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7.6%,较年初增长8%的预测低了0.4个百分点,若再排除年初广东等地因套利贸易导致的进出口虚高,全年实质进出口增幅低于7%。仅从数据来看,中国外贸仍未摆脱“低速增长”格局,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增幅是在金融危机“雾霾”未散,内部结构调整仍然艰难的格局之下获得的,加之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在庞大的体量基数之上,再实现较高的增长显然不太现实。其实,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分析来看,当前7.6%的增幅主要受益于一般贸易的拉动,其获得的贸易创造效应甚至高于由加工贸易拉动的15%左右的增幅,中国外贸在低速增长的背后,是调整转型的加快以及质量效益型增长的逐步显现,中国外贸的新增长动能正在悄然孕育。
一、2013年中国外贸的结构分析
2013年,中国外贸在2012年6.2%的增长基础之上,继续呈现出低速、稳步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纵向来看,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增长7.9%;进口1.95万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增长12.8%。横向来看,中国进出口增幅较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速高出3.6个百分点。从结构性分析来看,2013年中国外贸持续表现出四个“优化”的特点:
(一)商品结构优化
首先,高新技术产品增幅较高和所占比重上升,201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26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7.3%,占出口总额的5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03.4亿美元,同比增长9.8%,较2012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其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经过市场整合后,竞争力提高,出口份额增加,2013年,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消费类产品出口4618.4亿美元,增长10.3%,占出口总值的20.9%,较2012年同期微增0.4个百分点。再次,进口产品量增价减,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如原油进口数量增长4.0%,进口均价则下降4.4%。
(二)市场结构优化
对传统市场的贸易依存度降低,与新兴市场贸易扩大。2013年,我国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590.6亿和5210亿美元,分别增长2.1%和7.5%;对日本的贸易额为3125.5亿美元,下降5.1%;欧美日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3.5%,同比下滑1.7个百分点。同期,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则持续增长,2013年,我国对东盟、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进出口额分别为4436.1亿和651.5亿美元,分别增长10.9%和8.6%。
(三)贸易方式优化
一般贸易所占比重提高,加工贸易份额持续下降。2013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9.3%,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2.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36万亿美元,增长1%,低于外贸总体增速6.6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已经降至32.6%,较上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此消彼长,显示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贸易竞争力正由依赖比较优势向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转化。
(四)贸易主体优化
一方面表现为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有所减少,我国外贸增长历史上主要依靠外资进出口拉动,2013年外资进出口增幅仅为1.3%,占我国外贸总值已经降至46.1%,较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0.6%,高出外贸总体增速13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3.3%,较上年同期提高了3.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区域格局趋向均衡,2013年,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进出口总值达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比上年回落了0.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13.6%和 17.7%,其中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外贸增速都在15%以上,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7%,比上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
上述“四个”优化既是市场驱动的体现,也是我国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结果。近年来,为了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商务部等相关部门推动了“五优化”工作:一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自贸区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二是优化国内区域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三是优化外贸经营主体,简化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手续,对国营、民营、外资等各类企业实施统一的外贸政策;四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节能环保产品出口,鼓励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五是优化贸易方式,鼓励发展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拓展其他贸易。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国六条”等一系列支持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效应在2013年的外贸发展中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从而实现了对外贸易的优化发展。
二、中国外贸发展的突出问题
尽管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出一些亮点,市场对外贸发展的信心有所回升,但从国内来看,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业较为缺乏,还达不到美国和日本进口的平均技术水平,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2013年,中国研发投入已超过1万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投入国,若能增强研发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中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差距有望得到改善。 (二)质量标准有差距
从整体上看,我国外贸出口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质量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产品外观质量差、外型设计单调、未能达到进口国标准等。中国的外贸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技术水平接近的情况下,企业主要比拼成本,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大幅下降,进而造成工程原材料和施工标准的降低,质量不过关和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信誉,部分进口中国商品的国家甚至取消了对中国商品进口时的免检优惠。存在质量问题较多的是纺织品、水产品、畜产品、农副产品等。
(三)品牌影响力弱
品牌产品附加值高,但我国出口商品有很大一部分为贴牌生产,企业没有自主品牌,难以获取品牌的增值收益。一些有品牌的企业,商品的品牌价值远低于国外知名品牌。即使在中国市场内,对于中国品牌的评价也低于欧美日的品牌。目前,在世界知名品牌中,我国产品的品牌寥寥无几,几乎没有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的知名品牌。中国企业的品牌塑造面临三重困境,一是中国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打造品牌的能力不够;二是中国企业品牌难以打入国际市场,难以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际品牌抗衡;三是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受到恶意打击,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利用中国品牌进行资本炒作等。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提升中国品牌的竞争力。
