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的证明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准备一些具备探索价值、学生愿意思考且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获得实效的问题。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主要就表现在善于根據学情灵活追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已有认知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能得到自然落实。
  关键词:旋转变换;反比例函数;双曲线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2-0041-03
  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准备一些具备探索价值、学生愿意思考且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获得实效的问题。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主要就表现在善于根据学情灵活追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已有认知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能得到自然落实。
  一、提出问题
  初中要求学生记住反比例函数y=(其中k≠0)的图象就是“双曲线”,但它的表示与高中所学的双曲线标准方程-=1或-=1在形式上有很大差别.为什么形状相似的图形之间,解析式却相差如此之大呢?这是一个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其深入思考的解析几何问题,且就高中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和能力培养水平来说这个问题他们完全可以自主解决。因此,“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的验证”是一个值得教师在课堂上投入时间,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拓展活动的好题材。
  二、分析问题
  (一)直观猜想
  图1-a、图1-b分别是k=1和k=-1时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如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的话,从图1-a和1-b来看,它们只可能是渐近线互相垂直的“等轴双曲线”;图2-a、图2-b是当a=b=时等轴双曲线-=1和-=1的图象.从上述四个图象直观推测,图1-a和图2-a及图1-b和l图2-b的图象可经由围绕原点O旋转45°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重合。如果此猜想正确,可知过去为学生所“熟悉”的反比例函数y=图象是双曲线,且它的很多数学性质都可以用新学的解析几何知识来重新解读。
  (二)探究与论证
  1.寻求理论支持
  依据初中数学中有关图形旋转的知识,可知一个图形从一个位置绕某点旋转一定角度后所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在形状、大小上均保持不变。即经旋转变换,双曲线依然是双曲线;不仅保持双曲线的形状不变,而且还使得旋转前后双曲线的实轴长、虚轴长、焦距等几何量也保持不变。
  2.观察客观规律
  猜想的证明是问题分析阶段的核心,即保证每一个个案都能在猜想中得到验证。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讨论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下任意一点P(x,y)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θ到P′(x′,y′)后(如图3),两点的横纵坐标之间的变化规律。
  根据旋转变换的性质有|OP′|=|OP|,另一方面若设OP与x轴之间的夹角为φ,不仅有x=|OP|cosφ、y=|OP|sinφ,而且还有x′=|OP′|cos(θ φ)=|OP′|(cosθcosφ-sinθsinφ)=xcosθ-ysinθ、y′=|OP′|sin(θ φ)= |OP′|(sinθcosφ cosθsinφ)=xsinθ ycosθ.即,P(x,y)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θ到P′(x′,y′)后前面两点的横纵坐标之间的变化规律是x′=xcosθ-ysinθy′=xsinθ ycosθ.
  (三)论证具体问题
  借助上述坐标变换公式来讨论图1-a的图象如何旋转变为图2-a中的图象。从反比例图形的“渐近线”直观看,图1-a的图象绕原点顺时针旋转45°或-rad后也可以和图2-a中的图象重合;图2-a中的图象绕原点逆时针旋转45°或rad后也可以和图2-a中的图象重合。
  当θ=-45°或-rad 时,
  有x′=xcos(-)-ysin(-)y′=xsin(-)-ycos(-),
  即x′=(x y)y′=(-x y);
  进而在此基础上可得x=(x′-y′)y=(x′ y′).
  若点P(x,y)是y=的图象上的点,则xy=1,即[(x′-y′)]·[(x′ y′)]=1,
  展开可得-=1.
  这就可以印证y=的图象的任意点P(x,y)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45°或-rad后的对应点P′(x′,y′)正好在双曲线-=1的图象上,故y=的图象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45°或-rad后都在双曲线-=1的图象上.反之,双曲线-=1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45°或rad后所得到的图象也都落在函数y=的图象上.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45°互为相反映射,所以两个图形的点是一一对应的。综上所述, y=的图象就是由双曲线-=1旋转得到的.
  一般地,当k>0时,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45°或-rad后所对应的是双曲线-=1的图象;当k<0时,反比例函数y=图象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45°或-rad后所对应的是双曲线-=1的图象.
  三、解决问题
  经过孩子们的努力,问题获得了圆满解决。深度探究不仅能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也能调动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或方法的积极性;深度探究不仅能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或创新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或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值得倡导,值得实践。这也说明深度探究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安全事故的频发为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也为生命安全的教育短板提供了升华的契机。政治教师可结合教学实践,从生命内涵、安全素养等方面寻找切入点,为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升华生命觉悟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生命素养;安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0/23-0109-03  学生安全事故的接连报道让教育工作者深思的是:为什么多
摘 要:以《未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探究》的教学为例,从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方法与知识建构的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问题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评析,探讨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修模块教学;课例;评析;未知有机物结构性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19-02  在一次全市高二化学新课程研讨活动中,观摩了《有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关读、遵路、入境、悟文、明理、仿写等路径,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情感美,体察其文思美,理解其意蕴美,挖掘其语言美,明悟其神韵美,借鉴其文学美,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学;灵性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31-03  “没有美育的教
互联网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平面。鼠标轻点,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待在家里什么都可以买到,只要你口袋里有足够的银子或者银行卡上有足够的数字,只要你买的都是合法的产品。当然,包括图书。输入书名、输入关键词、输入图书分类,你想要的书,大都可以买到。如今,通过网络平台购书也是我主要的购书方式。  不过,我还是很怀念年轻时在书店里面淘书的那些时光,而且,现在只要有闲暇时光,我还是更乐意去书店流连、徜徉、挑选、沉醉,
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超现实主义画家海特成立了版画发展历史中著名的“17号工作室”,随后其精湛的版画技艺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吸引了大批青年艺术家的参与,大大活跃了当地版画创作的氛围。至此,以“17号工作室”为代表,“版画工作室”成为版画创作探索与实践中的重要存在和推动因素。在中国,“版画工作室”形式的出现相对较晚,且大多以学院版画系工作室为主,其主要功能是学院教学与教师创作。另一方面,私人或开放式民间
摘 要:教学散文时,教师可以从文体特点、文本特征、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情基础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来确定“教什么”;然后通过找准突破口——设置主问题——品读关键句三个环节,紧扣作者的情感变化,来解决“怎么教”。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摘 要:班主任要对学生有真情、有深情,才能以真正平等、信任的姿态去理解、关爱、帮助、引导学生,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真情;平等;引导;智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8-0025-02    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没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没有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没有对学生特殊需要的关
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虚无”之一种,笔者这一两年沉迷于故纸堆,在几十年前的字缝深处,总觉得隐藏着“今天”的故事。现在关于“80后”在当下这个社会应该“怎么办”,似乎讨论得很热烈。这场讨论背后还是“青年的出路”这个老问题,当代中国的历史不过六十多年,这个问题已经几番沉浮,背后牵扯出多少于无声处的大戏,念之令人慨叹。具体到杨庆祥的长文《80后,怎么办?》,笔者写过《反讽者说》一类小文章予以唱和也予以商榷。
摘 要:比较法在新课程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多种类型。比较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多用于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逻辑方法之一。比较法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地理;新课程;比较教学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2-0044-03    比较法是确定事物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
摘 要: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达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实践证明,“预习”“相互交流”“当堂检测”是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学习;预习;相互交流;当堂检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4-0029-03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