。林昌彝对张际亮也进行了歌颂,赞其“留心世务,蒿目疮痍,其《浴日亭》作于道光十二年前,时英逆尚未中变,亨甫可谓深谋远虑,识在机先者矣。”②除此之外,张鸿基的《读史》、《咏史》,魏源的《秋兴》皆是颂赞英雄之作。
三、结语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林昌彝便生活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他用自己的诗文与诗论记录社会现实,抗击列强的侵略,反对清王朝的统治,在清代文学史上大放异彩,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与诗学论点,是清代文学的集大成者。对林昌彝的研究自2002年始,如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年头,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对《射鹰楼诗话》、《海天琴思录》以及《海天琴思录续录》这三部诗论的研究,对其其他作品的涉及微乎其微,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林昌彝诗文中的华夷观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阔,是研究林昌彝诗文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清代诗文集汇编编撰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衣讔山房诗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14册,第265—363页.
[2]清代诗文集汇编编撰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小石渠阁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14册,第177—265页.
[3]林昌彝著、王镇远,林虞生标点.射鹰楼诗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林昌彝著、王镇远,林虞生标点.海天琴思录 海天琴思续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吴宗海.關于林昌彝的几个问题[J].镇江师专学报,1988(04):26—29.
作者简介:
王宠(1995-),女,蒙古族,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林昌彝;诗文思想;《射鹰楼诗话》
道咸同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走向没落的时期,内部有太平天国的起义,外部是各个帝国列强的侵略,他们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并逼迫清廷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忧外患”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清朝由此走向没落的深渊,中国也开始进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时代。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思想由此破灭,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夷狄的关系。林昌彝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代表之一,在他的诗文与诗论中均提出了对“华夷观”的看法,面对统治的腐败和列强的入侵,他更是创作了《射鹰楼诗话》来专门记录鸦片战争。可见,通过探讨林昌彝诗文中的“华夷观”可以大致的窥探道咸同时期对华夷态度的转变。
一、林昌彝其人及交游活动
林昌彝是清代著名的反英爱国诗人,他生于1803年,卒于同治末年,福建福州人,字惠常,号芗溪、五虎山人,晚号茶叟,道光十九年举人,咸丰八年得建宁学府教职,被咸丰帝赐为“教授”。林昌彝一生著述颇丰,在诗文方面有《衣讔山房诗集》、《小石渠阁文集》;诗歌理论方面有《射鹰楼诗话》、《海天琴思录》、《海天琴思续录》;在经学方面有《三礼通释》、《诗玉尺》等。但真正奠定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地位的则是他的《射鹰楼诗话》。林昌彝前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他的《射鹰楼诗话》正是对这两次鸦片战争的记录,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交游活动同样也影响了一生的创作,在与林则徐、魏源、何绍基、张际亮等先进的政治家与文人的交游中,他的经世致用与爱国反侵略的华夷思想进一步深化。
二、林昌彝诗文影响下的华夷观
