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天真的严肃者 陈文令福德所至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_pl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曲曲折折的艺术征途上,时常让我心慌意乱、黯然神伤,不知何方有路……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总会浮现出一些明灯般的老师,田世信老师便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如果没有他,我的艺术路向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偏离,甚至南辕北辙,对于一个艺术青年而言,艺术路向远比速度更重要。
  87年,我就读于福建工艺美校国画专业。四年求学期间,手里握着是毛笔,心里揣的却是雕塑,但苦于无明师点拨,无从下手。当时的我连一堂正规的泥塑课也没上过,眼前一片迷茫与无助。我将如何探索自己的艺术前程呢?唯有自学!自学之路是我唯一必经的一条独木,不是桥。我深谙成功之道往往是最窄的路,甚至有时窄得象一条钢索。唯有胆大心细且百折不挠的人才有希望走到彼岸,稳健地前行是我必须要掌握的平衡要领,而我手中的这把平衡杆正是田老师给予我的。一直以来,田老师的雕塑之路深深地启发和鼓舞着我,成为我强有力的一位艺术导航者。
  90年代初的厦门正是如火如荼的经济特区,空气中似乎都飘着钱的味道。当时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团体之一“厦门达达”已经散伙,黄永砯被迫往法国。整个艺术氛围了无生机,那是中国人文精神严重失落的时期,艺术家大多变换了跑道,成了经济动物。社会上见不到几本像样的或不像样的艺术杂志。记得我第一次见到田老师的介绍,是在《美术》杂志有关他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好像是个展)的盛况。尤其记得他那件获了奖的木雕作《欢乐柱》——瘦长的木桩雕刻出一对温情的母与子。木雕是很受空间体量限制的减法艺术,犹如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要让木头好好听话谈何容易?田老师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木雕,而我正迷恋于木雕的创作,所以对田老师的作品特别情有独钟,有一种很天然的亲近感。每当我独自琢磨的时候,总觉得《欢乐柱》的雕刻语言有一种天才般的稚拙,一种不准确而又非常精彩的“业余感”,一种自由塑造的天真和浪漫,一种清贫技法结盟富饶想法的诗意,这在当时完全是一种逆潮流而动的超越。当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艺术已不再是“红光亮、高大全”的气象了,但雕塑界的主力军依然是“苏法联盟”的正统学院遗风。而田老师木雕作品的横空出世,是对个人雕塑艺术语言重要性的开启,给当时的雕塑界带来一股巨大的陌生感和震撼力。这是雕塑艺术由“工具论”过渡到“审美论”的标志性作品。他这种独特的、极具个人性的雕塑艺术语言,对新一代当代雕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他后来的“山路”和“山音”等一系列大型铜雕,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93年我到央美修学,与向京同班,并与广慈结下深厚的友谊。在美院期间,我听到了更多有关田老师的种种令人向往的传奇。当时可能是由于我自卑作祟,怎么也鼓不起勇气去拜见本尊。94年我返回厦门乡下继续追寻我的艺术梦想。96年我被抢劫身受重伤,人生摔入了谷底。98年底我来到北京东小口向京和广慈的工作室。一天早上广慈说:“文令,我带你去田世信老师工作室玩,他就在我们这附近。”哇!太好了,终于要见到精神偶像了,我兴奋得一跃而起。当时田老师自个儿盖了一个大工作室,还另辟了脱胎漆雕塑、木雕车间,既当甲方也做乙方,专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作品,这种创作状态对当时的我们而言就是一种神话般的梦想!那天中午,田老师亲自下厨为我们做了老北京炸酱面,这是我第一次吃上地地道道的炸酱面,面条又长又Q,回味无穷。后来又有几回来往,一起喝酒聊天,席间言及一些很开心的事,田老师总会畅怀地哈哈大笑。尤其当他绘聲绘色地直播自己嘴馋的盛况,酒菜的美意,那股子兴奋劲儿谁也阻挡不了。他笑声的气流简直快把自己的假牙给喷飞了,连他那稀稀拉拉的一字须也都增了几分表情,我们也被他感染得格外开心。他说他从不锻炼身体,但最爱看别人锻炼,或看拳击武打片之类的。他身体一直别无大恙,健康硬朗,真是乐者寿也。我发现他就是一个杰出的生活家,他身上拥有一种很容易把自己和别人逗乐的才华。难怪他在贵州那样痛苦的逆境中,仍能做出“欢乐柱”这样的作品——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欢乐,懂得创造快乐的人才是尊重自我生命的人。我依稀记得他家庭相册里有一张他和夫人在一间小木屋前的合影,脸上挂满骄做的笑意。那小木屋是多么的简陋,似乎能听到寒风穿过木板墙时所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据说这就是他的家,他在这里坚强而又茁壮地成长,这是一种何等舍我其谁的气魄呀。他从这里出发启航,独步艺坛,一路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生命电池永远满格。如今的他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天真快乐的年轻人,依然热情满满、依然勇于挑战。田老师就是这么一个好玩儿的、富有人情味的老头,一个一派天真的严肃者。
  田老师用了几十载的艺术实践完成了自我个人化雕塑语言的建构,由“工具”走向“审美”的艺术本体。他的代表作《谭嗣同》,摒弃了所有西方精心雕琢的解剖性语言,而使用一种极其自由且又简约的东方性造型法则。人物的面部表情虚实互济、稚拙雄浑,五官塑造欹正相生、歪歪得正。尤其是整件作品的视觉中心;疑聚在这个拧巴的鼻子上,以清贫的技法与富饶的思想结盟——手法上的极直接、极简素、极有力,造就了内蕴上的极深刻、极丰满、极厚重,从而产生一种史诗般雄浑悲壮的张力,充分刻画出谭嗣同引颈向天、舍生取义的不屈人格。
  近几年,他进一步自我挑战、自我超越,尽最大的心力创作出大型巨作“王者之尊”。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和上海的上海美术馆这两大美术馆展出中赢得一片赞誉,呈现出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艺术格局。他的某种前卫性的探索精神是时下很多年轻人所不能企及或不敢及的。
