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有多远,雷锋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34940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赞颂雷锋,总喜欢用“永远”来表达。百度搜索“永远的雷锋”,找到相关结果6,110,000个,可见“永远”对于雷锋正面热议使用频率和数量之多。在国家宣传语境里,“永远的雷锋”最简洁而又最直接地表达了国家意识形态和民众的诉求。这一点在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基层一线的军队人大代表时的讲话中得到最响亮、最明确的印证。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是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在虚拟的网络语境里,雷锋则被质疑、被抹黑。公共传播层面里和民间传播层面里所指涉的同一个人物形成某种事实的割裂。在多元的环境中有些不同的声音,有助于激发思考,我们关注两个层面如何实现沟联,达成认知的统一,聚焦、发力于多元化时代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永远”是实证的结论和制度性安排,不是假设推理
  在我面前摊开一张发黄的报纸,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即1963年2月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面登载了一篇名为《伟大的普通一兵》的评论。这是我接触到的文献中,最早出现雷锋“永远”字样的。评论这样写道:“雷锋同志用自己生命的全部历史,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他虽然由于一次不幸事故殉职了,他的生命却在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事业中得到永生。学习雷锋同志事迹的活动已经在辽宁全省展开。雷锋同志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论者在“永远”这个词前,加缀一个“将”字,足见当时主流媒体的宣传用语还是科学严谨的。毕竟,那时的学雷锋活动还处在局部地域,未来的走向还是一个有待观察、证实的命题。不过,这个预言或者说期待却千真万确地实现了。随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的发表,代表国家、政党、人民意志的学雷锋活动迅速在全国兴 起,此后历经几代领导人推动,雷锋真就和“永远”相随相伴。
  在2002年那一场关于雷锋的网络激辩中,我曾写道:“当我以尊重对手的诚实试图寻求‘阴谋’证据时,我惊讶地发现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22岁的小战士走过了激情的、动荡的、变革的年代,穿过了是非颠倒、思潮激荡、人文价值失落的丛林,已然成为一个民族道德精神的一块基石,演化成日常化的道德形态,深深地印入大众的心灵。不仅如此,这个普通的被一位书友斥为‘他做过什么’的士兵,居然走出疆界,获得国际进步人士的尊重和接纳。世界上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以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形式在学习雷锋,有2万多外国朋友和港澳同胞参观了雷锋纪念馆。在这些不容讨论的事实面前,‘阴谋’之说显得多么苍白。”
  无法考证从什么时段起,主流文化的语境里,“永远”前缀的“将”字消失了,代之以更坚定明晰,更高频率的表达:永远的雷锋。
  中国的学雷锋活动走过50多个年头了,这个活动的成熟度以及保鲜度是任何社会活动无法比拟的。如果我们做大跨度的观察,学雷锋活动历经初期的宣传动员阶段、经验总结交流阶段、理论抽象探寻规律阶段,现今已进入了科学顶层设计层面。党的十八大以及此前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把学雷锋活动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布局,雷锋精神的当代意义更为凸显。常态化、生活化、具体化是应和民意的制度性安排。“永远”有了体制的保障。
  从“永远”前缀表达期许的“将”字,到确定无疑的“永远”宣示,再到制度性的安排,“永远的雷锋”可信、可靠、可行。
  “永远”是雷锋精神本质的内在规定,是其价值的外在显现
  雷锋做了许多好人好事,这是他被世人所铭记、所效仿传承的原因。但是,形成他性格的时代环境和背后的动因更值得深入挖掘与思考,从中感悟永远的真谛。
  现代科学揭示,物种的寿命是由基因决定的。同理,观念的东西也具有生命周期,决定其久短的基因密码在于它的本质属性。雷锋永远的根据在于它的基因构成。雷锋精神兼具政治属性、伦理属性和文化属性于一身,所以,才能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震撼力和历史穿透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的论断是对雷锋精神本质内涵深刻而全面的概括。雷锋精神是适应社会历史需要产生和存在的。它集中体现了新社会的先进思想道德,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新的社会制度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必然产生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文明的象征和人格体现。正因为如此,当上个世纪60年代初雷锋精神一提出来,就被全国人民所接受,并迅速演化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一片沃土,雷锋精神是很难生根、开花和结果的,只能是“普罗米修斯”式的神话传说。
  雷锋精神永恒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相融合的必然表现。雷锋生长在中国这块沃土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滋润、催生、哺育了雷锋,雷锋精神中所包含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刻苦钻研、助人为乐、忠于职守等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有着血脉的联结。
  雷锋精神不是传统美德的简单复制,而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共产主义思想相统一的凝结与升华。因为雷锋精神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注入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容,汇入了白求恩、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等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怀,流入了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为代表的现代革命传统。因而,雷锋精神超越了中华民族历代前贤们的思想境界,达到无产阶级理想的价值新层面。雷锋精神展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性,这是生长在现实的土地上又摆脱了现实的束缚而达到的一种境界,是对历史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的认同。雷锋精神永恒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人类主体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交互作用的结果。
