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个飞跃,它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影响;健康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学校教育在促进健康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1世纪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是严格,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学校教育中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能够真正的促进学体和心理的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具体类如下:1.学习心理问题(厌学,学习低效,考试焦虑,入学适应不良等);2.人际交往问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3.情绪情感问题(焦虑,自卑,郁闷,不稳定等);4.性心理问题(困惑,早恋,失恋,变态等);5.行为问题(品德不良,不文明行为,不良生活习惯等);6.智力缺损(先天,后天);7.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8.自杀。
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
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大众传媒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影视广播、出版等部门,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旋律,不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不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而以充满暴力和淫秽的内容,毒害、教唆青少年,使他们心理变态,误入歧途。
2.学校目前的教育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主,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只关心学生文化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
3.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合群等毛病严重。加之家长往往重智力轻心理,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将来是否成才唯一标准,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理压力。还有离异家庭增多,使孩子失去正常教育,易发生情绪低沉,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致使学习成绩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人格异常。
除了以上三方面原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以及叛逆心理都是问题形成的原因。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1.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在实践课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体育教学直观性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在完成某个动作时必须综合选用有关的感官,不仅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动作的表象,还要通过触觉和肌肉感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以及动作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等,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在体育课中学生的感知能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对学习掌握动作起着重要作用。
2.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所以能在全球发扬光大,重要的原因是它体现了竞争精神。学生虽然没有高超的运动技能,但对竞争精神却能有深刻的理解。要让学生了解激烈竞争是社会现实的基本内容,告诉他们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参与竞争的素质。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教学实践和系统教育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由于体育教学和训练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为了克服运动给人体带来的一切不适,以达到锻炼、竞赛的教学目的,需要学生在参与运动时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顽强性。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心理知觉、注意、思维、想象等过程的强度和培养意志力,能形成和发展许多良好的心理品质。
3.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學生在运动中要适应各种各样的外界环境,如何提高适应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不可避免遇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夏日炎炎、冬天寒风刺骨;再者,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有顽强的意志,如长跑等。另外,教学训练比赛的胜负、场地不断变化、裁判判罚不公等,要使学生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4.体育教学可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想使人际关系适应,那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加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体育本身就是一个有章可循的、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活动,参加者必须遵守各项规则,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在这样一种团结而又自然的环境中,参加者都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这对培养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以及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大有好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群体或个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容易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如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要求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球类项目要求斗智斗勇、战术运用灵活,个人项目要求克服困难、勇敢顽强,集体及个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思想和行为上的交锋,在这个过程中,对培养个体适应于集体和他人的心理品质大有帮助。
5.体育教学可使学生情绪稳定乐观
学生在适当的体育活动中,会产生运动愉快感,这是一种在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在与对手的拼搏中,在与同伴默契地配合征服自然障碍后,会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样,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把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使人感受到健、力、美的和谐统一及鲜明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愉悦身心、有效调整失去的平衡心理、改善情绪、增进健康的目的。这些会给人们带来情绪的稳定和心情的愉快。
三、中小学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常用方法与手段
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应根据学生身体发展的实际状况,选择有适宜困难性的练习内容,以保证身体练习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对身体练习困难性的理解不应该停留在动作技术难度上,实际上,动作技术难度很小但具有特定要求的练习也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强调良好教育方法的运用。
1.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与思想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造性。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萌发,也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多采用带有激励性的语言,及时地给予鼓励、支持和帮助。例如,“真可惜!刚才就是腿没抬好,努力一下,腿抬高一点,动作就完成了!敢不敢再来一次?”“当学生连续取得较好成绩骄傲自满时,我及时用激励性语言来提示。例如,“别大意!别人正准备超过你们呢!”“胜利不骄傲,失败不灰心!”以此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当学生在某个练习项目做的不规范时,我就鼓励他们“别放弃,再试几次!坚持下去准能行!”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唤起学生的学练热情,勇敢地面对困难,去接受新的挑战。
2.鼓励表扬法
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如你真行,你这面不错、你可以做得很好等语言都能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还能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3.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也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如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征。因此,教师应该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健康心理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例如,当老师了解到某班学生团结不好,集体凝聚力差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组织他们进行“拔河”的游戏,使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体会到不论干什么事,大家必须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才是取胜的法宝,使那些團结性较差的同学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这种实践体验的教育方法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更明显。在运用时要以学生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回味完成体育动作过程中受到的启发教育以及巨大精神因素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达到健康心理形成的目的。