(四)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服务是外贸竞争新优势的保证。我国企业的服务水平特别是企业海外服务水平低,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滞后。J.D. 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中国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研究(CSI)报告指出,中国总体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得分为832分(1000分制),为中等水平。服务业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比相对偏低,仅为44.6%,而发达国家服务业在经济总量的占比都超过或接近70%,中国的服务业仍属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服务业的资金和技术密集程度仍然较低,金融、中介等涉外生产性服务业有待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此外,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法律体系还不完备,没有完全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法律体系,影响了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趋势
从市场对2014年世界经济的预测来看,2014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温和复苏,至少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行走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好于2013年,其中,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将分别增长5.1%和2%,分别高于2013年的4.5%和1.2%。世界经济的复苏将带动国际贸易同步增长,预计2014年国际贸易的增幅将达到4%左右。但这些都属于比较积极的预测,由于欧美日等国经济结构调整仍未完成,美国在是否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间摇摆,世界金融体系仍没有形成稳定的监管机制,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转型,一些制约经济复苏的隐患依然没有排除,中国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外需预计在2014年仍不会有明显的增加。同时,中国外贸发展还面临着二大突出的制约:
(一)国际竞争加剧,贸易摩擦增多
近年来,世界经济呈现“东升西降”格局,发达国家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有所减少,新兴市场的国际经济影响力逐渐提升,按照购买力平价指数,新兴市场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经超过50%。这一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尤其是大国间的竞争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竞争。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龙头,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既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着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前者表现为发达国家通过推动TPP和TTIP等重塑国际贸易规则,并将中国排除在外,意在剥夺中国对新国际贸易规则的话语权;后者则表现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日益明显。竞争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增多,2013年,中国共遭遇92起贸易摩擦。预计2014年将超过100起,贸易摩擦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出口的主要风险之一。
(二)要素成本上升,传统产业向外转移已成趋势
中国劳动力成本较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高出3—5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尤其是外资企业转移趋势明显。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6%,而中国的同期增长率不到8%。东南亚国家开始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越南为制鞋基地,孟加拉为制衣基地,柬埔寨为纺织基地,并形成了在欧美日市场与中国市场的替代效应;2010—2013年,在我国对日本出口逐渐下降的同时,东南亚国家对日本出口增速则达到30%左右。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中国出口产品的70%左右,其出口直接关系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水平。预计2014年,产业转移还会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拖累进出口增幅。
综合国际国内的各种影响因素,预计2014年中国外贸仍将保持稳定、低速的增长。预计全年进出口增幅将在6%—7%的区间之内。若出台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则进口增幅有可能超过出口增幅。从外贸总体发展的特点来看,仍将延续质量效益型发展趋势,即一般贸易的占比会进一步增加,加工贸易将有所减少;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比重会继续增加;中西部的进出口增速将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四、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具体来看,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应重点落实好三大战略:
(一)要落实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持续创新能力是新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需要加快培育的首要竞争新优势。一是要落实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形成有助于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完善创新的金融制度,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推介等及时而充足的支持。三是完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促进体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增加对自主知识产权出口产品技术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组织企业对重点出口产品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研发。四是对出口基地和创新示范区等制定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机构,集聚高端人才,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五是要积极推广贸易方式创新,用电子商务、网络贸易、新运输工具和新结算方式改造提升传统贸易方式。
(二)要实施贸易增值战略
价值链是指为产品带来增值的各个环节和活动,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等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等下游环节。推动中国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和促进品牌升级,是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贸易增加值的重要方式。一是规范出口秩序,优化出口经营主体结构,为自主品牌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升级,做大做强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建立品牌设计、营销、推广中心,重点扶持和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拥有核心技术的品牌产品。三是建立企业出口自有品牌商品、名牌商品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品牌建设的动力。四是建立健全外贸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对名牌的保护政策,严厉打击假冒名优产品等违法行为,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
(三)要完善进口促进战略
2014年起,我国将对760多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平均优惠幅度达60%,这对扩大进口会起到积极作用。但要从根本上改变进口低迷态势,还是要充分认识并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战略。要继续做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工作;要通过进口贴息和贷款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及产品的进口;要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进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要适当降低国内稀缺的高档消费产品的进口关税,以进口拉动消费增长。
