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沈阳

来源 :关东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释函可
  開眼见城郭,
  人言是旧都。
  牛车仍杂沓,
  人屋半荒芜。
  幸有干家在,
  何妨一钵孤。
  但令舒杖屦,
  到此亦良国。
其他文献
一、李泽厚的三个时期  这个话题,首先要简略地交代一下李老师的学术历程。我把李老师的个人学术史分为三个时期: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式马克思主义框架和问题意识中的理论创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李泽厚在严酷的苏式马克思主义(实则为列宁斯大林主义)的规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术的独立性、思想的创造性,以所谓“实践派”美学为那个时代提供了一道罕见的亮丽的学术风景。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领思
期刊
[摘要]“性理诗”一脉在中国诗坛开派以来,其易落理窟常为诗家诟病不已。近人陈卓仙所著《思复堂遗诗》却体现出非凡的对于情性的化育能力。本文经由“诗以教何”与“诗何以教”两个向度,具体考察《思复堂遗诗》在母教、家教、师教方面的效果呈现,着重分析其通过日常的经典化与经典的日常化两个维度,成功展示了将“体道”这一“超验”体验经验化的可能性。值此“五四”百年之际,这一被彼时“北大三杰”之一傅斯年都要视为“索
期刊
[摘 要]随着儒家经学的发展,《大学》受到更多的关注。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绎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列为“四书”,使其成为儒家重要文献。之后,伴随着宋明时期儒释之间交流互鉴的日益频繁,出现了一批儒释会通的学者,明末的蕅益智旭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著有《四书蕅益解》,擅长借用佛教义理来诠释儒家经典。其所著的《大学直指》就是以“助显(佛教)第一义谛”
期刊
[摘 要]田汉是中国戏剧和电影的伟大先驱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中国戏曲电影理论的开拓者。他在1937年为《斩经堂》撰写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最早探讨了戏曲电影、戏曲、电影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影、戏曲的虚实矛盾问题。他用“多样性”“统一性”“样式化”等西方理论术语来阐述自己的见解,不仅让观点得到明晰、准确的表达,而且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至今看来,他的观点仍然给人以启发。  [关键词]田汉;戏曲电影;
期刊
[摘 要]张耀杰先生认为“五四”学生运动中蔡元培并没有“煽动”学生,依据是当事人罗家伦的回忆和蔡元培在1920-1930年代发表的一些反对学生上街的言论,但是翻检众多当事人的回忆材料,可以发现蔡元培确实将汪大燮带来的消息通报给部分学生,然后促成了原定5月7日的游行提前到5月4日举行。  [关键词]蔡元培;五四运动;商榷  [作者简介]商昌宝(1973-),男,文学博士,文史学者(天津 300380
期刊
[摘 要]重庆作家宋尾的中篇小说《下半城》,现实与回忆交错,在真实与虚幻中,呈现出时代剧变中以“下半城”为主的重庆老城的变迁,揭露出变迁中阶层的断裂,表现了时代变迁下知识分子的迷失与幻灭。  [关键词]下半城;变迁;断裂;迷失  [作者简介]宋红梅(1982-),女,重庆文理学院教师(重庆402160)。    很多作家的创作与其所生活过的地域密切相关,特定的地域文化滋养着作家的创作,同时,作家对
期刊
[摘 要]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作为教育管理者应思考如何实现教育强国,尤其是思考如何做强高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如何找到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平衡点,让教育投入实现效率最大化,评价与衡量中国的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是必须思考与研究的问题。通过以点带面进行剖析中国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来揭示高等教育投入
期刊
美丽的查干湖畔,綿延着丰饶的松嫩大平原,这里生活着勤劳勇敢的蒙古族儿女。每当落日的余晖把牧归的羊群涂成金色,蒙古包中飘出奶茶的香气,草原上就会响起悠远的长调和动人的马头琴声,一曲《鸿雁》,让多少草原人梦萦魂牵。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美术史上,1941年的“东方美术座谈会”具有特殊历史意味。艺术并非只是绘画技艺本身,而相应的还需要一整套能与之配套、作为精神支撑的观念体系及作为思想核心的完整价值观。我们需要立足于今日的时代高度去重审其中的问题,以更开阔和更深刻的视野研判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理解今日提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深刻意涵。  [关键词]东方美术座谈会;早期美學;理念革新;创新性发
期刊
[摘 要]中国伦理学研究七十年来的常见评价是“成绩斐然”与此同时“问题严重”,本文尝试结合70年来的思想语境以“伦理学教科书”为视角予以回顾、反省和展望。回顾层面,我们发现“伦理学教科书”不仅对于中国伦理学学界之研究现状有着深沉的潜在影响,同时也可能制约着未来之走向。因为中国伦理学教科书的当代重建,主要不是与国际伦理学知识谱系对接,而是有着深沉的现实情怀和道德使命,这是反思中国伦理学研究七十年时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