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做一个善问者,既要选好设问点,提问又要有层次性,同时提问还要注意均衡和正确评价。
关键词:课堂提问 设问点 层次性 均衡和评价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形式,“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教师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把握好课堂提问,做一个善问者,对培养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要选好设问点。设问点即指在课文何处设问。一篇文章,可设问的地方很多,但教学中不能也不必处处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提问要选好点,要紧扣教学目标的“要害”处。
一是在课题或题眼处设问。课文的题目有提示课文主要内容的,有点明课文中心的,而题目中的关键词又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抓住题目及其关键词提问,能使学生很快了解故事梗概,直入中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教师出示课题后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治”字设置疑问:“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结果如何?”由于抓住了题眼发问,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是分析课文时在重点内容上提问。所谓重点内容是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月光曲》第九节写的是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所引发的联想,但同样是听琴,为什么先是“海面上微波粼粼”“撒遍银光”“轻纱似的微云”,而后又是“海面上刮起了巨浪,朝岸边涌来”?在这情感的明显变化处可设问:大海景色变化与琴声有何关系?写大海景色的两部分可以前后调换吗?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整个段落,思考这两处各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通过联系比较,学生理解了课文重点,体会了作者的写作匠心,而且也培养了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是在讲课结束时还可以在关键处或学生不经意处设问。如《养花》最后一段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就是养花的乐趣。”这是文章中心的含蕴处、理解的关键点,可提问:为什么忧和泪也是乐趣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博大包容、赏心悦目是乐趣,多得知识是乐趣,付出辛劳是乐趣,分享成果是乐趣,为心爱的东西奉献真情自然也是乐趣。
其次,教师提问要有层次性。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一是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难度适中。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损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削弱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而太容易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学生回答时不动脑筋,思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这样的问题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问题难易程度的原则是稍难但未超过学生的现有水平,既非唾手可得,也非可望而不可及,应该是“跳起来摘果子”最合适。一般来讲,对低、中年级所提的问题要简单具体些,对高年级学生的提问则可以概括些、集中些。
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安排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低,即使是同一年级(或班级)的学生,程度不同,提出的要求也不同。对差生的提问,可以把一个问题分成两个更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且答到要点就算正确;对优生可以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要求他说出或叙述思考的过程。如果教师的提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提问时不分对象地一刀切,盲目热衷于追求课堂气氛,势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有悖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义。提问既要考虑适合全体学生,又要顾及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达到素质教育“合格加特长”的要求。因此教师提问时最好前面的问题不宜太难,要让全体同学通过思考都可以回答出来,再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再次,教师提问要注意均衡和正确评价。教师提问要注意均衡,关注每个学生,经常被提问的学生与经常得不到提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乃至心理素质会有差异。那些经常被提问的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表现出思想活跃、积极性高、进步快。教师在课堂上,应把“关注”给予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对差生提问要给差生成功的机会,不搞突然袭击,所提问题难度要与其思维临界线相对应,发现卡壳,不放弃、多引导,对差生的成功及时肯定、热情鼓励,要防止用尖子生的思维来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在公开教学等活动中以学生快思快答作为显示教学效果的王牌。学生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往往闪现出一些火花,教师要能及时抓住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表述自己的见解,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多用赞扬的话语、持友好的态度,回答正确甚或有创见的要给予赞扬,回答得有出入,也要肯定他们动脑筋思考问题和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赞扬比责备更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上进心。如果教师持责备态度,就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有多少种孩子,他们就会有多少种想法和多少种欢乐。作为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孩子思维的灵光,并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和扶持。
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础教育是通向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课堂教学的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中,应该让“问题”贯穿教学中并发展下去,让孩子们张开“思考”的双翼,振翅高飞!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三庙前乡中心学校)
关键词:课堂提问 设问点 层次性 均衡和评价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形式,“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教师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把握好课堂提问,做一个善问者,对培养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要选好设问点。设问点即指在课文何处设问。一篇文章,可设问的地方很多,但教学中不能也不必处处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提问要选好点,要紧扣教学目标的“要害”处。
一是在课题或题眼处设问。课文的题目有提示课文主要内容的,有点明课文中心的,而题目中的关键词又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抓住题目及其关键词提问,能使学生很快了解故事梗概,直入中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教师出示课题后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治”字设置疑问:“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结果如何?”由于抓住了题眼发问,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是分析课文时在重点内容上提问。所谓重点内容是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月光曲》第九节写的是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所引发的联想,但同样是听琴,为什么先是“海面上微波粼粼”“撒遍银光”“轻纱似的微云”,而后又是“海面上刮起了巨浪,朝岸边涌来”?在这情感的明显变化处可设问:大海景色变化与琴声有何关系?写大海景色的两部分可以前后调换吗?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整个段落,思考这两处各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通过联系比较,学生理解了课文重点,体会了作者的写作匠心,而且也培养了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是在讲课结束时还可以在关键处或学生不经意处设问。如《养花》最后一段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就是养花的乐趣。”这是文章中心的含蕴处、理解的关键点,可提问:为什么忧和泪也是乐趣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博大包容、赏心悦目是乐趣,多得知识是乐趣,付出辛劳是乐趣,分享成果是乐趣,为心爱的东西奉献真情自然也是乐趣。
其次,教师提问要有层次性。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一是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难度适中。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损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削弱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而太容易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学生回答时不动脑筋,思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这样的问题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问题难易程度的原则是稍难但未超过学生的现有水平,既非唾手可得,也非可望而不可及,应该是“跳起来摘果子”最合适。一般来讲,对低、中年级所提的问题要简单具体些,对高年级学生的提问则可以概括些、集中些。
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安排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低,即使是同一年级(或班级)的学生,程度不同,提出的要求也不同。对差生的提问,可以把一个问题分成两个更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且答到要点就算正确;对优生可以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要求他说出或叙述思考的过程。如果教师的提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提问时不分对象地一刀切,盲目热衷于追求课堂气氛,势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有悖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义。提问既要考虑适合全体学生,又要顾及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达到素质教育“合格加特长”的要求。因此教师提问时最好前面的问题不宜太难,要让全体同学通过思考都可以回答出来,再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再次,教师提问要注意均衡和正确评价。教师提问要注意均衡,关注每个学生,经常被提问的学生与经常得不到提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乃至心理素质会有差异。那些经常被提问的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表现出思想活跃、积极性高、进步快。教师在课堂上,应把“关注”给予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对差生提问要给差生成功的机会,不搞突然袭击,所提问题难度要与其思维临界线相对应,发现卡壳,不放弃、多引导,对差生的成功及时肯定、热情鼓励,要防止用尖子生的思维来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在公开教学等活动中以学生快思快答作为显示教学效果的王牌。学生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往往闪现出一些火花,教师要能及时抓住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表述自己的见解,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多用赞扬的话语、持友好的态度,回答正确甚或有创见的要给予赞扬,回答得有出入,也要肯定他们动脑筋思考问题和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赞扬比责备更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上进心。如果教师持责备态度,就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有多少种孩子,他们就会有多少种想法和多少种欢乐。作为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孩子思维的灵光,并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和扶持。
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础教育是通向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课堂教学的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中,应该让“问题”贯穿教学中并发展下去,让孩子们张开“思考”的双翼,振翅高飞!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三庙前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