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银屑病药物和代谢抑制剂对培养的表皮细胞生长之影响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duo4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告5种抗银屑病药物即氨甲喋呤、蒽林、羟脲、Azauridine(阿扎利宾的活性代谢物)、霉酚酸和代谢抑制剂嘌呤霉素(Puromycin)、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放线菌素D、道诺红菌素(Daunorubicin)、亚得里亚霉素(Adriamycin)、阿糖胞苷对组织培养中表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作者从豚鼠表皮衍生的一株无性繁殖细胞即Gp18进行药物实验,因此株细胞形态清楚、生长迅速,对于每种药物进行下列3种试验以测定:1.细胞将胸腺嘧啶掺入DNA的能力。2.细胞将氨基酸掺入蛋白质的能力。

其他文献
最近作者等报告在泛发性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及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对已建立的结核菌素反应发生暂时性抑制。在异位性皮炎湿疹性炎症时也同样出现结核菌素反应暂时抑制现象。为此作者对74例异位性皮炎患者作了研究,根据皮损特点和分布部位及呼吸道特异反应或湿疹阳性家族史而确诊。所有患者均有苔藓化斑片,分布于肘前、?窝和其它好发部位。并对10例成人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作了对照研究。正常对照组为60个无炎症性皮肤病的成
期刊
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多半在生后不久即被发现,3~6个月迅速增大,到5岁左右有自然消退的倾向。在伴有机能障碍和增长很大成为美容上的问题时,过去应用放射线、硬化剂、冰冻和外科切除等方法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将来多影响美容,所以已往对此等疾患,在生后3~6个月到3岁期间多半不加治疗,观察到3~5岁,以期待它自然消退。 1967年Zarem和1973年Lasser曾报告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口服维甲酸可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局部应用维甲酸尚未见到引起神经毒性的报道。作者报告1例女性患者,39岁,以头痛、记忆力减退、行走不稳就诊于神经科,患者有慢性丙型肝炎及轻度抑郁症。就医前6~8周,患者自行外用0.025%维甲酸霜治疗痤疮,应用过程中感皮肤瘙痒,抓破的皮肤常有局部溃烂。
期刊
角朊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特性非常符合基因治疗中靶细胞的要求,已证实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可以介导目的基因转导角朊细胞,因此,表皮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靶器官。其治疗适应证包括遗传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皮肤肿瘤及系统性疾病。目的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整合、角朊干细胞的选择及基因表达的调控是影响基因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理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本病患者可能忍受了更多情绪上的不安、父母的嫌弃、心理的不健全和皮肤疾病的反复发作,使他们更易产生激惹、焦虑、自卑感和敌对情绪.异位性皮炎也导致个性发生改变.这些不良情绪又加重本病,导致恶性循环.
作者从1968至1975年,用刮除术治疗47例角化棘皮瘤,另有1例,其损害消退未予治疗。48例中女性20,男性28;平均年龄各为68岁和66岁;损害部位34例在面、耳,11例在臂或小腿,3例在躯干;病期从几周到1~2个月。
期刊
作者用补骨酯素局部外用加长波紫外线照射,治疗银屑病和其它皮肤病1500例,进行了疗效分析。方法:长波紫外线的光源是Sylvania灯,波长320~400毫微米。先用补骨酯素(8-MOP)乳剂涂,再照光4~10分钟。疗效:大多数银屑病患者治疗20~25次,80~90%病例的皮肤损害消失。
细胞凋亡是维持细胞稳态的一种重要机制,在免疫系统发育与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受基因调控的生理性细胞死亡,这些基因包括bcl-2、bcl-x,bax及C-myc等,这些凋亡相关基因异常表达就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该文旨在探讨干燥综合征(SS)患者外周血T及B淋巴细胞的凋亡机理与调节。
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机体免疫反应性的改变,病人自行医治和梅毒现代疗法等原因使目前梅毒的临床和病程有所变化。第一期和第二期梅毒的病程有改变。许多作者注意到潜伏期延长,无初期症状的梅毒病例增多。在第一期梅毒中多发性下疳增多,临床呈溃疡性的其百分率也增加,生殖器以外的部位――肛门,唇和口腔的下疳增多,后者许多作者以性变态增多来解释。
期刊
病例;瘤型麻风,52岁,男性,病期30年。在两侧前臂伸侧原来浸润的部位变硬,触诊呈板状骨质样硬度,边缘清楚。经X线照相,在皮肤浅处呈有板状阴影,边缘为树枝状,阴影较浓。临床上无自觉症状,患部皮肤略高,呈红褐色,有光泽无鳞屑,与皮下组织或深部组织无粘连,为椭圆形4.5x3厘米。自诉患部发冷,经检查患部表面温度与周围皮肤温度比较并不低。血液生化检查无异常发现。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经用三氯醋酸脱钙的标本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