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5课。
【教学理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上提出,教师备课时要胸怀全局,在准备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要拘泥于教材,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本节教学设计,意在引领学生扎扎实实识字、写字,认认真真读文、写话,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力争打造一节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课堂。
【教学目标】
1.能用联系生活、减一减等方法识记宋、涛、陈等七个生字,并能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用各种方法识记、书写“宋”、“涛”等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质疑课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一幅画;板书:画)
提醒:伸出小手指,跟老师一起来书空,先写一横,不要太长,中间“田”字稍微比“横”宽一点,最后再写“竖折”,“竖”。
2.导入课题。
你平时最喜欢画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画一幅画,不画山水,不画鱼虫,也不画人物,而是画风。(板书:风)
齐读课题,质疑: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呀?有三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就画出了风,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设计理念】情境导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由课题切入,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问,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这样一点点锻炼的。
二、集中识字,夯实基础
1.交朋友识记。
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一说他们的名字。
①学生读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相应的名字。
②打招呼,交朋友。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是×××,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2.“减一减”识记。
湿——显;涛——寿;陈——东;宋——木。
3.联系生活识记。
①班级内有谁姓“宋”、“陈”、“赵”?谁的名字里有“涛”、“丹”、“艺”?
②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还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③看照片:老师逛街时拍了一些照片,看看这里面有没有我们今天学的生字。
4.再次认读。
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有主动识记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以上集中识字环节,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减一减等识字,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生字,为书写和朗读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快速地打开书66页,自由读课文,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 。
2.读通句子。
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这些带生字的句子你能读好吗?
a.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画。
b.只见她在房前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学习多音字“杆”。
①听一听,读准“宋、涛、陈、丹、赵、艺”。
②“杆”字是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在表示长长的棍子的时候,读一声,如“旗杆”;在表示一个物品像棍子的一部分时读三声,如“笔杆”;作为一个数量词的时候也读三声,“一杆枪”。
③学习多音字“转”。
3.学习“显”字。
c.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比赛读句子。
【设计理念】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学生的学习应该有梯度变化。在学字的基础上读句子,既检验了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又引导读好句子,一举两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随文巩固识字,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感情朗读,学习表达
(一)质疑。
1.师:能把字音都读准,说明你们认真学习了!让我们把这些生字送进课文里读一读,边读边思考:他们是怎么画风的?
2.出示第一段:这三个小朋友他们画了什么?
(相机贴“太阳,房子,大树,小鸟”。)
3.宋涛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二)解疑。
1.指导读句——谁能画风?
2.勾画语句。
师:这三个聪明的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快速看一看课文,找出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①找一找。你找到了谁画的风?用自己的话说。
②看一看。出示小朋友的画和句子,指名读。
③说一说。我只看到了旗子,没有看到风啊?风在哪里?
④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读出味道。
⑤画一画。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
3.欣赏句子,学习表达。
出示: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仿写: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
————————,————————显得————————。
4.抄词语,仿写。 洁白的纸 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
洁白的( ) 弯弯的( ) 斜斜的( )
【设计理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学习提出了具体目标,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丰富语感,积累词语,学会表达。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用教材教,给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基,需要慢慢打磨,用心雕刻,精心准备。
五、指导书写,扎扎实实
师:今天我们认识三个小朋友,他们是宋涛、陈丹、赵小艺;还读了课文,知道了他们开动脑筋画出了风。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写字很漂亮,让我们写一个漂亮的字送给他们吧!
(一)写正确,美观。
出示“艺”。
1.观察结构特点。
2.怎样写才美观。
3.示范书写:“艺”的草字头是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倾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4.学生书写。
(二)展示,评价。
1.投影展示。
2.学生评价。
3.二次书写。
【设计理念】
写字的第一学段的重要目标,从结构、笔画,到田字格的位置,都需要扎扎实实落实。于永正老师说:“教师要多示范,教学要实打实。”老师及时的范写,指导,是对学生最好的引领。
【板书设计】
【设计反思】
王荣生教授曾说,纵观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学科界限模糊不清,看不出是哪个年级的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分清各段的教学目标,教起课来只能跟着感觉走。事实的确如此,把握好年段目标,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我在备课时的追求。因此,在充分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用书》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学,结合本单元的编者意图,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不求大,不求深,出发点是符合课标精神,结合学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教教材”,而不仅是“教课文”。
在确定恰当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时,体现“生本意识”,即“让教学发生在最恰当的地方”。我把识字、写字作为教学重点,同时又根据本课生字量少、任务轻的实际情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同时,注重朗读的引导,引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
仿写环节是从学情出发,活用教材,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课文是一个例子,第一学段书面表达方式重在写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如果通过“例子”,学生能写话、用词,就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定准目标,精心设计,让教学发生在最恰当的地方,追求课堂的有效、扎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这节课的追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5课。
【教学理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上提出,教师备课时要胸怀全局,在准备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要拘泥于教材,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本节教学设计,意在引领学生扎扎实实识字、写字,认认真真读文、写话,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力争打造一节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课堂。
【教学目标】
1.能用联系生活、减一减等方法识记宋、涛、陈等七个生字,并能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用各种方法识记、书写“宋”、“涛”等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质疑课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一幅画;板书:画)
提醒:伸出小手指,跟老师一起来书空,先写一横,不要太长,中间“田”字稍微比“横”宽一点,最后再写“竖折”,“竖”。
2.导入课题。
你平时最喜欢画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画一幅画,不画山水,不画鱼虫,也不画人物,而是画风。(板书:风)
齐读课题,质疑: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呀?有三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就画出了风,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设计理念】情境导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由课题切入,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问,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这样一点点锻炼的。
二、集中识字,夯实基础
1.交朋友识记。
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一说他们的名字。
①学生读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相应的名字。
②打招呼,交朋友。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是×××,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2.“减一减”识记。
湿——显;涛——寿;陈——东;宋——木。
3.联系生活识记。
①班级内有谁姓“宋”、“陈”、“赵”?谁的名字里有“涛”、“丹”、“艺”?
