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农村初中学生早恋、吸烟、赌博、酗酒不时发生,集体观、是非观淡薄,无心向学等问题滋生,严重影响到了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都应高度重视,加强对初中学生德育管理,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德育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对策。
德育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铁杵成针”、“水滴石穿”的精神和毅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无疑将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主体功能已不容置疑。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文素养”的德育理念,抓实抓好德育常规管理工作,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培养学生“礼仪意识”,养成“诚恳待人,文明礼貌的习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养成“规律生活,讲究卫生的习惯”;培养学生“民主法制意识”,养成“爱人爱校,讲规矩守纪律的习惯”;培养学生“目标创新意识”,养成“科学学习的习惯”。当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有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当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學生早恋、吸烟、赌博、酗酒、玩手机,迷恋网络游戏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于校外游戏室和网吧,一些学生趋之如骛,通宵达旦,乐此不疲。白天缺课、无故请假旷课等现象日趋增多,有的即使在教室,也是精神萎靡,心不在焉,也有少学生在课堂上随意睡觉。学校领导、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收效甚微,其现象大有泛滥之势。
2.部分学生集体观、传统观、是非观淡薄,心理扭曲,性格倔强;师生之间、亲朋好友之间感情生疏,教师常常为此感到悲催;苦口婆心的教育反而遭学生忌恨,以怨报德。近年来社会上偶发的学生自杀、杀人、甚至杀害老师、父母、监护人的现象,已经给学校德育管理敲响了警钟。
3.一些歪风邪气在个别学生中潜滋暗长,比如个别学生小偷小摸;年龄大的学生敲诈小学生的钱,或者以拳头相威胁;班上有违纪行为,班干部不敢管,不敢坚持正义。这些现象让我们触目惊心,更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4.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学习不努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经常不做作业,贪玩好耍。老师批评、教育时也不敢出言太严厉,怕他们想不通,走极端,甚至寻短见等。
二、解决当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薄弱的对策。
1.努力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助力。
通过两种途径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运用一定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二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促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为学校德育管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实行师生德育量化考核,奖惩激励推进德育管理工作的落实。
没有奖惩制度的推进,德育工作依然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应制定《班级(班主任)量化考核制度》、《教育教学督导扣分条例》、《学生思想品德操行量化考核办法》等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对每个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每个学生的德育行为都进行相应的量化打分,并根据这个得分进行奖惩。
根据德育量化考核分,学校可以每周颁给无扣分班级一面“德育红旗”,每月评选出“文明寝室”和“礼仪之班”;按照制度每学期评选出一批“文明学生”、“德育标兵”、“宿舍标兵”等进行表彰奖励,对德育操行分不及格的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根据每学年的班主任德育考核量化分,学校可以评出一批“优秀德育班主任”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将考核量化分作为下一学年评聘的重要参考依据。有了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使老师努力规范和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使学生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有效的约束自己的言行,由强制行为到形成自然行为。
3.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外出后很难与子女进行沟通,有些留守儿童几乎断绝了与父母的联系,由于长期缺乏沟通,彼此感到陌生,即使父母回家,除交流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琐事,几乎无话可说。这种状况使得父母与子女间的心灵鸿沟逐渐加深。因此,学校在每学期开学报名之初,应要求班主任采取建立留守儿童学生专项档案的对策,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详细记载这些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及其父母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有了这些基本信息,教师可以随时以协调者的身份架起父母与子女心灵联系的桥梁,把孩子在校的平时表现告知学生父母,让他们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同时,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适当渗透家教知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在平时主动关爱关注自己的孩子。
4.适时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学会感恩父母。
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正视现实、面对现实是留守儿童必须具有的健康心态。学校应引导班主任和教师利用班会课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诸如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引导他们回想过去,重温往事,反思自己,感念恩情;帮孩子们点燃心中的激清,重树成功的信念,重塑全新的自我。引导他们明白父母为了全家生计,背井离乡打工挣钱,非常不容易。父母不能在身边这一现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也许这种磨练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立志成材,回报父母,并将目标作为自己的动力,锁定目标后,要精心策划,坚定不移地实施。听从老师教育,好好学习。这些观念需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通过各种形式渗透给他们,使其感到自己不仅应成为关注和同情的对象更应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要利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使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化,转变心态也是一种成长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初见成效的显现。
总之,注重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农村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心环节是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了解和分析新形势下农村学校的学生特点,健全德育的各项管理制度,深化德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德育管理工作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彭忠陈美华.2020年1月