  田世信老师总是在前面走着的一个一派天真的严肃者。
其他文献
公元755年(天宝14载),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叛军陷洛阳,京师震动,玄宗奔蜀,太子李享走灵武,百官惊逃。王维逃得慢,不幸被叛军给捉住,送至洛阳,署以伪官。尽管是被迫的,王维最终还是接受了。同样接受伪职的还有储光羲、李华等文人,但以王维的名气为最大,也是安禄山“钦点”的。这个事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浪花一朵,但对于王维个人来讲,无疑是其为世人称颂的盖世才气诗风背后完整个性的一大缺失。王维的任伪
期刊
1.引言。约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是20世纪政治哲学最富于意义的理论之一。该理论以其强烈的契约论色彩,明确的自由主义倾向,有力地打破了20世纪政治哲学领域的停滞局面,形成现代学术史上少有的突飞猛进的浪潮。自此以来,对政治哲学的建构,都是要么将罗尔斯的思想引为基础之一,要么将罗尔斯树为自己的论战对象,而绝对无从简单回避了事。罗尔斯理论的重要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关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各方面的学者早
期刊
田世信又一次将他裹携着山雨风光,充满云贵山区苍茫浑朴气息的雕塑作品,放在了中国美术馆的展厅中。  1989年春天,田世信在这里第一次以他从贵州大山里带来的石雕、木雕,特别是一系列陶塑作品,给美术界以山风扑面的震荡。  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乡土与民俗是一个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但中国雕塑中的民俗乡土,却一直是小品的园地。一个戴有少数民族头饰服饰的人物肖像,或者一个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舞蹈动作,往往
期刊
一  艺术家的创作手稿是艺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它是研究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全面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第一手材料。在艺术史和艺术家个案研究方面,手稿一直具有举重輕重的地位。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当代雕塑家傅中望的雕塑手稿。这里所说的雕塑手稿,是指雕塑家在作品正式完成之前,根据特定的创作意图所进行的艺术思维活动所留下的物质痕迹。手稿包括作者收集的各种视觉素材,如照片、速写等;还包括平面的设计、构思的图稿以及立
期刊
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在其名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对“公共领域”一词的演变,从语源到思想史的意义作出相当明晰的描述。  “公共”一词,可以溯源到古希腊城邦,雅典广场及罗马法;它的真正含义,却与近代市民社会的产生密切相关。  “公共领域”最初包括公共权力领域和公众舆论领域,可是发展到了后来,作为私人聚集以迫使公共权力在公众舆论面前获得合法化的场所,公共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终于分离开来,政府当
期刊
本次对话以田世信先生的作品《苗女》而展开,邀请到了《世界艺术》总编辑、著名策展人徐亮先生,从他们13年前第一次相识谈起,去畅聊他眼中田世信老师,以及“苗女风波”之后给田老师乃至整个雕塑界所带来的影响。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田先生平易近人、为人刚正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田先生的敬爱之情。  东方艺术·大家:那在您眼中田世信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艺术家?  徐亮:田先生首先是一位人格独立、为人正派的人,
期刊
受张宏芳女士之邀,让我写一篇关于忻东旺先生短暂而精彩的一生的个人认识。我第一不太善文笔,第二与画家忻东旺也只是见过几面。虽然一直以来就十分喜欢忻东旺的画,但直到看到《相由心生》这本画册之前,见过的他的作品真是太少了。看了他的画册以后,几天来,我几乎每天都要读几次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谓是张张让我心动。前天,我与女儿在北京南站等候车去天津的车,在候车室里,我的前后左右在候车的人,几乎全是忻东旺的画中人
期刊
对于田世信的雕塑和行事风格,我早有耳闻。遗憾在中央美院代课十余年,没碰到机会当面请教。我第一次认真研究田世信的作品,居然是源于一场风波。2008年秋冬之交,北大光華管理学院新楼前安放的两尊雕像引起了轩然大波。我对作为城市景观的雕塑向来不感兴趣,自然也就没怎么在意。后来争议越来越大,说老子有多么难看,蒙古人有多么雷人,这才引起我的兴趣。我对城市雕塑不感兴趣,不是因为难看,而是因为甜俗。居然有难看和雷
期刊
我的很多雕塑作品都是夹纻——硬漆雕刻(日本人的说法)制作的。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将我二十年来全力专研的,一种原本中国传统的雕塑制作形式延续下去。  夹纻——硬漆雕塑的制作方法有着比青铜制作更好的可塑性及复制能力。遗憾的是,中国几千年做得很好的东西,现在我们自己做不了,而别人做得很不错。  我不服气,于是在台湾友人林明哲先生的支持下,于二十年前开始对此的研究工作。此间多得漆厂匠人王栋师傅的通力合作,至
期刊
我和田世信先生相识是在1989年的10月,那时他刚刚结束中国美术馆的双人展,带着从贵州来的山野气息,有如斜刺里一股旋风刮进了有些沉闷的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也叫雕塑创作室)。我那时刚从雕塑系毕业分到这里不久,是这里唯一的年青人:青涩,自命不凡,其它的雕塑家基本都是老先生,所以当我见到这股外来力量很是兴奋,暗想总算有个知音了。在美院院内这座大厂房里,我们每人仅有六平方米左右创作空间,一开始我们不在一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