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高中物理新课的导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导入 见解体会
万事开头难。教学中的开头就是新课导入。有道是“良好的新课导入等于教学成功的一半”。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源于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如能把生活中浅显易懂的物理现象、生动有趣的物理故事,用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的语言形式给学生介绍,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从“怕学”变“愿学”再到“乐学”。如学习“惯性”,可用鸡蛋做惯性实验,既让学生感到惊险,又能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产生深刻印象。方法是: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水,杯上放一硬纸片,将鸡蛋置于硬纸片上,然后用木棒击硬纸片,让学生产生鸡蛋会遭受“灾难”的担心,结果鸡蛋却完好无损地落入水杯。这个场面,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浓厚兴趣,情不自禁地思考这其中的奥妙。这就为讲授“惯性”营造了一个良好开端。又如讲“光的色散”,我向学生出示了“虹”和“霓”的图片,通过对比,再从其成因切入课题,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欲望。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作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研究生活,掌握生活与物理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才能满足学生需求,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设物理实验情境,激发学生认真思考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实验过程具有“示之以物,晓之以理。”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惊奇性实验,演示结果出乎学生“心理准备”,更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教学“弹力”一节,可以演示玻璃瓶、桌面的微小形变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易于唤起学生注意力。又如讲授“带电粒子的圆周运动”,教师可在已调试好的电子射线管中的电子射线旁加一个很小的局部磁场,然后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就会如实回答:“在加了磁场的那个地方,射线发生了弯曲。”然后,教师又在射线弯曲部分之后再加一很小的局部磁场,并提问:“如果扩大磁场范围,将会怎么样呢?”学生通过观察后回答:“射线进一步发生弯曲。”第三步,教师提出:“如果不断扩大磁场范围,使电子射线所到之处都有磁场,试推测一下,带电粒子的径迹将会怎样?”…… 通过实验,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射线越来越弯。在这基础上导入新课,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找准知识“交接区”,拉近新旧知识的距离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在输入新的知识信息时,一定要把含有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合”部分即“交接区”引进去,帮助学生快速地对新信息进行调整、改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如“太阳与行星的引力”“圆周运动”“向心力”,这些知识之间,都存在着 “交接区”, 找准了,就可让学生在复习向心力公式和线速度公式的基础上自主地推导太阳与行星的引力表达式,然后再引入新课;“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与“平抛运动”在知识上也存在“交接区”,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复习平抛运动知识点和处理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习题课和复习课教学中,知识的“交接区”尤为突出。只要教师能吃透教材,就会信手拈来有效的“交接区”把它运用到新课的导入中去。
四、适当讲述物理故事,激发物理课堂活力
如学习“单摆”一节,我曾用这样的故事引入:1862年,18岁的伽利略离开神学院进入比萨大学学习医学。他心中充满幻想,对自然科学有无穷的疑问。一次他忘记向上帝祈祷,却注视着从天花板上垂下来的那摇摆不定的挂灯,右手按着左手的脉搏,心中默默地数着挂灯摇摆的次数,结果他从中发现一个新奇的现象:挂灯每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等的。根据这个发现,他便制作成功了一个单摆模型,潜心研究单摆的运动规律,最终发明了一个最能准确计时的仪器。故事至此,便向学生指出: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这一理想化的模型——单摆。又如学习“声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可介绍大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聋后,他将音乐指挥棒的一端用牙咬住,把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并谱写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佳作。 此外,教师还可尝试通过自编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如教授“电动势”时,我便为学生编造了这样一个拟人化的故事:在电池里面,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正离子,平时的数目是对等的,它们和谐相处,过着安静幸福的好日子。后来有人干了一件事,把右面的自由电子强行搬到了左面的房间里,从而致使右面的家庭破裂了,变成了一个“离异”家庭。而左面的这些自由电子也不自由了,它们净身出户,无家可归。造成电池里的这种不和谐、不平衡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是受化学力或非静电力的影响。这个拟人化的故事,为新课的导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事实上,在很多的物理知识中,都蕴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只要教师认真筛选,就会从中得到很多有益于新课导入的东西,对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都有明显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如讲“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时,我曾用课件或幻灯机向学生展现《龟兔赛跑新说》这样的一个故事:乌龟第二次失败后,就拜名师学艺,练就一身绝技。这天,它找到小兔,进行第三次决赛。赛程为100米;开赛后,小兔以5米/秒的速度跑完全程。乌龟呢,先用3米/秒的速度跑完前50米,然后,使出绝技,丢掉龟壳,以6米/秒的速度跑完后50米,然后问:这次比赛,它们谁胜了?这则故事,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鲜,兴趣大增,纷纷提笔计算。这时,教师便可指出:今天所学的知识,就是速度及平均速度。如此导入新课,趣味横生,顺其自然,学生求知欲望很高,思维异常活跃。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导入 见解体会
