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5月初~2020年10月底在江西进贤进行“稻田-攀鲈”生态养殖试验,4亩试验田共计产出攀鲈280公斤,合70公斤/亩;水稻1880公斤,合470公斤/亩;总净收益2360元,合590元/亩。经济生态综合评价表明“稻田-攀鲈”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并值得推广。
关键词:攀鲈;稻鱼综合种养;生态养殖
中图分类号:S965.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188(2021)03-021-03
稻田综合种养不仅可以稳粮增收,还能提高水稻、水产品的品质,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攀鲈肉质味美、无肌间刺,原产海南、广东、福建等热带沿海地区,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水产新品种[1-5]。目前,攀鲈还未在江西开展养殖,为探索南鱼北养的可行性,并为江西稻田养殖提供一个新的高效养殖品种,项目组在江西开展了“稻田-攀鲈”综合生态种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及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 材料方法
1.1 稻田改造
稻鱼生态种养试验选点江西省进贤县民和镇。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共4亩,分为4块,呈“田”字形状。2019年10月,在田埂内侧开挖环沟,沟宽55~65 cm,沟深度与宽度保持一致,稻田开挖面积约为田块总面积的8%左右;挖出的泥土用于加固加高田埂,保证稻田不渗水、不漏水;进出排水口处设置防逃网,上端高度超过田埂。放养鱼种前,生石灰泼洒环沟消毒备用。
1.2 水稻种植
稻田施用有机肥,以基肥为主控制氮肥,每亩插秧前施足基肥,用量为鸽子粪10 kg。水稻品种选择株型紧凑、抗病虫能力强和耐肥抗倒伏的“泰优90”;在4月下旬以每行之间相距30 cm,每株之间相距25 cm进行插秧;采用宽行窄株、东西向种植,适当增加鱼沟两边的栽插密度,以发挥边际效应。水稻栽培管理按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进行[6]。
1.3 攀鲈放养
1.3.1 苗种投放
2020年5月初放苗,放苗前对攀鲈苗种用食盐浸泡消毒,食盐水浓度不超过5%。投放规格:0.51 g/尾;投放密度:2500尾/亩,投放时间为插秧后1周。
1.3.2 日常管理
攀鲈入池后第二天即开始投喂颗粒饲料,饲料蛋白含量32%~34%。每日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不超过鱼体质量的5%,以投喂半小时内有少量剩余为最佳,遇阴雨天气适当减少投喂量。
每日巡查2次以上,观察水稻及攀鲈是否有病虫害情况,稻田水位是否正常,有无漏水。早春池内水深保持20 cm左右,有利于增温促长,5月初开始逐步加深水位至40~50 cm,有利于整个稻田水环境系统的稳定。夏季6~8月份雨水较多时期,要加强巡查,保证排水系统正常运行。
1.3.3 病害预防
攀鲈环境适应及抗逆能力较强,做好病害预防一般不易感染疾病。5月份气温逐步回暖且不稳定,是鱼类寄生虫发生的高峰期,应注意车轮虫病的预防。6月后,可不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对水质和底质进行调节和维护,每月用发酵益生菌拌颗粒料投喂攀鲈使用5~7天,以增强鱼体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1.4 捕捞收获
2020年10月下旬捕捞攀鲈,首先清理池沟内杂物和淤泥,将水放出,让鱼集中在鱼沟中便于捕捞;11月初收割水稻。
2 结果
2.1 产量
水稻、攀鲈综合产量见表1。共计4亩田地中,约收获稻谷1880 kg,攀鲈280 kg,泥鳅、小鱼虾等约5 kg。平均亩产水稻470 kg,亩产攀鲈70 kg。
2.2 效益
稻鱼生态种养中支出和效益分析(见表2、表3)。主要支出有田租、改造费、攀鲈苗种、攀鲈饲料、人工费等,其中稻田改造费用每亩750元,按5年分摊合计为每年150元。4亩综合实验田共计支出费用为7640元,约合每亩1910元。
攀鲈市场价30元/kg,收入8400元,水稻收入3800元,其他稻田收入200元,共实现总收入12400元,平均3100元/亩。结合表2支出费用,4亩综合实验田共实现收益4760元,平均1190元/亩。
3 分析与讨论
“稻田-攀鲈”综合生态种养模式,是一项动植物共生、生态互利的种养模式,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本试验田过约6个月的种养,最终攀鲈产量达到70 kg/亩,水稻产量达到40 kg/亩,亩平净收益1190元。因试验田面积较小,只栽种了一季水稻,各项费用分摊较高,且攀鲈产量还有提高潜力,预估净利润能达到1500元/亩以上,效益可观。
攀鲈是一种热带、亚热带野生淡水经济型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味鲜美,肉滑嫩,营养丰富,生长快速,深受养殖户喜爱。而且攀鲈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及耐污能力,非常适合稻田养殖。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攀鲈耐低氧、耐肥水、适应能力强的特点,结合稻田水域中天然的自然环境和天然饵料,不仅帮助稻田清除潜在有危害的幼虫及虫卵,而且攀鲈排泄粪便还能帮助稻田进行施肥,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稻田攀鲈生态养殖模式,既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能实现水稻与攀鲈的共生,生产出高品质的攀鲈和水稻。
“稻田-攀鲈”综合生态种养模式适宜在水利条件良好、田间工程配套,且有一定种养基础的单双季稻区推广应用,地势低洼、排灌不畅田块不宜选用。在稻田管理上应该注意如下几点:一是防逃,进排水口、田埂的漏洞、垮塌以及大雨时水漫过田埂等都易造成鱼苗的逃逸,因此要加高加固田埂、扎好进排水口、及时堵漏修复;二是防缺氧,在稻鱼共养过程中,要经常加注新水,特别是在高温季节中,要加深水位,防止缺氧浮头;三是加强巡查,重点是水渠、沟系排灌情况和稻、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做好生产衔接,双季稻田养鱼的,在早稻收割时,排尽鱼沟水,迫使鱼苗返回鱼沟、鱼溜中,待二晚移栽后,及时加水,做好田间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燕华,王梦杰,马本贺,李左宏,王海华. 3种常用渔药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J]. 水产科技情报,2021,48(02):94-98.