②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还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③看照片:老师逛街时拍了一些照片,看看这里面有没有我们今天学的生字。
4.再次认读。
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有主动识记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以上集中识字环节,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减一减等识字,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生字,为书写和朗读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快速地打开书66页,自由读课文,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 。
2.读通句子。
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这些带生字的句子你能读好吗?
a.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画。
b.只见她在房前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学习多音字“杆”。
①听一听,读准“宋、涛、陈、丹、赵、艺”。
②“杆”字是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在表示长长的棍子的时候,读一声,如“旗杆”;在表示一个物品像棍子的一部分时读三声,如“笔杆”;作为一个数量词的时候也读三声,“一杆枪”。
③学习多音字“转”。
3.学习“显”字。
c.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比赛读句子。
【设计理念】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学生的学习应该有梯度变化。在学字的基础上读句子,既检验了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又引导读好句子,一举两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随文巩固识字,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感情朗读,学习表达
(一)质疑。
1.师:能把字音都读准,说明你们认真学习了!让我们把这些生字送进课文里读一读,边读边思考:他们是怎么画风的?
2.出示第一段:这三个小朋友他们画了什么?
(相机贴“太阳,房子,大树,小鸟”。)
3.宋涛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二)解疑。
1.指导读句——谁能画风?
2.勾画语句。
师:这三个聪明的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快速看一看课文,找出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①找一找。你找到了谁画的风?用自己的话说。
②看一看。出示小朋友的画和句子,指名读。
③说一说。我只看到了旗子,没有看到风啊?风在哪里?
④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读出味道。
⑤画一画。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
3.欣赏句子,学习表达。
出示: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仿写: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
————————,————————显得————————。
4.抄词语,仿写。 洁白的纸 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
洁白的( ) 弯弯的( ) 斜斜的( )
【设计理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学习提出了具体目标,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丰富语感,积累词语,学会表达。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用教材教,给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基,需要慢慢打磨,用心雕刻,精心准备。
五、指导书写,扎扎实实
师:今天我们认识三个小朋友,他们是宋涛、陈丹、赵小艺;还读了课文,知道了他们开动脑筋画出了风。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写字很漂亮,让我们写一个漂亮的字送给他们吧!
(一)写正确,美观。
出示“艺”。
1.观察结构特点。
2.怎样写才美观。
3.示范书写:“艺”的草字头是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倾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4.学生书写。
(二)展示,评价。
1.投影展示。
2.学生评价。
3.二次书写。
【设计理念】
写字的第一学段的重要目标,从结构、笔画,到田字格的位置,都需要扎扎实实落实。于永正老师说:“教师要多示范,教学要实打实。”老师及时的范写,指导,是对学生最好的引领。
【板书设计】
【设计反思】
王荣生教授曾说,纵观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学科界限模糊不清,看不出是哪个年级的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分清各段的教学目标,教起课来只能跟着感觉走。事实的确如此,把握好年段目标,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我在备课时的追求。因此,在充分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用书》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学,结合本单元的编者意图,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不求大,不求深,出发点是符合课标精神,结合学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教教材”,而不仅是“教课文”。
在确定恰当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时,体现“生本意识”,即“让教学发生在最恰当的地方”。我把识字、写字作为教学重点,同时又根据本课生字量少、任务轻的实际情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同时,注重朗读的引导,引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
仿写环节是从学情出发,活用教材,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课文是一个例子,第一学段书面表达方式重在写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如果通过“例子”,学生能写话、用词,就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定准目标,精心设计,让教学发生在最恰当的地方,追求课堂的有效、扎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这节课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