林昌彝是中国近代早期著名的诗人、诗论家,他的诗歌风格多变,内容丰富,他多描述中国近代的社会风貌,经世致用的思想和爱国主义的情怀是林昌彝写诗和评诗的基本出发点,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衣讔山房诗集》记录了林昌彝所创作的诗歌,写景叙事、咏史咏物、交游感怀等题材在此诗集中都有所涉足,但作者更多的记录了游历、交游、感怀为题类的诗歌。《小石渠阁文集》是林昌彝所著的文集,一共分为六卷。此文集虽然影响力不如林昌彝的诗集和诗论,但其中也有个别的篇章表达了林昌彝对蛮夷的态度。林昌彝著述中最主要的是诗话之作,他也花了很大精力撰述诗话,共写了五部计一百五十卷诗话体著作:《射鹰楼诗话》二十四卷、《海天琴思录》八卷、《海天琴思录续录》八卷、《敦旧集》八十卷、《诗人存知诗录》三十卷,其中尤以《射鹰楼诗话》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林昌彝对“华夷”的认知与态度使其作品更具有永恒的魅力。
《射鹰楼诗话》以“射英”明志,林昌彝在此《诗话》卷首中提及:“余家有书屋,东北其户,屋有楼,楼对乌山积翠寺,寺为饥鹰所穴。余目击心伤,思操强弓毒矢以射之。又恐镞鍭虚发,惟有张我弓而挟我矢而己。因绘《射鹰楼驱狼图》以见志,故名所居之楼曰射鹰楼。”①林昌彝在《诗话》二十二卷中再次提及:“余谓凡著书须有关系,诗话亦其一也。余所为诗话,意专主于射鹰,及有关风化者次录焉,其备古今,纪盛德,及辩句法,正讹误,又次焉,体段与彦周同,而大旨又与彦周异。②可见《射鹰楼诗话》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鸦片战争前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危机,面对列强的入侵和统治阶级的懦弱,中国人民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此背景下,林昌彝形成了以愛国主义为核心的诗歌理论,在《射鹰楼诗话》里大量收录了反映鸦片战争、禁烟运动以及歌颂爱国将士奋起抗英的现实主义诗篇。
《海天琴思录》是林昌彝的又一部诗论作品,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林昌彝在《海天琴思录叙言》中便以提及:“诗旨,犹琴旨也,浅者得其声,深者得其思。同年侯官林惠常征君遂于经,精于礼,通于乐,而性于诗。前选射鹰楼诗话,力追正始,已沨沨迻人。兹游粤,出其箧中所藏平日订定朋旧日诗篇及诗教得失之旨,兼采粤中风雅,名曰海天思录。”③《海天琴思录》与《射鹰楼诗话》比起来,描写鸦片战争以及对外国侵略者的东西较少,林昌彝在此文集中大多描述自己所提倡的诗学理论与美学观点,《海天琴思续录》在《海天琴思录》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构成了林昌彝诗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列强入侵下的中国社会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社会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是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英国的产品在中国并未受到青睐,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人采取了极其卑劣的手段,他们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以谋取巨大的利润。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在沿海地区开放通商口岸,福州也沦为通商口岸之一,英国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他们欺凌中国人民,并向他们出售鸦片,把中国社会搞得乌烟瘴气,林昌彝目睹了鸦片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在《射鹰楼诗话》中表达了自己对鸦片的愤懑:福州之地,即以金为山,以银为海,亦不足供逆夷所欲,况地瘠而民贫者乎?数年以后,民其涂炭矣!④林昌彝在这段话中描述了在自己家乡福州进行的鸦片贸易,他斥责洋人的敛财行径,以指出了即使福州有金山银山的堆砌也不供应不了这些“逆夷”的劫财行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未来的担忧。《医喻》是《小石渠阁文集》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林昌彝在此篇中也提及了当时社会比较敏感的话题——鸦片:“以外表之朽秽,易中国之脂膏,则鸦片是,如下消之病也。”①鸦片的倾销只是英国人入侵中国的一个跳板,他们不仅在中国销售鸦片,而且还欺压中国老字号的店铺,让中国传统的商人无路可走,除此之外,他们靠着鸦片侵害中国人的身体,甚至靠此毁灭中国的人种,让中华民族达到“灭种”的阴谋。如《衣讔山房诗集》卷六记载的《家少穆先生招游小西湖夜泛》一诗:莫负苍生霖雨望,蛮江戍鼓起烟尘。②这是林昌彝写给同乡好友林则徐的一首诗,他在诗中向林则徐传达了蛮江戍鼓起狼烟的社会事实。再如《衣讔山房诗集》卷五中的《秋风日感怀示荃见》:到处关河惊落叶,无边笳角起秋尘③这首诗记录了外国侵略者入侵后沿海地区商人的处境,林昌彝以秋风、秋景进行渲染,沿海商人的落寞与无奈飘荡在寒冷的海滨。这一切都是外国侵略者入侵带来的结果。 (二)林昌彝对蛮夷的态度及措施
