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如何收购创业公司?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4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数大企业熟知三种创新模式:流程创新(使现有产品越来越好);持续性创新(构建在公司现有商业模式的优势上,但会创造新的元素);破坏性创新(创造不曾有过的产品和服务)。它们获得这三种创新的方法有,内部创新、收购或者和外部资源合作。
  大企业的商业开发和战略合作高管,在硅谷扎堆儿寻找创新的创业公司。相应地,红杉、安德森·霍尔维茨基金这样的风投机构也雇佣新的合伙人和它们投资的公司一起工作、和大企业对接。它们频繁地组织年度活动和季度活动,有大型活动也有一对一拜访,把已投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决策人聚集在一起,目的是让创业公司获得大企业的投资或者全资收购。
  VC们很喜欢收购,就像喜欢IPO一样,因为收购方通常要在创业公司现阶段估值的基础上支付一个很高的倍数。但是收购方最常犯的错误是对所有的收购一视同仁,以致多数情况下收购结果令人失望。从这些整合创业公司的失败案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答案是:有两种整合策略,取决于创业公司处于哪个阶段。
  潜在收购对象是探索者还是执行者?
  并非所有的创业公司都处于同样阶段。记住,创业公司的定义是寻找可复制、可规模化商业模式的临时组织(商业模式是一个能够为用户提供产品并从中获益的策略所需的全部元素,包含产品本身,用户,分发渠道,收入模型,如何获取、存留和增加用户,用于构建商业的资源和行为,以及成本),成长公司则更深一步并且在执行商业模式,已经不能算创业公司了,应该被称为早期的企业。
  大企业来到硅谷寻找收购创业公司的机会,同时也在寻找那些已经在执行阶段的早期企业(已经有用户、或者有可预期现金流的偏成熟期的企业)。它们容易忽略的区别是:
  一个创业公司的状态是混乱、不可预期的,很少有流程或正式的层级。创业公司是由创始人带领,管理团队的核心目标是找到合适的产品和市场,以及在烧完钱之前找到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这个探索状态是由创业公司的文化驱动的,这种文化鼓励首创精神和自动自发,在充满激情、执着寻找机遇的过程中创造一个有分享精神的团队。
  而找到产品和市场的早期企业已经是执行模式了。尽管它们可能同样展示出创业公司的激情,但现在的目标是规模化,扩大组织和用户基数。规模化需要可重复的流程,这些公司开始用组织架构图、人力资源手册、收入规划、预算、KPI以及能够测算并控制逐渐增长业务的工具,来代替早期的混序状态。这时,公司的创始人可能掌管公司,也可能不再掌管公司。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引进一位运营高管做CEO。

整合策略


  收购对象处于摸索阶段还是执行阶段,决定了收购方在收购后应该让它保持独立还是把它整合吸收进母公司。
  如果被收购公司还仅仅是在模式探索阶段,并且你希望其产品线和用户按照现有节奏或更快地增长,就保持现有团队作为独立部门,并且指定既有的CEO作为部门主管。这一阶段的创业公司是混序状态,创新的速度仍然要依靠它的团队文化,所以应尽可能在收购后将其团队和大企业的日常管理隔离开来。
  除非你想要防止被收购公司在创新的时候死在半路上,否则不要推行KPI和流程。对于一个仍然在寻找商业模式的创业团队,企业流程和机制会扼杀创新,并且迫使员工在被收购公司的最大价值实现之前开始承担其他职责。给现有的CEO配备一个政治觉悟比较高的“公司杂务官”,接管被收购公司的资源,为以后加速成长做准备(如果收购方能够设置一套激励体系,把被收购公司的远期成功和收购方公司员工所能提供的帮助结合起来,就会很有意义)。
  如果被收购公司是在执行状态,正确的模式是整合吸收,将其正在形成的KPI和流程与收购方相结合,让创始人过渡到企业的创新部门,或者让其退出,除非该创始人是那种罕见的热衷于流程和机制的人。
其他文献
老VC还在用最原始的方法工作  VC从业者就像游牧民族。他们每进入一个领域,都能快速学习,马上成为业内专家,马上进行投资。当这个市场成熟了、没有竞争优势了,他们就退出,转到另一个市场。  这就导致很多VC连自己的商业模型都没想清楚。你的投资对象、你的商业模型、你的变现模型、你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什么?整个行业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VC能够对此说明白。  游牧民族的生产力相对落后,而目前VC行业也尚处刀耕
