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美术类高校教育的“应然性”与人格塑造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d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国的美术类高校教育无论是造型基础还是理论研究都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应然性”教育理念部分失衡及人格塑造稍显缺失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校园文化生态,阻碍了原创美术发展。美术教育首先要重视人格塑造,其次需提升审美认知,再者应关注心性体验及精神追求,使观念创意与图像解读双轨并行,将理性思维与感性表现相融共通。本文从教育理念、创新意识、人格培养等角度出发,主张在教育过程中提升传统文化比重,遵循审美价值判断。
  [关键词]“应然性”  人格塑造   美术高校  教育理念
  一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体系是在引进西方新式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建的,其教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及基本框架均以西方和外来样态支撑,异于传统美育的培养方式与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文明的进步,中国美术教育逐渐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需求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为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无论造型基础还是理论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斐然成果。然而,当今美术类高校的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世界同类教学质量考核中有较大提升空间。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应然性”失衡,这不仅降低了校园文化生态的生命活力,还阻碍了原创美术创作的长远发展。
   “应然性”是指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是根据地域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基本理论提出的行为旨向。现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教育的“应然性”在统一既定的目标与导向下,虽能一定程度地减少教育行为的盲目性与自发性, 然而由于近十年来过度“扩招”等一系列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育的“实然性”目的。扩招的出发点是使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是对教育发展目标的修正。但是,这种被具体化和表象化教育目的牵引的办学模式却存在管理滞后的瑕疵,已不能完全适应教学过程中主体的全面发展。此外,课程设置不够全面、考试模式较为单一、基础造型过于强调“形似”和“格法”,以“技”为主的基础训练比重过大,乃至美术审美标准的失衡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如何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已成为业界关切的热点话题之一。
   美术类高校教育要达到与时俱进的“应然性”目标,首先必须建立文化自信,体现自我价值,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例如绘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以造型能力的培养及训练为本。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把“技”和“艺”连起来说,统称技艺。但笔者认为,它有两层含义。技艺技艺,有技才有艺,技是艺的基础,艺是技的升华。“技”可以通过“学习”实现,“艺”只能依靠“教育”融贯。“艺”不是流行的程式化,而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沉淀、积累起来的心智结晶,拥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要实现在“技”的基础上彻底掌握“艺”,除直接传授技能外,还要回顾、观摩这门技艺曾具有的历史高度与精神面貌。
   当今社会,所有主体感受都在政治及资本体系的控制下产生,几乎没有哪种感受源于纯粹的“个体”。当代艺术的精神议题早已不再孤立、单纯地依靠本能的主体思维。因此,美术家有必要经过伯恩斯“结构主义”的视野去解读视觉图像和观念意识,达到精神认知的高点。而这种视野的形成则必须建构在理论研究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美术类高等院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仍主要依靠主体本能和形象处理技能完成创作,前者难以在精神议题上达到“总体认识”并加以固化,后者则早已不是美术“语言”的第一要务。
   尽管如此,当前的美术类高校教育仍具有一定自身优势。一些学生在将造型技能和创意理念转移到物化载体的过程中时,对当代背景下的传统元素重新解构并加以演绎,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理性因子。一些作品已具备和世界前沿美术对话的高度。美国学者徐淦曾在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的装置艺术史①课上以“产婆术式的辩论”不断抛出问题,促使学生快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本能和探寻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在不知不觉中循序渐进地引出学生自身具备的知识储备。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是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先秦时期,先生和学子在春台上洞达学问,齐心研探,寻找答案。在讨论中擦出思想火花,迸发灵感源泉,继而进一步展开更为深入的议题。
   教育属人类智性认知的范畴,是文明进步的保障。教学双方必须具备历史传承与时代担当的双重使命。海德格尔认为,“教育”在路上,具有永恒的“未成性”与“变动性”。教育是否符合“应然”的理想,关乎人性成长的追求,是转化自身幸福的介质及促进群体和谐的基础。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类高校教育首先要注重主体的人格塑造,其次需经过系统培养提升审美认知,再者应重视心性体验及精神追求,使观念创意与图像解读双轨并行,将理性思维与感性表现相融共通。
   优秀的美术遗存是展现传统文化脉络与精髓的绝佳载体。技艺的学习必须伴随历史回溯与文化积累。文化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及时修正内在的生成活力,洗涤泥沙、点石成金,才有可能继往开来,扣合时代的大道正途。“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朱熹)要真正承继传统,必须勇于创新,让学生开启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想象力,既发扬时代精神,又不囿于历史局限,发挥创造性转换,将内心需求和提升加以锤炼。“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布鲁纳)数据时代的创新意识,必须适应竞争环境的严苛,应对“升级”“换代”的挑战,在技法训练的初始阶段就对学生注入创造能力、创意思维、创新精神的导向,通过视觉训练建立感官认知,熏陶人格魅力。
   二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是党和国家从精神文化建设层面对艺术工作提出的要求,非常值得美术教育工作者认真领会并深刻反思,必须让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思想上、内涵上感染人、鼓舞人,发挥时代精神的正能量。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道德修行与技能培训,为社会培养具备较高审美认知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美术类高等院校的教育应重视人格塑造。自先秦开始,以“乐教”③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便得以制定。这时美术的主要功能是“成教化,助人伦”。《尚书·尧典》曾载,舜帝命夔“典乐”以“教胄子”。④至孔子办学开始,又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⑤,更加重视美术审美与培养个体人格之间的关系。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自古以来,中国的美术教育就注重人文熏陶,提倡“以德立艺”,推崇品德的陶冶休养。艺术使人优雅,美术让人自若。美术教育通过美术作品呈现形式观照与情感把握。美术不仅局限于视觉感知,还建造了某种“另类”的生活环境,进而表达主客体自我内在的“呈现”。这是一种观念的、心性的、综合的呈现。虽然现今的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基础训练多偏向具象表现,但现代化的美术教育是需要多维审美意识的,必须是“开放式”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开放并不等于自足、自成体系的教育。从美术类高校现有的课程设置来看,专业课程首先要具备“功能性”和“超越性”。美术教育使受教者学会通过情感宣泄达到思想净化,在情感的兴发状态中使受教者获得教益,这是其“功能性”;它能培养受教者达至一定的审美修为和道德境界,这是它的“超越性”。