一、2013年中国外贸的结构分析
2013年,中国外贸在2012年6.2%的增长基础之上,继续呈现出低速、稳步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纵向来看,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增长7.9%;进口1.95万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增长12.8%。横向来看,中国进出口增幅较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速高出3.6个百分点。从结构性分析来看,2013年中国外贸持续表现出四个“优化”的特点:
(一)商品结构优化
首先,高新技术产品增幅较高和所占比重上升,201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26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7.3%,占出口总额的5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03.4亿美元,同比增长9.8%,较2012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其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经过市场整合后,竞争力提高,出口份额增加,2013年,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消费类产品出口4618.4亿美元,增长10.3%,占出口总值的20.9%,较2012年同期微增0.4个百分点。再次,进口产品量增价减,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如原油进口数量增长4.0%,进口均价则下降4.4%。
(二)市场结构优化
对传统市场的贸易依存度降低,与新兴市场贸易扩大。2013年,我国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590.6亿和5210亿美元,分别增长2.1%和7.5%;对日本的贸易额为3125.5亿美元,下降5.1%;欧美日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3.5%,同比下滑1.7个百分点。同期,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则持续增长,2013年,我国对东盟、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进出口额分别为4436.1亿和651.5亿美元,分别增长10.9%和8.6%。
(三)贸易方式优化
一般贸易所占比重提高,加工贸易份额持续下降。2013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9.3%,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2.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36万亿美元,增长1%,低于外贸总体增速6.6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已经降至32.6%,较上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此消彼长,显示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贸易竞争力正由依赖比较优势向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转化。
(四)贸易主体优化
一方面表现为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有所减少,我国外贸增长历史上主要依靠外资进出口拉动,2013年外资进出口增幅仅为1.3%,占我国外贸总值已经降至46.1%,较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0.6%,高出外贸总体增速13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3.3%,较上年同期提高了3.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区域格局趋向均衡,2013年,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进出口总值达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比上年回落了0.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13.6%和 17.7%,其中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外贸增速都在15%以上,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7%,比上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
上述“四个”优化既是市场驱动的体现,也是我国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结果。近年来,为了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商务部等相关部门推动了“五优化”工作:一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自贸区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二是优化国内区域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三是优化外贸经营主体,简化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手续,对国营、民营、外资等各类企业实施统一的外贸政策;四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节能环保产品出口,鼓励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五是优化贸易方式,鼓励发展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拓展其他贸易。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国六条”等一系列支持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效应在2013年的外贸发展中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从而实现了对外贸易的优化发展。
二、中国外贸发展的突出问题
尽管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出一些亮点,市场对外贸发展的信心有所回升,但从国内来看,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业较为缺乏,还达不到美国和日本进口的平均技术水平,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2013年,中国研发投入已超过1万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投入国,若能增强研发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中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差距有望得到改善。 (二)质量标准有差距
从整体上看,我国外贸出口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质量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产品外观质量差、外型设计单调、未能达到进口国标准等。中国的外贸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技术水平接近的情况下,企业主要比拼成本,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大幅下降,进而造成工程原材料和施工标准的降低,质量不过关和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信誉,部分进口中国商品的国家甚至取消了对中国商品进口时的免检优惠。存在质量问题较多的是纺织品、水产品、畜产品、农副产品等。
(三)品牌影响力弱
品牌产品附加值高,但我国出口商品有很大一部分为贴牌生产,企业没有自主品牌,难以获取品牌的增值收益。一些有品牌的企业,商品的品牌价值远低于国外知名品牌。即使在中国市场内,对于中国品牌的评价也低于欧美日的品牌。目前,在世界知名品牌中,我国产品的品牌寥寥无几,几乎没有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的知名品牌。中国企业的品牌塑造面临三重困境,一是中国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打造品牌的能力不够;二是中国企业品牌难以打入国际市场,难以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际品牌抗衡;三是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受到恶意打击,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利用中国品牌进行资本炒作等。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提升中国品牌的竞争力。
