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属于高寒地区,在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寒地水稻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而限制了水稻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1 水稻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
1.1品种选用不合理
1.1.1熟期不适合一些稻农不了解当地积温,往往在选择品种过程中只看熟期,不看积温,结果从高温地区引来熟期相同的品种,生育期拖后,出现空瘪粒多,造成减产或绝产;从低温地区引来的品种生育期提前,往往出现早穗造成减产。
1.1.2品种抗性差对于一些新品种,稻农往往只看产量就一窝蜂地选用,不能搭配用,这样一旦遇到特殊年份(低温或病害重年份),抗逆性差的品种就会减产或绝产,给稻农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
1.2育苗质量差
1.2.1浸种催芽易出现问题农户在水稻浸种过程中,很少翻动或换水,時而会出现馊味。这样的种子不经彻底清洗就进行催芽,往往芽势弱,芽率降低。更有一些农户对催芽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通气条件管理不严,造成芽率降低或催芽失败。
1.2.2苗床质量差苗床地势低洼,易返浆,不便排水,这样的苗床往往会造成苗床积水、冷凉、烂种、烂芽、不扎根,盐碱地还要返碱造成立枯病大发生。这些情况在生产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存在较普遍。
1.2.3播量过大苗期调查中发现,秧苗长势弱的芽种播量基本在0.5kg/m2以上,结果苗床虽然郁郁葱葱,但秧苗个体长得细高,如大针一样,直到定植也很少分蘖,定植后缓苗很慢。这在寒地水稻生产中存在较普遍,造成了秧苗素质差,影响了水稻生产。
1.2.4苗床管理差苗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风过晚,先期不通风,苗床内高温高湿,秧苗长势过高,移栽前通风引发青枯病大发生,并且移栽后缓苗慢。另外,苗床不能及时防病,往往见到成片发病才防治,结果根部已死,防治效果差。
1.3田间管理
1.3.1施肥不科学主要表现:一是不能因地施肥,在含氮肥多的地块不能适当控制氮肥用量,盐碱地很少施酸性肥料及锌肥调节,往往造成生育期拖后及病害发生;二是不能因品种施肥,采用熟期晚的品种不能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控制氮肥用量来调整熟期;采用熟期早的品种不能适当增加氮肥用量来提高产量,这些做法都不能挖掘品种的产量潜力。
1.3.2防病灭虫不及时农户往往只对稻瘟病这种常见病防治,而对近年常发生的细菌性褐斑病很少防治,造成叶片枯死,影响产量和品质。对潜叶蝇、负泥虫等虫害不及时防治,有时造成叶子一片灰白,影响了产量。
2 解决方法
2.1科学选用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不但要看熟期,还要选在当地活动积温范围内品种,选用新品种时要先经过小面积试验、示范,如果适宜再大面积应用,同时,还要兼顾产量和质量,才能达到高产高效。
2.2提高育苗水平
2.2.1提高浸种催芽水平浸种过程中每天搅拌翻动2次以上,发现浸种液有异味时用清水投洗后再浸种。催芽做到“高温破胸,适温催芽,低温晾芽”,即在30℃条件下;种子1d破胸露白,在25℃条件下催芽至2mm,再把催芽的芽种摊成薄层,散热到自然温度待播。催芽过程中,要勤翻动,有利于通气,避免内部温度过高。
2.2.2进行固定高床育苗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壤性状良好,灌溉排水方便的旱田地育苗;本田地育苗要选岗地高台做床,床面高出地面50cm以上,连年固定苗床地,使其旱地化,从而达到育壮苗目的。
2.2.3严格控制播量播种时应根据生产条件确定播量,一般每平方米播芽种不少于300g,稀植育秧可减量,密植育秧可加量,但每平方米播量不能超过500g。
2.2.4加强苗床管理出苗达绿化期时,白天在背风面小通风,透进新鲜空气促进扎根,温度控制在25~30℃。1叶1心期到2叶1心期适当加大通风量,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2叶1心期到插秧前温度控制在20℃。播种时浇透水,以后苗床缺水时就及时浇透水,对盐碱地PH值回升的地块可浇600倍液酸化水。对长势不良的秧苗在1叶1心期每平方米浇250倍液3.2%克枯星3kg,或用40%苗病清可湿性粉剂25g,兑水13~15kg均匀浇在15~20m2苗床内预防立枯病发生。在插秧前两天苗床喷乐果预防潜叶蝇危害。
2.3加强田间管理
2.3.1科学施肥在含氮量高的地块,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对于生育期偏长品种,适当减少氮肥施用,增加磷、钾肥用量;生育期偏短品种,适当增加氮肥用量提高产量。盐碱地尽量施用硫酸铵、硫酸钾等酸性肥料,并每公顷加施30kg硫酸锌。
2.3.2及时防病灭虫除了防治一些常见病害以外,还要对近两年新发生的病害加强预防。对于细菌性褐斑病,应注意田间管理,防止施氮肥过多、过晚,药剂可用4000倍农用链霉素进行防治。叶鞘腐败病的田间预防应做到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合理灌溉,适时晒田,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药剂防治可在水稻发病初期,用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也可以结合防治稻瘟病的农药进行防治。