期刊
当年爱康与国宾的合并是个很艰难的选择。以收入规模计算,国宾的体量是爱康的4倍左右,但它的成长速度没有爱康快。在与国宾合并以前,我们已经在北京并购了一家医疗机构,所以即便不与国宾合作,爱康也会走到线下,而国宾也会按照自己的道路发展。如果两家公司独立发展,谁都不知道我们将最终走向何方。  我们是以成长率来估算双方价值的。虽然何总此前投资的公司基本上以传统行业为主,但他看到了互联网的爆发力和它能给传统行
期刊
机锋网最早做的是论坛,也积累了一些不错的开发者资源。2009年,安卓问世不久,专注于安卓的公司还不多。当时Google play被中国阉割掉了,很多手机厂商自己做的应用市场不好用。在那个时间点,我们希望机锋网的定位能从论坛过渡到渠道。  我们跟机锋网的负责人聊得比较深入。我们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给出了意见,也提出了我们对于内容分发平台的想法。在机锋网转型过程中,它可能多多少少采纳了一些我们的意见。所
期刊
BAT的投资策略是投行业前两名。它们不需要看得那么超前,可以等企业发展比较成功后再来收购,要的就是名次。相对成熟的公司虽然价钱贵,但BAT是土豪,砸得起这个钱。  我们当然也有一次投上亿美金的项目,但是不太多。360跟BAT拼钱是拼不过的,只能拼眼光。360投的早期项目比较多,经常在某个细分领域只有一家公司冒出来的时候就投了。战略投资者中成规模做早期的,可能就我们一家。  我们投早期,回报率肯定会
期刊
不同于陌陌需要通过不停聊天然后再筛选出一个愿意和你约会的人,微聚的做法是先筛选出来一个愿意和你约会的人,然后再开始聊天。  我在金山和蓝港在线都工作过,2009年底,雷军推荐我去了YY。当时这个公司还挺小,但发展不错,我就加入,在YY工作了三年半。最初是做市场商务层面的工作,后来因为我想去接触更多的东西,就主动立项做了YY特权中心和YY话中话等项目。YY特权中心目前已经是全国最大的游戏营销平台,可
期刊
垂直化通常是解决陌生人社交难题的利器,Zank就专注于建设“同志”(注:男同性恋)生活圈子,它把现实生活中同志的需求搬到了网上,而且实现方式比现实生活更丰富。  四年前,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创建了同志社交网站飞赞。早前的同志网站多是以新闻、聊天室或交友为主,而飞赞则鼓励大家贡献内容,不局限于填写个人资料。于是,很多同志开始分享生活中的情感故事,上传照片。当时我也组织了很多线下活动,正是因为飞赞,我认识
期刊
上线即在App Store社交榜独占鳌头、同名的安卓应用“鸡犬升天”、大批投资人被拒之门外……4月初,一款名为“秘密”的匿名社交应用,在轰动移动互联网界的同时,也引起了投资人对移动社交应用的关注。  而就在一个多月前,陌陌创始人唐岩在微博上炫出了破亿的用户数据。这款有着“约炮神器”标签的陌生人社交应用似乎欲“登堂入室”,业界盛传该公司或于今年登陆美国资本市场。与此同时,曾与陌陌死磕的同类应用“遇见
期刊
比邻是一款基于语音的社交App,按一下按钮,你就可以随机找到一个天涯海角的陌生人来语音聊天。  2010年3月,我和朋友一起创立了团购网站闪团网。2011年4月,闪团网被窝窝团以千万元级的价格收购。之后我们开始涉足移动互联网,并于2011年底推出了一款名为“比邻”的轻问答应用。比如用户想知道衣服搭配是否漂亮,可以拍张照片发到社区里去提问。这款产品一直不温不火,每天用户增量只有两千左右,这对一个创业
期刊
2013年11月,百分之百创始人徐国祥宣布获得百度A+轮战略投资,金额据说是几亿。其时,他脑子里其实已在酝酿:如何利用百度等平台资源,打造一款互联网手机“新物种”。  2014年4月15日,北京健壹景园,庭院中草木隐约,如水墨画中的渲染,体现出古代中国文人推崇的低调含蓄之美。在那里,徐国祥推出了主打“用之美”的全球首款100+ v6爱奇艺视频手机。  他在通信行业浸淫十几年,2006年创立百分之百
期刊
与同期诞生的陌陌相比,偏居广州的遇见好像有点不温不火。然而在游戏联运的刺激下,遇见上演了变现大戏,并且已经整体盈利。潘晓旭似乎找到了和陌陌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将陌生人变成“半熟人”。  我可以说是创业老兵,遇见是自己第三次创业,之前每次都没有大成,但也达到了预期效果。2006年,从SP(电信增值业务提供商)的“黄埔军校”鸿联九五离职后,我顺理成章开始在SP行业创业。但由于行业瓶颈已经显现,2008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