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加两国手语的不同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chun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感受到了北美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一些细微不同,特别是聋生使用的手语有一些特殊之处,从而通过比较,感知在听障教学中的手语运用及实践。
  【关键词】中加两国;听障学生;中国手语;ASL
  【作者简介】许磊(1981- ),女,江苏无锡人,江苏省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学一级,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手语(sign language)在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聋教育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在研讨两国的聋教育之前,必须先分析两国手语的不同。
  一、手语定义的不同
  在加拿大,美国手语(American Sign Language,简称ASL)被作为聋人的第一语言,并且是美国第三大非英语语言,而英语只是聋人的第二语言。美国手语是加拿大英语语言地区聋人群体使用的一种复杂的空间视觉语言,是一种具有完整语言体系的自然语言,也是很多聋人的母语。
  在中国,叶立言先生对“汉语手势语言”有非常详尽的论述,认为它是一种具有独立地位的靠动作/视觉交际的特殊的语言(1990);蔡浩中先生也对“聋人手势语”作了细致的分析,从语言的基本职能、社会交际功用、思维工具、语言特点的本质、符号系统性、可译性等方面证实“聋人手势语”完全具有语言的资格(1986);香港的邓慧兰女士从语言习得角度,也认为手语作为自然语言的一种,具有不同的表层语法表达形式(2002);另外,何文明(1995)、夏光启(1997)、银春铭(1997)等对中国手语的语言学特征和独立语言资格都作了相关的论述和肯定。
  二、手语语法的不同
  美国手语是一种有别于英语的语言──它有自己的语法及文法,并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现代美国手语的起源取决于各种历史因素和事件,其中包括了聋人教育、北美洲原住民族所用的手势、麻萨诸塞州里一个小岛的独特情况、一位尝试教导一名失聪女孩的教士、当然还少不了本身使用手语的聋人的创意與智慧。
  18世纪时,在麻萨诸塞州对开海域,由于创始效应以及该岛离岸之故,聋人人口比例远超于美国本土的水平;许多家庭都有失聪成员,因此玛莎葡萄园手语成为该岛上无人不知的语言,岛上几乎所有人都能从小轻易习得手语。
  各种历史因素在该校融合,美国手语应运而生。该校许多学生都是从玛莎而来,并将他们自己的手语,跟克雷克的古法国手语混合使用;其他学生也带来他们原居地的手语或“家庭手势”。
  美国手语经常以全部字母大写的英语词来表示,不过这种书写方式因为不能表达手语的微妙之处而显得十分粗糙;美国手语与英语之间没有一对一的翻译,手语里的屈折形式在翻译成英语时大有失色。
  在中国,手语文化与汉语的博大精深密不可分。中国手语的语法和句型与汉语句型大多一致。随着聋教育双语言双文化的发展,聋生使用的手语已经基本达到了汉语的语法结构。中国手语逐渐演化为中国聋人使用汉语的一种形式,其书写形式几乎完全一致。
  简言之,在加拿大,手语是一种和英语几乎完全没有交集的语言体系,而中国手语却依赖于汉语的文法,依靠汉语的结构组织句型。
  三、手语地位的不同
  “你是聋人吗?”每次访问一个加拿大的聋校,每个学校聋教育部门的leader都会问这一句。不管是聋生还是聋校的老师,他们以聋为傲,享受着用手语的过程。一位教聋校的健全老师告诉笔者,她曾经在另外一所聋校任教,之所以换工作,唯一的理由便是原来的那所学校提倡口语教学,让她不再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手语。这不只是一家之言,很多加拿大的聋生都以自己的母语ASL为豪,他们觉得运用ASL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ASL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中国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听障孩子使用手势语,随着双语双文化的铺天盖地,很多原来意指的地方手语逐步被同化为与汉语一体的手指语,在加速聋生回归主流的同时,慢慢地扼杀了手语原有的意指文法,将其同化为汉语的手势表达。
  如果加拿大的健全人想要和聋人正常地沟通交流,那么他们必须学手语或者找interpreter做翻译;而中国的聋生却必须学好口语来适应健全人,这便是两国文化差异之所在。中国人讲究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从众心理,但并非每一个聋生都可以将口语说得尽善尽美,因此在加拿大的文化中,似乎更多地考虑到了人性化的一面,照顾了弱势群体。
  综上所述,加拿大的聋教育在于培养独立的个体,不苛求聋生要和一般的学生一样。中国的聋教育力求将聋生培养为一个和健全学生一样的个体。这两种文化背景导致了两国手语的不同发展。笔者认为应采两家之长,在聋生学习口语的同时考虑到其身之先天缺陷,呼吁更多的interpreter来学习手语,用人性化为聋人融入主流社会做好更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Groce,Nora Ellen(1988).Everyone Here Spoke Sign Language: Hereditary Deafness on Martha’s Vineyar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67427041X.
  [2]Klima,Edward,and Bellugi,Ursula(1979).The Signs of Languag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674807952.
  [3]Stokoe,William C.(1976).Dictionary of American Sign Language on Linguistic Principles.Linstok Press.ISBN 0932130011.
其他文献
【Abstract】Annie Baby is a famous female contemporary writer in China, and her works are very popula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literature connotations and language skills embodied in Annie Baby’s w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语料库为基础,采用中间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语常用词use进行类联接与搭配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者对于use的使用情况存在差异。在use作为动词及名词的各个类联接及词汇搭配中均有误用、少用或过度使用的情况出现,在具体词汇搭配上缺乏多样性。  【关键词】类联接;搭配;语料库;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马维霞,石佳玉,大连海事大学。  一、引言  类联接的概念自Fir
【摘要】本文从语素的定义、类型出发,具体阐释了Morpheme,Morph和Allomorph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Morpheme; Morph; Allomorph  【作者简介】王雨霄,延边大学。  一、什么是语素(Morpheme)  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不能再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语言单位而不破坏或彻底改变其词汇或语法意义。boy和-s(boys),check和-ing(check
【摘要】国际音标对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师至关重要,要想学好或者教好一门语言,精准地了解其发音是重中之重;国际音标自初步确定以来,经历了很多变化,本文将以DJ音标与KK音标为参考,阐述国际音标的发展历程,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国际音标;DJ音标;KK音标;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孙炀坤(1995- ),女,辽宁大连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摘要】本文回顾了现代汉语外来词在不同阶段吸收外来词情况的发展变化。国内外学者在外来词词源编纂、文化交流、规范化和分类问题上都有了比较详实的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在外来词引入之后发生得变化及规律研究方面仍有待后人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外来词;词源编纂;文化交流;规范化  【作者简介】汤盼(1991-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武汉音乐学院公共基础课部,助教,主要从事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