万事开头难。教学中的开头就是新课导入。有道是“良好的新课导入等于教学成功的一半”。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源于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如能把生活中浅显易懂的物理现象、生动有趣的物理故事,用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的语言形式给学生介绍,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从“怕学”变“愿学”再到“乐学”。如学习“惯性”,可用鸡蛋做惯性实验,既让学生感到惊险,又能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产生深刻印象。方法是: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水,杯上放一硬纸片,将鸡蛋置于硬纸片上,然后用木棒击硬纸片,让学生产生鸡蛋会遭受“灾难”的担心,结果鸡蛋却完好无损地落入水杯。这个场面,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浓厚兴趣,情不自禁地思考这其中的奥妙。这就为讲授“惯性”营造了一个良好开端。又如讲“光的色散”,我向学生出示了“虹”和“霓”的图片,通过对比,再从其成因切入课题,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欲望。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作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研究生活,掌握生活与物理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才能满足学生需求,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设物理实验情境,激发学生认真思考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实验过程具有“示之以物,晓之以理。”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惊奇性实验,演示结果出乎学生“心理准备”,更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教学“弹力”一节,可以演示玻璃瓶、桌面的微小形变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易于唤起学生注意力。又如讲授“带电粒子的圆周运动”,教师可在已调试好的电子射线管中的电子射线旁加一个很小的局部磁场,然后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就会如实回答:“在加了磁场的那个地方,射线发生了弯曲。”然后,教师又在射线弯曲部分之后再加一很小的局部磁场,并提问:“如果扩大磁场范围,将会怎么样呢?”学生通过观察后回答:“射线进一步发生弯曲。”第三步,教师提出:“如果不断扩大磁场范围,使电子射线所到之处都有磁场,试推测一下,带电粒子的径迹将会怎样?”…… 通过实验,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射线越来越弯。在这基础上导入新课,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找准知识“交接区”,拉近新旧知识的距离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在输入新的知识信息时,一定要把含有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合”部分即“交接区”引进去,帮助学生快速地对新信息进行调整、改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如“太阳与行星的引力”“圆周运动”“向心力”,这些知识之间,都存在着 “交接区”, 找准了,就可让学生在复习向心力公式和线速度公式的基础上自主地推导太阳与行星的引力表达式,然后再引入新课;“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与“平抛运动”在知识上也存在“交接区”,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复习平抛运动知识点和处理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习题课和复习课教学中,知识的“交接区”尤为突出。只要教师能吃透教材,就会信手拈来有效的“交接区”把它运用到新课的导入中去。
四、适当讲述物理故事,激发物理课堂活力
如学习“单摆”一节,我曾用这样的故事引入:1862年,18岁的伽利略离开神学院进入比萨大学学习医学。他心中充满幻想,对自然科学有无穷的疑问。一次他忘记向上帝祈祷,却注视着从天花板上垂下来的那摇摆不定的挂灯,右手按着左手的脉搏,心中默默地数着挂灯摇摆的次数,结果他从中发现一个新奇的现象:挂灯每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等的。根据这个发现,他便制作成功了一个单摆模型,潜心研究单摆的运动规律,最终发明了一个最能准确计时的仪器。故事至此,便向学生指出: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这一理想化的模型——单摆。又如学习“声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可介绍大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聋后,他将音乐指挥棒的一端用牙咬住,把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并谱写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佳作。 此外,教师还可尝试通过自编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如教授“电动势”时,我便为学生编造了这样一个拟人化的故事:在电池里面,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正离子,平时的数目是对等的,它们和谐相处,过着安静幸福的好日子。后来有人干了一件事,把右面的自由电子强行搬到了左面的房间里,从而致使右面的家庭破裂了,变成了一个“离异”家庭。而左面的这些自由电子也不自由了,它们净身出户,无家可归。造成电池里的这种不和谐、不平衡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是受化学力或非静电力的影响。这个拟人化的故事,为新课的导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事实上,在很多的物理知识中,都蕴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只要教师认真筛选,就会从中得到很多有益于新课导入的东西,对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都有明显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如讲“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时,我曾用课件或幻灯机向学生展现《龟兔赛跑新说》这样的一个故事:乌龟第二次失败后,就拜名师学艺,练就一身绝技。这天,它找到小兔,进行第三次决赛。赛程为100米;开赛后,小兔以5米/秒的速度跑完全程。乌龟呢,先用3米/秒的速度跑完前50米,然后,使出绝技,丢掉龟壳,以6米/秒的速度跑完后50米,然后问:这次比赛,它们谁胜了?这则故事,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鲜,兴趣大增,纷纷提笔计算。这时,教师便可指出:今天所学的知识,就是速度及平均速度。如此导入新课,趣味横生,顺其自然,学生求知欲望很高,思维异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