四、创造促进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
身体练习促进心理发展的效果遵循叠加原则,即当身体练习具备了以上几个条件其中之一时,这项运动就具有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身体练习具备的条件越多,其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就约高,达成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这一角度来说,创造身体练习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正是实现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意创造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1.不断变化练习方法
学生对新鲜事物有一种好奇感,能够引发自己的兴趣,不论是在体育教学还是在一般的文化教学中学生面对千篇一律总是一中形式的教学降低自己的兴趣,导致心理负荷下降,减弱了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经常的变换教学的内容,方式,以及教学环境,设备等可引发学生的的动机,能够主动积极的去接触,去探究新鲜的事物。如田径短跑可以用变速跑,30米跑,60米,150米等距离跑来提高短距离的成绩学生也能够主动完成制定的目标。
2.适中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影响运动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次数、总时间和总重量等。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体育课运动负荷所依据的测定数据主要是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及心率曲线图。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强度,因而成为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两个重要指标。一般对学生的心率要求在120-140次/分,全课练习密度也要达到30%。合理的运动负荷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调节焦虑,忧郁等症状,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他们积极的从事体育活动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创造合作情境
集体练习中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适时营造合作情景,对练习者提出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要求,让练习者在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练习中相互沟通,建立信任、互助的人际关系。体操运动中的帮助于保护,相互协作的集体游戏,球类竞赛中的战术配合,各种合作跑等对于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作用。拓展训练中的许多练习对培养团队精神更是具有独到的价值,使得体育教师大力借鉴。
4.设计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师生的教与学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从中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5.营造竞争氛围
没有竞争的体育课不是真正的体育课,没经历过胜利与失败体验的学生就不知道什么时体育,一群面对竞争而情绪无动于衷的学生时体育教师的悲哀。在胜利中体验成功,品尝快乐;在失败中体验挫折,调节情绪,着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体育教师应积极营造竞争氛围,适时安排竞争性练习,如球类竞赛,各种接力赛,双人的对抗,游戏中的竞争等。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竞争结果,使学生在竞争中适应,在竞争中成长。
五、结论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
[2]许国喜.试述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报,2001.
[3]赵林.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4]赵红勤,洪丽敏.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J].嘉兴学院学报,2007.
[5]余贞凯,杨文斌.浅议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教育教学刊,2007.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影响;健康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学校教育在促进健康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1世纪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是严格,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学校教育中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能够真正的促进学体和心理的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具体类如下:1.学习心理问题(厌学,学习低效,考试焦虑,入学适应不良等);2.人际交往问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3.情绪情感问题(焦虑,自卑,郁闷,不稳定等);4.性心理问题(困惑,早恋,失恋,变态等);5.行为问题(品德不良,不文明行为,不良生活习惯等);6.智力缺损(先天,后天);7.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8.自杀。
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
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大众传媒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影视广播、出版等部门,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旋律,不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不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而以充满暴力和淫秽的内容,毒害、教唆青少年,使他们心理变态,误入歧途。
2.学校目前的教育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主,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只关心学生文化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
3.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合群等毛病严重。加之家长往往重智力轻心理,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将来是否成才唯一标准,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理压力。还有离异家庭增多,使孩子失去正常教育,易发生情绪低沉,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致使学习成绩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人格异常。
除了以上三方面原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以及叛逆心理都是问题形成的原因。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1.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在实践课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体育教学直观性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在完成某个动作时必须综合选用有关的感官,不仅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动作的表象,还要通过触觉和肌肉感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以及动作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等,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在体育课中学生的感知能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对学习掌握动作起着重要作用。
2.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所以能在全球发扬光大,重要的原因是它体现了竞争精神。学生虽然没有高超的运动技能,但对竞争精神却能有深刻的理解。要让学生了解激烈竞争是社会现实的基本内容,告诉他们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参与竞争的素质。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教学实践和系统教育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由于体育教学和训练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为了克服运动给人体带来的一切不适,以达到锻炼、竞赛的教学目的,需要学生在参与运动时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顽强性。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心理知觉、注意、思维、想象等过程的强度和培养意志力,能形成和发展许多良好的心理品质。