蛮夷的入侵和不加节制的欺辱让林昌彝等文人墨客开始了反思,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诗人,林昌彝是仇恨与敌视侵略者的。林昌彝在《邓训平羌论》中指出:夫羌之性,可以恩抚,难以感激也。④可见,林昌彝对蛮夷的态度是强硬的,平羌就是其要采取的措施。此外,林昌彝在《赵充国论》、《周公作指南车说》、《答魏默深舍人问江沱潜汉书》、《东瀛唱答弁语》等这些文论中也对戎蛮夷狄提出了自己的态度。面对当时腐败的朝廷和惨败的社会,林昌彝一直在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他在《小石渠阁文集》也提出了具体的策略,林昌彝的《拟海防十二策》和《拟平逆策》从靖内、海防、进攻与守御等多角度、多方面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但是这些政策最终都没有落实。
除了对境内境外的措施,林昌彝也表达了自己对蛮夷的敌视。在《杞忧》中,林昌彝相较与之前情绪更加激动,他饱含着激情表达自己对列强的态度:但使苍天生有眼,终教白鬼死无皮。⑤林昌彝在此诗中以“白鬼”来形容洋人,但是他在仇恨洋人的同时,也深恶痛绝清廷的懦弱与胆怯,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卷二中收录了魏源的《秋兴》一诗,林昌彝在这首诗中痛斥了投降派的奸佞小人,面对社会中的“民通寇”和“吏纵夷”,林昌彝深恶痛绝,但是他厌弃的同时也无计可施,只能通过笔杆子抨击这些小人,希望能以此提醒这些“亲外派”回归正途。
除了对蛮夷的控诉和对朝廷的无奈,鸦片才是林昌彝最想要拔根崛起的问题,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着重讲述了吸食鸦片之害及断烟、禁烟的必要性。面对烟火缭绕的社会,林昌彝也试着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余意欲革洋烟,须先禁内地吸食洋烟之士民,然后驱五海口之英逆,驱之之法,则不主和而主战。⑥洋烟流毒中国,中国元气已伤,救之之法有二:一则绝通商,一则开海禁。⑦林昌彝一直都是主战不主和的,他是中华民族骨气的象征,但是在软弱的朝廷的统治下,林昌彝“绝通商”和“开海禁”的政策一直未能实现。
(三)歌颂“反夷英雄”的现实主义作品
除了以上批判性的诗作,林昌彝还在《射鹰楼诗话》里收录了一批歌颂英勇人民反击侵略者的现实主义诗作,如张维屏的《三元里》里描述了英军侵略广州时,清军奉命不予抵抗,迫于无奈,近郊的农民、工人、市民等数万人组织“平英团”奋起杀敌。他们以犁锄为兵器进行反抗,让英军闻风丧胆,但是懦弱的官吏却强迫解散平英团,放虎归山。《三元里》和《三将军歌》称赞了陈连升一、陈化成、葛云飞三位将领,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写到:“英夷之变,各海口死节及殉难诸君,可称英勇。”①朱琦在《王刚节公家传书后》、《关将军挽歌》、《书林把总事》、《定海知县殉难歌》、《朱副将歌》、《吴淞陈老将歌》中分别对王锡朋、关天培、林志、姚怀祥、朱桂、陈化成等民族英雄进行了赞扬,并在其长篇古体诗《感事》中揭露了英国殖民者的暴行,指出了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清廷的不战主义,并热烈的称赞了林则徐等民族英雄。林昌彝对张际亮也进行了歌颂,赞其“留心世务,蒿目疮痍,其《浴日亭》作于道光十二年前,时英逆尚未中变,亨甫可谓深谋远虑,识在机先者矣。”②除此之外,张鸿基的《读史》、《咏史》,魏源的《秋兴》皆是颂赞英雄之作。
三、结语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林昌彝便生活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他用自己的诗文与诗论记录社会现实,抗击列强的侵略,反对清王朝的统治,在清代文学史上大放异彩,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与诗学论点,是清代文学的集大成者。对林昌彝的研究自2002年始,如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年头,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对《射鹰楼诗话》、《海天琴思录》以及《海天琴思录续录》这三部诗论的研究,对其其他作品的涉及微乎其微,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林昌彝诗文中的华夷观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阔,是研究林昌彝诗文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清代诗文集汇编编撰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衣讔山房诗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14册,第265—363页.
[2]清代诗文集汇编编撰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小石渠阁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14册,第177—265页.
[3]林昌彝著、王镇远,林虞生标点.射鹰楼诗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林昌彝著、王镇远,林虞生标点.海天琴思录 海天琴思续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吴宗海.關于林昌彝的几个问题[J].镇江师专学报,1988(04):26—29.
作者简介:
王宠(1995-),女,蒙古族,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