   建立一套完善、崇高的人格体系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它对情感、心性、道德、情操的熏染与陶冶藉于情感内在和自我本能的主体感受。通过美术家及美术作品的“牵引”,观赏者的自主需求得以“激活”。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首先给人带去的是“美”的直观享受,这种感受孕育于人性普世的情感摇篮,在美术家的手中萌芽成长,使人愉悦欢欣,让人心旷神怡,进而满足内心深处的慰藉与感动。虽然每件作品都是凝结美术家心血的“孩子”,然而自诞生那刻起,她就已不再属于主体感悟的物化具象,而成为沟通主客体之间“对话”的“桥梁”,是两者心灵碰撞的“引魂者”;不光促使主体思维空间的情感升华,还揭示客体内心世界的心性体验,是挥洒人文思想的岁月底色,是“折射”艺术精神的时代“投影”,是承载思想意识的文化“符号”。当加之以社会、伦理、道德、人文及社会的客观要求,当人世的青红皂白和是非曲直凝聚在一件件美术作品上时,透过它,我们能够“聆听”美术家心灵深处的一咏三叹,感悟作品背后喧嚣纷繁的和光同尘。
   世界已进入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各种文化议题、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在发展迅猛的新天地里弄潮逐流。他们在交流时包容并存,于碰撞下相协共生。在这样一个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时代浪潮中,我们能切实感到文明的脚步正在稳健地向前迈进。然而,繁华背后,传统文化的“退潮”却在悄然进行,有些甚至已经“无人喝彩”地退出舞台。这是值得国人深思的现状,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曾将美术教育定义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有力手段”这样一个历史高度。在传统文化看似“没落”的今天,让学子怀梦远足,实现心中理想,弘扬国粹精华,推动民族复兴,是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21世纪是知识化、数字化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日新月异的发展浪潮对美术类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架构乃至学科发展等问题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难得的良机,也是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历史坏境,切合时代命脉、厘清社会需求,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顺应历史发展、取得更高教学品质的基本保证。必须从观念上强化对教学理念的革新意识,从行动上践行对教学方法的大胆改良,抛开传统教学中无法顺应时代的固有模式,调节整合学科发展长远目标的“平衡系统”,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承继文化传统,培养创新能力,陶冶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塑造,使美术教育发挥最大作用,达至更高的品质和目标。
   美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心灵支撑的高致林泉,是修养的积累,创意的发散,是尊重个性的道德塑造,是人格完善的知行合一。传统美术是民族文脉的根基,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是审美理念和人格精神的物化与升华,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文明给养。它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民族价值,不能以单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来衡量。作为国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识历史,读懂过去,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在追寻与探索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古之先贤的敬仰,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承担起接续历史、继往开来、以古鉴今的重托。
  注释:
   ①2014年4月,西安美术学院“国际工作室项目”邀请美国缅因美术学院徐淦教授在美术史论系进行为期两周的装置艺术史课程。
   ②⑤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之《论语·述而》,中华书局,2006:87;88.
   ③乐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之一。孔子曾把《韶》乐视为文质俱佳的作品作为“乐教”范本,并赞颂其“尽善尽美”,反对只重形式和技艺的学习,把体验和陶冶情感作为“乐教”的重心。
   ④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之《论语·泰伯》,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9页。
其他文献
我国科技中介的发展在政策支持、对外合作等一些软环境方面依然十分薄弱。当前的首要工作是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在国内区域之间、各类创新主体在境内外之间以及本土企业与跨国公
【摘 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陕北地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意识与行为进行研究,从体育的动机、体育兴趣、体育活动方式方法、体育消费力、体育活动时间和陕北民俗体育文化这六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出了陕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基本地域性特征,并参照这些基本的地域性特征为政府职能部门发展社会体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陕北地区 体育意识 体育行为 地域性
在室外给排水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应注意综合工程中的各方面因素,把排水水量、排水管的选用等各环节把握好,才能使设计更合理,资源的运用更优化,从而适应环保可持续的现代化要
我们已经知道,函数y=sin(ωx+φ)(或y=cos(ωx+φ)的最小正周期为2π/|ω|,y=1g(ωx+φ)(或Y=ctg(ωx+φ))的最小正周期为π/|ω|(其中ω、φ为常数,且ω≠0,以下同).但求其它类型
王策曾经对话李嘉诚。王策:“您成功的秘决是什么?”。李嘉诚:“我只是在‘做事’.一直强调‘做事’而已。比方说.别人跟我合作成功.我会按既得利益给他更多的利润.让他认为.下次跟我
语音是语言教学和交际的基础,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幼师专业本科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学非英语专业新生的英语语音基础、语音学习中的
从路桥工程调查分析可知.在软土地基路段.尤其是在桥梁引道处.由于桥台与路基的刚度差异性以及路基沉降等原因.极易产生沉降差.导致路面不平顺.出现桥头跳车现象,引起车辆行驶的舒适
2000年高考理科数学第14题:椭圆x^2/9+y^2/4=1的焦点为F1、F2,点P为其上的动点,当∠F1PF2为钝角时,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
<正>~~
期刊
场强和电势是《电场》这一章的两个核心物理量,正确理解这两个物理量是掌握静电场知识的关键,本文对它们作如下比较(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