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较忽略绿地生态功能,城市绿地除了具有优美环境外还应突出其生态效益,响应“生态文明”“海绵绿地”等国家方针政策。本规划的生态绿地,一方面可以作为市民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观景的良好场所,另一方面又改善基地生态环境,实现基地自然生态系统自我发展完善,这也是本次规划的一大尝试。
关键词:生态绿地;规划;设计
1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的原则
1.1坚持生态功能优先
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对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解决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恢复的关系,利用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高效进行。如与城市综合减灾系统相结合,发挥绿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绿地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渗透功能,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城市地下水。
1.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结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1.3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地带性植物的应用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提高空间异质性、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选择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1.4提高植物群落自我維持机制
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土壤和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自动维持机制。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给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
1.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园林格局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2生态绿地规划设计
某县作为煤炭工业大县,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保证《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加强县城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景观风貌,为居民提供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场。
2.1湿地花园
该区位于场地东部,占地7.90hm2。利用北侧低洼地建设湿地花园海绵绿地,布置自然式浅水塘,种植各类水生花卉。结合自然式浅水塘因地制宜布置适当的木栈道、木质亲水平台和休息亭。
2.2防洪抢险
该区位于场地北部,占地4.80hm2。现有的十里河河槽已能满足20年一遇防洪要求,因此本工程不再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保护好现有的浆砌石堤防、防洪抢险路和生态防护林带。防洪抢险路是良好的观景廊道,步行其间,两侧原野和十里河河流风光尽入眼帘。因地制宜改造防洪抢险路两侧的绿化景观,形成桃红柳绿滨水绿化景观,布置适量的座椅,给游人提供良好的观景绿廊。本工程与十里河水利工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满足了县城防洪要求,又绿化美化县城区域生态环境。
2.3户外活动
该区位于场地中南部、云新大街西侧,占地2.70hm2。在该区内可适当布置些户外活动场地和设施。同时配置管理用房、小卖部、公厕、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同时预留出70m宽用地,作为云新大街西端对景建设用地。
2.4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关。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河流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连续的自然景观元素,同时,也是大地上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结元素。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治河之道在于治污,而决不在于改造河道。
2.5提高植物群落配置,体现生态文明特色
合理的植物配置。通过对树种的选取和搭配来为整体的城市绿化提供必要的外在支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部分外来植物,但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还是应该保证主体植物必须是当地的原生种类。也不能片面追求“四季常绿”、“短期成型”的效果,而是应该多使用一些适应强、表现好的乡土树种,通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快慢结合,逐步形成城市绿化的特色。同时对植物的季节性变化给予一定的重视,利用多个季节的植物搭配,实现整体的美观。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基础。城市绿化不单纯是为了提高绿地率,更应该从根本上增加绿地内的叶面积数量。在城市绿化规划时应多选用叶表面积大、叶片相对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创造出适宜的小气候环境。
绿地设计还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任何游客对于一个城市绿化水平的评价,都是通过对特色文化的欣赏而获得的,如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等地的景观绿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重视发展城市传统文化,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的把握,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按照生态、协调、景观、游憩、共享的原则,进行绿地的功能细化设计。
2.6建立乡土植物苗圃
相比之下,在中国广大城市的绿化建设中除了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以外,很难看到各地使用丰富的乡土物种。虽然中国大地东西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乡土植物区系多样,但人们在城市大街上可见的绿化植物品种单调,且往往多源于异地。究其原因,不外乎2个:一是观念,即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普遍酷爱珍奇花木,而忽视乡土物种;二是缺乏培植当地乡土植物为苗圃系统。关于前者,有赖于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后者则是前瞻性的物质准备。因此,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应作为每个城市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
结论
绿地的生态效益不仅仅表现在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的提高上,更取决于绿地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以及构成绿地的生物群落类型。乔木为主、生态优先,生态园林的规划理念应该得到倡导,才能真正意义上构建和谐、稳定的城市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夏涛.论生态化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D].清华大学,2017.
[2] 千庆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17(04):45-49.
(作者单位:湖北荆门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生态绿地;规划;设计
1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的原则
1.1坚持生态功能优先
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对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解决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恢复的关系,利用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高效进行。如与城市综合减灾系统相结合,发挥绿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绿地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渗透功能,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城市地下水。
1.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结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1.3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地带性植物的应用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提高空间异质性、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选择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1.4提高植物群落自我維持机制
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土壤和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自动维持机制。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给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
1.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园林格局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2生态绿地规划设计
某县作为煤炭工业大县,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保证《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加强县城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景观风貌,为居民提供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场。
2.1湿地花园
该区位于场地东部,占地7.90hm2。利用北侧低洼地建设湿地花园海绵绿地,布置自然式浅水塘,种植各类水生花卉。结合自然式浅水塘因地制宜布置适当的木栈道、木质亲水平台和休息亭。
2.2防洪抢险
该区位于场地北部,占地4.80hm2。现有的十里河河槽已能满足20年一遇防洪要求,因此本工程不再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保护好现有的浆砌石堤防、防洪抢险路和生态防护林带。防洪抢险路是良好的观景廊道,步行其间,两侧原野和十里河河流风光尽入眼帘。因地制宜改造防洪抢险路两侧的绿化景观,形成桃红柳绿滨水绿化景观,布置适量的座椅,给游人提供良好的观景绿廊。本工程与十里河水利工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满足了县城防洪要求,又绿化美化县城区域生态环境。
2.3户外活动
该区位于场地中南部、云新大街西侧,占地2.70hm2。在该区内可适当布置些户外活动场地和设施。同时配置管理用房、小卖部、公厕、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同时预留出70m宽用地,作为云新大街西端对景建设用地。
2.4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关。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河流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连续的自然景观元素,同时,也是大地上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结元素。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治河之道在于治污,而决不在于改造河道。
2.5提高植物群落配置,体现生态文明特色
合理的植物配置。通过对树种的选取和搭配来为整体的城市绿化提供必要的外在支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部分外来植物,但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还是应该保证主体植物必须是当地的原生种类。也不能片面追求“四季常绿”、“短期成型”的效果,而是应该多使用一些适应强、表现好的乡土树种,通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快慢结合,逐步形成城市绿化的特色。同时对植物的季节性变化给予一定的重视,利用多个季节的植物搭配,实现整体的美观。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基础。城市绿化不单纯是为了提高绿地率,更应该从根本上增加绿地内的叶面积数量。在城市绿化规划时应多选用叶表面积大、叶片相对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创造出适宜的小气候环境。
绿地设计还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任何游客对于一个城市绿化水平的评价,都是通过对特色文化的欣赏而获得的,如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等地的景观绿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重视发展城市传统文化,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的把握,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按照生态、协调、景观、游憩、共享的原则,进行绿地的功能细化设计。
2.6建立乡土植物苗圃
相比之下,在中国广大城市的绿化建设中除了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以外,很难看到各地使用丰富的乡土物种。虽然中国大地东西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乡土植物区系多样,但人们在城市大街上可见的绿化植物品种单调,且往往多源于异地。究其原因,不外乎2个:一是观念,即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普遍酷爱珍奇花木,而忽视乡土物种;二是缺乏培植当地乡土植物为苗圃系统。关于前者,有赖于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后者则是前瞻性的物质准备。因此,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应作为每个城市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
结论
绿地的生态效益不仅仅表现在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的提高上,更取决于绿地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以及构成绿地的生物群落类型。乔木为主、生态优先,生态园林的规划理念应该得到倡导,才能真正意义上构建和谐、稳定的城市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夏涛.论生态化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D].清华大学,2017.
[2] 千庆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17(04):45-49.
(作者单位:湖北荆门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