1 水稻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
1.1品种选用不合理
1.1.1熟期不适合一些稻农不了解当地积温,往往在选择品种过程中只看熟期,不看积温,结果从高温地区引来熟期相同的品种,生育期拖后,出现空瘪粒多,造成减产或绝产;从低温地区引来的品种生育期提前,往往出现早穗造成减产。
1.1.2品种抗性差对于一些新品种,稻农往往只看产量就一窝蜂地选用,不能搭配用,这样一旦遇到特殊年份(低温或病害重年份),抗逆性差的品种就会减产或绝产,给稻农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
1.2育苗质量差
1.2.1浸种催芽易出现问题农户在水稻浸种过程中,很少翻动或换水,時而会出现馊味。这样的种子不经彻底清洗就进行催芽,往往芽势弱,芽率降低。更有一些农户对催芽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通气条件管理不严,造成芽率降低或催芽失败。
1.2.2苗床质量差苗床地势低洼,易返浆,不便排水,这样的苗床往往会造成苗床积水、冷凉、烂种、烂芽、不扎根,盐碱地还要返碱造成立枯病大发生。这些情况在生产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存在较普遍。
1.2.3播量过大苗期调查中发现,秧苗长势弱的芽种播量基本在0.5kg/m2以上,结果苗床虽然郁郁葱葱,但秧苗个体长得细高,如大针一样,直到定植也很少分蘖,定植后缓苗很慢。这在寒地水稻生产中存在较普遍,造成了秧苗素质差,影响了水稻生产。
1.2.4苗床管理差苗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风过晚,先期不通风,苗床内高温高湿,秧苗长势过高,移栽前通风引发青枯病大发生,并且移栽后缓苗慢。另外,苗床不能及时防病,往往见到成片发病才防治,结果根部已死,防治效果差。
1.3田间管理
1.3.1施肥不科学主要表现:一是不能因地施肥,在含氮肥多的地块不能适当控制氮肥用量,盐碱地很少施酸性肥料及锌肥调节,往往造成生育期拖后及病害发生;二是不能因品种施肥,采用熟期晚的品种不能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控制氮肥用量来调整熟期;采用熟期早的品种不能适当增加氮肥用量来提高产量,这些做法都不能挖掘品种的产量潜力。
1.3.2防病灭虫不及时农户往往只对稻瘟病这种常见病防治,而对近年常发生的细菌性褐斑病很少防治,造成叶片枯死,影响产量和品质。对潜叶蝇、负泥虫等虫害不及时防治,有时造成叶子一片灰白,影响了产量。
2 解决方法
2.1科学选用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不但要看熟期,还要选在当地活动积温范围内品种,选用新品种时要先经过小面积试验、示范,如果适宜再大面积应用,同时,还要兼顾产量和质量,才能达到高产高效。
2.2提高育苗水平
2.2.1提高浸种催芽水平浸种过程中每天搅拌翻动2次以上,发现浸种液有异味时用清水投洗后再浸种。催芽做到“高温破胸,适温催芽,低温晾芽”,即在30℃条件下;种子1d破胸露白,在25℃条件下催芽至2mm,再把催芽的芽种摊成薄层,散热到自然温度待播。催芽过程中,要勤翻动,有利于通气,避免内部温度过高。
2.2.2进行固定高床育苗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壤性状良好,灌溉排水方便的旱田地育苗;本田地育苗要选岗地高台做床,床面高出地面50cm以上,连年固定苗床地,使其旱地化,从而达到育壮苗目的。
2.2.3严格控制播量播种时应根据生产条件确定播量,一般每平方米播芽种不少于300g,稀植育秧可减量,密植育秧可加量,但每平方米播量不能超过500g。
2.2.4加强苗床管理出苗达绿化期时,白天在背风面小通风,透进新鲜空气促进扎根,温度控制在25~30℃。1叶1心期到2叶1心期适当加大通风量,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2叶1心期到插秧前温度控制在20℃。播种时浇透水,以后苗床缺水时就及时浇透水,对盐碱地PH值回升的地块可浇600倍液酸化水。对长势不良的秧苗在1叶1心期每平方米浇250倍液3.2%克枯星3kg,或用40%苗病清可湿性粉剂25g,兑水13~15kg均匀浇在15~20m2苗床内预防立枯病发生。在插秧前两天苗床喷乐果预防潜叶蝇危害。
2.3加强田间管理
2.3.1科学施肥在含氮量高的地块,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对于生育期偏长品种,适当减少氮肥施用,增加磷、钾肥用量;生育期偏短品种,适当增加氮肥用量提高产量。盐碱地尽量施用硫酸铵、硫酸钾等酸性肥料,并每公顷加施30kg硫酸锌。
2.3.2及时防病灭虫除了防治一些常见病害以外,还要对近两年新发生的病害加强预防。对于细菌性褐斑病,应注意田间管理,防止施氮肥过多、过晚,药剂可用4000倍农用链霉素进行防治。叶鞘腐败病的田间预防应做到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合理灌溉,适时晒田,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药剂防治可在水稻发病初期,用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也可以结合防治稻瘟病的农药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