(四)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服务是外贸竞争新优势的保证。我国企业的服务水平特别是企业海外服务水平低,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滞后。J.D. 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中国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研究(CSI)报告指出,中国总体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得分为832分(1000分制),为中等水平。服务业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比相对偏低,仅为44.6%,而发达国家服务业在经济总量的占比都超过或接近70%,中国的服务业仍属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服务业的资金和技术密集程度仍然较低,金融、中介等涉外生产性服务业有待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此外,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法律体系还不完备,没有完全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法律体系,影响了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趋势
从市场对2014年世界经济的预测来看,2014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温和复苏,至少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行走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好于2013年,其中,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将分别增长5.1%和2%,分别高于2013年的4.5%和1.2%。世界经济的复苏将带动国际贸易同步增长,预计2014年国际贸易的增幅将达到4%左右。但这些都属于比较积极的预测,由于欧美日等国经济结构调整仍未完成,美国在是否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间摇摆,世界金融体系仍没有形成稳定的监管机制,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转型,一些制约经济复苏的隐患依然没有排除,中国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外需预计在2014年仍不会有明显的增加。同时,中国外贸发展还面临着二大突出的制约:
(一)国际竞争加剧,贸易摩擦增多
近年来,世界经济呈现“东升西降”格局,发达国家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有所减少,新兴市场的国际经济影响力逐渐提升,按照购买力平价指数,新兴市场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经超过50%。这一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尤其是大国间的竞争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竞争。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龙头,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既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着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前者表现为发达国家通过推动TPP和TTIP等重塑国际贸易规则,并将中国排除在外,意在剥夺中国对新国际贸易规则的话语权;后者则表现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日益明显。竞争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增多,2013年,中国共遭遇92起贸易摩擦。预计2014年将超过100起,贸易摩擦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出口的主要风险之一。
(二)要素成本上升,传统产业向外转移已成趋势
中国劳动力成本较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高出3—5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尤其是外资企业转移趋势明显。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6%,而中国的同期增长率不到8%。东南亚国家开始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越南为制鞋基地,孟加拉为制衣基地,柬埔寨为纺织基地,并形成了在欧美日市场与中国市场的替代效应;2010—2013年,在我国对日本出口逐渐下降的同时,东南亚国家对日本出口增速则达到30%左右。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中国出口产品的70%左右,其出口直接关系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水平。预计2014年,产业转移还会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拖累进出口增幅。
综合国际国内的各种影响因素,预计2014年中国外贸仍将保持稳定、低速的增长。预计全年进出口增幅将在6%—7%的区间之内。若出台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则进口增幅有可能超过出口增幅。从外贸总体发展的特点来看,仍将延续质量效益型发展趋势,即一般贸易的占比会进一步增加,加工贸易将有所减少;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比重会继续增加;中西部的进出口增速将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四、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具体来看,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应重点落实好三大战略:
(一)要落实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持续创新能力是新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需要加快培育的首要竞争新优势。一是要落实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形成有助于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完善创新的金融制度,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推介等及时而充足的支持。三是完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促进体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增加对自主知识产权出口产品技术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组织企业对重点出口产品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研发。四是对出口基地和创新示范区等制定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机构,集聚高端人才,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五是要积极推广贸易方式创新,用电子商务、网络贸易、新运输工具和新结算方式改造提升传统贸易方式。
(二)要实施贸易增值战略
价值链是指为产品带来增值的各个环节和活动,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等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等下游环节。推动中国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和促进品牌升级,是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贸易增加值的重要方式。一是规范出口秩序,优化出口经营主体结构,为自主品牌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升级,做大做强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建立品牌设计、营销、推广中心,重点扶持和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拥有核心技术的品牌产品。三是建立企业出口自有品牌商品、名牌商品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品牌建设的动力。四是建立健全外贸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对名牌的保护政策,严厉打击假冒名优产品等违法行为,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
(三)要完善进口促进战略
2014年起,我国将对760多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平均优惠幅度达60%,这对扩大进口会起到积极作用。但要从根本上改变进口低迷态势,还是要充分认识并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战略。要继续做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工作;要通过进口贴息和贷款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及产品的进口;要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进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要适当降低国内稀缺的高档消费产品的进口关税,以进口拉动消费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