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初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ping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应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丰富的教学材料与适度的师生成比例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师生的共同成长,但是,目前在农村,相对集中的中心学校人数也在有升无降,班级名额过多,师生间的交流呈现问答式,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如何在大班额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是目前科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做了一些思考和进行了实践。
  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四十分钟时间里如何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呢?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激活,他们都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经过对问题的讨论、探究,又会发现一些新的现象,获得一些新的信息,同时产生许多新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些偏离了本课教学目标,甚至是错误的。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发现和问题都拿到全班范围来交流,或让教师去指导,这在大班额的教学中显然是行不通的。时间上不允许、客观上也不可能,更违背了教学的简约性原则。
  为了使学生的参与具有有效性,这就需要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首先通过小组讨论筛选、过滤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第一轮的小组讨论,大部分错误发现会被过滤掉。但是这种“过滤”不是纯粹的“过滤”,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这种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意识──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先要听懂别人的意思。如果能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开展交流,长期坚持下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过小组过滤过的问题和信息再在全班交流,节省了时间,也保证了课堂的交流的有效。
  二、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调控教学的进程
  在教学中,探究活动的问题,有的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有责任引导学生的活动与发展。在大班额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探究,如何强化学生思维的有效性呢?我们应当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
  在教《认识常见岩石》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的给学生出示一些家乡常见的岩石标本——用从建筑工地或者河里捡来的鹅卵石代替,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很多鹅卵石因为被河水冲击变的光滑,根本没办法观察到断层,看起来这些岩石就会是一样的了,除了颜色不一样,这显然不是我们预期的目标,对岩石的观察不能停留在初始阶段。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学生准备有切面的岩石标本。每个组的同一类的岩石标本都应该是一样的,这样就避免了每个组观察同一类的岩石标本结果不一样。学生实验前,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实验看看效果,比如本课中提到的观察岩石,滴稀盐酸的时候,即便是从一块岩石上取下的标本也会出现不一样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有效的调配一下,把探究的重点相对集中起来,给学生提供小锤子、木板,增强学生探究的有效性。
  三、给足学生足够思考时间,为有效探究做好铺垫
  在我们的科学课堂,常常可以见到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举起了小手准备和同学、老师交流,或者急忙拿起实验材料开始实验,有的教师为了一节课可以“顺利结束”,也省去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即便是给学生思考时间,也只是流于形式,稍稍让学生简单说说实验方法,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新课程虽然倡导培养学生自行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不是无目的的放手,这样放羊式的教学,对于大班额来说,最终只会导致课堂探究效率低下,更多的学生对探究失去兴趣,科学课堂成为少数人的课堂。学生在没有明确研究目的之前动手,就是盲目的动手!是为了动手而动手,是没有什么科学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动手之前先动脑、动口,因为只有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动手,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目的。为了使学生的探究增加有效性,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或者学生产生疑问)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共同谈论,完善实验方案,为后续有效探究做好铺垫。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掌控学习活动
  在大班额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上常常会出现研究时轰轰烈烈、汇报时各抒己见、归纳时收效甚微的情况,师生付出的精力与其所得及不相称,这就要求我们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应当在课堂上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并伴随整个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使评价真正具有促进学生探究活动深入发展的功能。
  教学中,教师在启发每个小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后,鼓励每个小组按照各自的设计去亲自实践,让他们自行选取所需要的材料,为了避免因取舍材料造成的与预设的课堂相差太大而影响教学进程的问题,笔者尝试做了一些初探,在学生实验前,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实验后要比比看,哪个组的实验最成功;哪个组用的材料最少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对一些化学药品,教师先做示范,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强调注意安全)……教师每次都强调选取必需的材料,实验后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多拿材料的现象少了;拿多了或拿错了的小组知道将多余的材料送回来的多了。实践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选取相应的实验材料。说明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
  当然,大班额教学中,如何实现研究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话题,还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投入到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其他文献
一、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关于母语在外语教学发挥的作用,外语教学界一直都是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系列习惯养成的过程,因而外语学习则必须努力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一套新的语言习惯。受此影响,一些教学法基本上排斥母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有的学者坚持认为少儿外语初学阶段应沉浸在纯粹外语的课堂教学环境,因而提倡一些用外语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强调儿童背诵了几个故
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也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而且给社会发展的进程带来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教师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生可塑性强,喜欢动手实践,此时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为小学生未来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理念,营造课堂信息气氛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具有明显
数学课堂中的对话,承载着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重任,有效的课堂对话将使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知识建构的桥梁。  一、引领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例如“时
懒蚂蚁效应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
一、“空村”的含义  “空村”一词不管在现实中还是在各类书籍中出现频率高。而本文中提到的“空村”有两层含义,一是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但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里大量的优质的活跃的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表面看上去,寂静,空阔,没有生机、活泼的模样,体现在农村表面上的空。二是由于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村民心里想拥有城市里那样的生活,也向往去那里过生活,但自己本身没有具备拥有那种生活的能力
作文训练,又称写作,即写作者为实现写作功能而运用思维操作技术和书面语言符号,对表达内容进行语境化展开的修辞性精神创造行为。小学作为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事物的发展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把握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的教学中,通过运用文字语言展开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语文素质,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写作目的,激发学生
一堂科学课最大的特点是由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探究活动组成,而一堂好的科学课则在于是否灵活调用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灌注于实验课堂灵动的生命,保证课堂教学的递进式前行。好材料的准备,选择与应用,无疑是诸多老师生成完美课堂的关键,也是学生享受精彩课堂的基础。本文从学生常见的生活材料入手,巧用生活材料,进行有效制作,从真正意义上凸显生命的课堂。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材料运用的价值及其原则    1、小学科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挑战之一,就是要改革管理模式。学校管理要从以制度管理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为主、以唯一的考试成绩激励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到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的弹性管理来。在课程改革中改革学校管理,没有成规可循,需要的是我们每位参与改革实践的校长去创新、去创造,在改革的实践中去尝
一、学习中提高认识,关注学生思想变化尤为重要  在实施课改的今天,在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在,小学生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追求、道德标准乃至美学趣味、时空观念上已经与前几代人呈现明显差异。关注小学生的思想变化,也应该与时俱进,尤为重要。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共同培养和教育。  作为教师,更应深刻认识“心育”的重要性,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
面对当前作文教学重指导轻评讲、重批改轻修改的普遍现状,在市教育局的推动下,我们尝试进行“二次作文”。“二次作文”的流程是:出题(出示习作内容)——讲解(习作指导)——学生习作——初批草稿——重点讲评——学生二次习作——作后评讲——学生修改习作。它突出及时反馈,注重评讲后的修改,即让学生进行第二次作文。在“二次作文”的教改实践中,个人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搭建对话平台,让学生放胆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