  雷锋精神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是由它的本质决定的。聚焦雷锋精神的本质可以用5个字来概括——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雷锋精神的价值所在,也是雷锋短暂人生的全部追求。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的示范作用,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整个征程中,都是鼓舞人民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文化传统是一种恒久的力量,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空间的传播性。雷锋精神所蕴含的民族性、人民性借助传统的凝聚力与文化的亲和力拉近了人们与雷锋的距离,人们在与雷锋的心灵触摸和对话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全部价值,人们也在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追求中把雷锋深深地镌刻在心底。雷锋精神在浓厚的民族优秀文化血脉中,获得了永恒。
  “永远”不仅是远古真善美的回响,也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热望
  雷锋从未上过战场,却是新中国最著名的士兵。他从未见过领袖,却赢得了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他的身高仅有154厘米,但在人们的眼中却显得那么高大。我以为关键在于雷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思想境界解决了人们急切寻求,亟待回答的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国家的关系及其次序的排列和选择,一句话,就是回答了一个社会赖以维系和凝聚的最本质的问题——核心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于是一个小小的火苗成为精神的火炬,燃烧成燎原之火,一位普通人成为全民族的英雄,以至于整个世界为之动容与仰视。
  网际间有一种质疑雷锋精神价值的议论,以为现代社会管理靠的是制度,学雷锋做好事与社会进步无补。不错,现代社会的公共性,要求公共生活有其公共的约束,要求理性化,制度化。制度的设计非常重要。但是,制度是舟,文化是海。僵硬的制度需要社会成员赋予其生命力。美国从事现代化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英格尔斯指出:“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现代国家,要求他的全体公民关心和参与国家事务和政治活动。一言以蔽之,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这里指的就是为公民所自觉认同的价值追求。一个人在社会中获益越多,他就越有责任有益于社会,这正是塑造公民品德的起码原则。
  我们无须回避当下社会快速转型大环境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但也不能轻视个体追求偏误形成的若干误区。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重塑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语境,构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利观念,营造“责任同担、利益同享”的和谐共建格局。一部社会发展史回答社会形态中的最基本关系问题,可以简化为对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关系的选择及排序。从这个角度深入分析,雷锋精神中包含着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他所体现的真、善、美,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是世界一切向往人类文明人们的共同精神追求。雷锋精神所彰显的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理念,同样是当今世界的普遍价值,在这个意义上,雷锋精神的价值标杆和示范作用具有永恒性。
  一个人的灵魂能走多远,雷锋永远有多远?人民是用心来度量的,社会是用动能来称量的,世界是用普遍价值来衡量的。
  雷锋,永远有多远——永远就是永远,永远就是永恒。
其他文献
社会发展中,绿色环保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打造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成为社会建设的核心目标。建筑企业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内容,而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设计理念也
近日,中国知网正式公布了《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影响力指数(CI)进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综合类Q1区,在280
将完整的HIV-1 p24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质粒中,使用重组转移质粒与野生型杆状病毒DNA共转染Sf9昆虫细胞,经筛选获得带有编码p24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重组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后在细胞中表达了HIV核
目的利用同位素相对和绝对标记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技术筛选正常大鼠和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关节组织中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
客观存在是自然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后现代哲学和后现代科学哲学否定客观实在的认识论纲领,引起站在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立场上的科学家的愤怒,也使一些科学哲学家重新思考实在在
介绍了出口泰国“180”焊接转向架的性能,主要参数及一些特殊结构。
应用本实验建立的三组套式PCR(PCR1、2、3)和一组以前报道的套式PCR(PCR4),对59份外周血淋巴细胞(PBL)DNA样品进行了恶性卡他病毒核酸序列的检测。这些样品来自51只羊,以及与羊接触而发病的6头牛和2只鹿。除PCR4外,其它
简述了国内外无底架罐车的发展概况和优点,指出无底架罐车是增大罐体容积,增加载重,降低重心的有效途径。
采用5’端生物素标记汉滩病毒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结合磁性分离技术和异硫氰酸胍-酚一步法(胍酚法)提了病毒RNA,进行反转录-套式PCR,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人血清样本,胍酚法能检测血清中至少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作业开展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其中建筑电气的设计是其核心环节之一,然而要想使建筑电气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