[2]《农村中学德育常规管理初探》王红《教育论坛》.2018年4月
(广东省五华县洞口中学)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德育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对策。
德育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铁杵成针”、“水滴石穿”的精神和毅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无疑将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主体功能已不容置疑。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文素养”的德育理念,抓实抓好德育常规管理工作,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培养学生“礼仪意识”,养成“诚恳待人,文明礼貌的习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养成“规律生活,讲究卫生的习惯”;培养学生“民主法制意识”,养成“爱人爱校,讲规矩守纪律的习惯”;培养学生“目标创新意识”,养成“科学学习的习惯”。当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有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当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學生早恋、吸烟、赌博、酗酒、玩手机,迷恋网络游戏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于校外游戏室和网吧,一些学生趋之如骛,通宵达旦,乐此不疲。白天缺课、无故请假旷课等现象日趋增多,有的即使在教室,也是精神萎靡,心不在焉,也有少学生在课堂上随意睡觉。学校领导、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收效甚微,其现象大有泛滥之势。
2.部分学生集体观、传统观、是非观淡薄,心理扭曲,性格倔强;师生之间、亲朋好友之间感情生疏,教师常常为此感到悲催;苦口婆心的教育反而遭学生忌恨,以怨报德。近年来社会上偶发的学生自杀、杀人、甚至杀害老师、父母、监护人的现象,已经给学校德育管理敲响了警钟。
3.一些歪风邪气在个别学生中潜滋暗长,比如个别学生小偷小摸;年龄大的学生敲诈小学生的钱,或者以拳头相威胁;班上有违纪行为,班干部不敢管,不敢坚持正义。这些现象让我们触目惊心,更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4.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学习不努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经常不做作业,贪玩好耍。老师批评、教育时也不敢出言太严厉,怕他们想不通,走极端,甚至寻短见等。
二、解决当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薄弱的对策。
1.努力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助力。
通过两种途径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运用一定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二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促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为学校德育管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实行师生德育量化考核,奖惩激励推进德育管理工作的落实。
没有奖惩制度的推进,德育工作依然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应制定《班级(班主任)量化考核制度》、《教育教学督导扣分条例》、《学生思想品德操行量化考核办法》等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对每个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每个学生的德育行为都进行相应的量化打分,并根据这个得分进行奖惩。
根据德育量化考核分,学校可以每周颁给无扣分班级一面“德育红旗”,每月评选出“文明寝室”和“礼仪之班”;按照制度每学期评选出一批“文明学生”、“德育标兵”、“宿舍标兵”等进行表彰奖励,对德育操行分不及格的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根据每学年的班主任德育考核量化分,学校可以评出一批“优秀德育班主任”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将考核量化分作为下一学年评聘的重要参考依据。有了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使老师努力规范和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使学生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有效的约束自己的言行,由强制行为到形成自然行为。
3.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外出后很难与子女进行沟通,有些留守儿童几乎断绝了与父母的联系,由于长期缺乏沟通,彼此感到陌生,即使父母回家,除交流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琐事,几乎无话可说。这种状况使得父母与子女间的心灵鸿沟逐渐加深。因此,学校在每学期开学报名之初,应要求班主任采取建立留守儿童学生专项档案的对策,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详细记载这些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及其父母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有了这些基本信息,教师可以随时以协调者的身份架起父母与子女心灵联系的桥梁,把孩子在校的平时表现告知学生父母,让他们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同时,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适当渗透家教知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在平时主动关爱关注自己的孩子。
4.适时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学会感恩父母。
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正视现实、面对现实是留守儿童必须具有的健康心态。学校应引导班主任和教师利用班会课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诸如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引导他们回想过去,重温往事,反思自己,感念恩情;帮孩子们点燃心中的激清,重树成功的信念,重塑全新的自我。引导他们明白父母为了全家生计,背井离乡打工挣钱,非常不容易。父母不能在身边这一现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也许这种磨练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立志成材,回报父母,并将目标作为自己的动力,锁定目标后,要精心策划,坚定不移地实施。听从老师教育,好好学习。这些观念需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通过各种形式渗透给他们,使其感到自己不仅应成为关注和同情的对象更应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要利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使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化,转变心态也是一种成长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初见成效的显现。
总之,注重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农村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心环节是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了解和分析新形势下农村学校的学生特点,健全德育的各项管理制度,深化德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德育管理工作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彭忠陈美华.2020年1月
[2]《农村中学德育常规管理初探》王红《教育论坛》.2018年4月
(广东省五华县洞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