3.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學生在运动中要适应各种各样的外界环境,如何提高适应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不可避免遇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夏日炎炎、冬天寒风刺骨;再者,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有顽强的意志,如长跑等。另外,教学训练比赛的胜负、场地不断变化、裁判判罚不公等,要使学生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4.体育教学可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想使人际关系适应,那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加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体育本身就是一个有章可循的、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活动,参加者必须遵守各项规则,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在这样一种团结而又自然的环境中,参加者都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这对培养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以及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大有好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群体或个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容易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如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要求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球类项目要求斗智斗勇、战术运用灵活,个人项目要求克服困难、勇敢顽强,集体及个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思想和行为上的交锋,在这个过程中,对培养个体适应于集体和他人的心理品质大有帮助。
5.体育教学可使学生情绪稳定乐观
学生在适当的体育活动中,会产生运动愉快感,这是一种在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在与对手的拼搏中,在与同伴默契地配合征服自然障碍后,会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样,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把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使人感受到健、力、美的和谐统一及鲜明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愉悦身心、有效调整失去的平衡心理、改善情绪、增进健康的目的。这些会给人们带来情绪的稳定和心情的愉快。
三、中小学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常用方法与手段
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应根据学生身体发展的实际状况,选择有适宜困难性的练习内容,以保证身体练习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对身体练习困难性的理解不应该停留在动作技术难度上,实际上,动作技术难度很小但具有特定要求的练习也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强调良好教育方法的运用。
1.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与思想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造性。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萌发,也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多采用带有激励性的语言,及时地给予鼓励、支持和帮助。例如,“真可惜!刚才就是腿没抬好,努力一下,腿抬高一点,动作就完成了!敢不敢再来一次?”“当学生连续取得较好成绩骄傲自满时,我及时用激励性语言来提示。例如,“别大意!别人正准备超过你们呢!”“胜利不骄傲,失败不灰心!”以此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当学生在某个练习项目做的不规范时,我就鼓励他们“别放弃,再试几次!坚持下去准能行!”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唤起学生的学练热情,勇敢地面对困难,去接受新的挑战。
2.鼓励表扬法
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如你真行,你这面不错、你可以做得很好等语言都能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还能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3.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也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如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征。因此,教师应该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健康心理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例如,当老师了解到某班学生团结不好,集体凝聚力差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组织他们进行“拔河”的游戏,使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体会到不论干什么事,大家必须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才是取胜的法宝,使那些團结性较差的同学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这种实践体验的教育方法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更明显。在运用时要以学生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回味完成体育动作过程中受到的启发教育以及巨大精神因素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达到健康心理形成的目的。
四、创造促进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
身体练习促进心理发展的效果遵循叠加原则,即当身体练习具备了以上几个条件其中之一时,这项运动就具有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身体练习具备的条件越多,其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就约高,达成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这一角度来说,创造身体练习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正是实现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意创造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1.不断变化练习方法
学生对新鲜事物有一种好奇感,能够引发自己的兴趣,不论是在体育教学还是在一般的文化教学中学生面对千篇一律总是一中形式的教学降低自己的兴趣,导致心理负荷下降,减弱了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经常的变换教学的内容,方式,以及教学环境,设备等可引发学生的的动机,能够主动积极的去接触,去探究新鲜的事物。如田径短跑可以用变速跑,30米跑,60米,150米等距离跑来提高短距离的成绩学生也能够主动完成制定的目标。
2.适中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影响运动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次数、总时间和总重量等。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体育课运动负荷所依据的测定数据主要是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及心率曲线图。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强度,因而成为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两个重要指标。一般对学生的心率要求在120-140次/分,全课练习密度也要达到30%。合理的运动负荷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调节焦虑,忧郁等症状,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他们积极的从事体育活动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创造合作情境
集体练习中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适时营造合作情景,对练习者提出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要求,让练习者在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练习中相互沟通,建立信任、互助的人际关系。体操运动中的帮助于保护,相互协作的集体游戏,球类竞赛中的战术配合,各种合作跑等对于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作用。拓展训练中的许多练习对培养团队精神更是具有独到的价值,使得体育教师大力借鉴。
4.设计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师生的教与学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从中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5.营造竞争氛围
没有竞争的体育课不是真正的体育课,没经历过胜利与失败体验的学生就不知道什么时体育,一群面对竞争而情绪无动于衷的学生时体育教师的悲哀。在胜利中体验成功,品尝快乐;在失败中体验挫折,调节情绪,着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体育教师应积极营造竞争氛围,适时安排竞争性练习,如球类竞赛,各种接力赛,双人的对抗,游戏中的竞争等。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竞争结果,使学生在竞争中适应,在竞争中成长。
五、结论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
[2]许国喜.试述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报,2001.
[3]赵林.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4]赵红勤,洪丽敏.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J].嘉兴学院学报,2007.
[5]余贞凯,杨文斌.浅议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教育教学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