[2]谢俊,谢丽玲,张振霞,邹湘辉,查广才,朱兴彪,郑玉忠. 龟壳攀鲈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J]. 漁业信息与战略,2015,30(02):106-111.
[3]梁松. 攀鲈的人工繁殖与种苗培育[J].科学养鱼,2004(11):6-7.
[4]陈祈辉,陈一通,王好镇.攀鲈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初探[J].福建水产,2003(02):36-38.
[5]梁松,杨大伟,杜永宁. 攀鲈池塘高产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2(03):30.
[6]DB36-T 567-2009, A级绿色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S]. 南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11,10.
关键词:攀鲈;稻鱼综合种养;生态养殖
中图分类号:S965.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188(2021)03-021-03
稻田综合种养不仅可以稳粮增收,还能提高水稻、水产品的品质,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攀鲈肉质味美、无肌间刺,原产海南、广东、福建等热带沿海地区,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水产新品种[1-5]。目前,攀鲈还未在江西开展养殖,为探索南鱼北养的可行性,并为江西稻田养殖提供一个新的高效养殖品种,项目组在江西开展了“稻田-攀鲈”综合生态种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及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 材料方法
1.1 稻田改造
稻鱼生态种养试验选点江西省进贤县民和镇。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共4亩,分为4块,呈“田”字形状。2019年10月,在田埂内侧开挖环沟,沟宽55~65 cm,沟深度与宽度保持一致,稻田开挖面积约为田块总面积的8%左右;挖出的泥土用于加固加高田埂,保证稻田不渗水、不漏水;进出排水口处设置防逃网,上端高度超过田埂。放养鱼种前,生石灰泼洒环沟消毒备用。
1.2 水稻种植
稻田施用有机肥,以基肥为主控制氮肥,每亩插秧前施足基肥,用量为鸽子粪10 kg。水稻品种选择株型紧凑、抗病虫能力强和耐肥抗倒伏的“泰优90”;在4月下旬以每行之间相距30 cm,每株之间相距25 cm进行插秧;采用宽行窄株、东西向种植,适当增加鱼沟两边的栽插密度,以发挥边际效应。水稻栽培管理按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进行[6]。
1.3 攀鲈放养
1.3.1 苗种投放
2020年5月初放苗,放苗前对攀鲈苗种用食盐浸泡消毒,食盐水浓度不超过5%。投放规格:0.51 g/尾;投放密度:2500尾/亩,投放时间为插秧后1周。
1.3.2 日常管理
攀鲈入池后第二天即开始投喂颗粒饲料,饲料蛋白含量32%~34%。每日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不超过鱼体质量的5%,以投喂半小时内有少量剩余为最佳,遇阴雨天气适当减少投喂量。
每日巡查2次以上,观察水稻及攀鲈是否有病虫害情况,稻田水位是否正常,有无漏水。早春池内水深保持20 cm左右,有利于增温促长,5月初开始逐步加深水位至40~50 cm,有利于整个稻田水环境系统的稳定。夏季6~8月份雨水较多时期,要加强巡查,保证排水系统正常运行。
1.3.3 病害预防
攀鲈环境适应及抗逆能力较强,做好病害预防一般不易感染疾病。5月份气温逐步回暖且不稳定,是鱼类寄生虫发生的高峰期,应注意车轮虫病的预防。6月后,可不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对水质和底质进行调节和维护,每月用发酵益生菌拌颗粒料投喂攀鲈使用5~7天,以增强鱼体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1.4 捕捞收获
2020年10月下旬捕捞攀鲈,首先清理池沟内杂物和淤泥,将水放出,让鱼集中在鱼沟中便于捕捞;11月初收割水稻。
2 结果
2.1 产量
水稻、攀鲈综合产量见表1。共计4亩田地中,约收获稻谷1880 kg,攀鲈280 kg,泥鳅、小鱼虾等约5 kg。平均亩产水稻470 kg,亩产攀鲈70 kg。
2.2 效益
稻鱼生态种养中支出和效益分析(见表2、表3)。主要支出有田租、改造费、攀鲈苗种、攀鲈饲料、人工费等,其中稻田改造费用每亩750元,按5年分摊合计为每年150元。4亩综合实验田共计支出费用为7640元,约合每亩1910元。
攀鲈市场价30元/kg,收入8400元,水稻收入3800元,其他稻田收入200元,共实现总收入12400元,平均3100元/亩。结合表2支出费用,4亩综合实验田共实现收益4760元,平均1190元/亩。
3 分析与讨论
“稻田-攀鲈”综合生态种养模式,是一项动植物共生、生态互利的种养模式,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本试验田过约6个月的种养,最终攀鲈产量达到70 kg/亩,水稻产量达到40 kg/亩,亩平净收益1190元。因试验田面积较小,只栽种了一季水稻,各项费用分摊较高,且攀鲈产量还有提高潜力,预估净利润能达到1500元/亩以上,效益可观。
攀鲈是一种热带、亚热带野生淡水经济型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味鲜美,肉滑嫩,营养丰富,生长快速,深受养殖户喜爱。而且攀鲈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及耐污能力,非常适合稻田养殖。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攀鲈耐低氧、耐肥水、适应能力强的特点,结合稻田水域中天然的自然环境和天然饵料,不仅帮助稻田清除潜在有危害的幼虫及虫卵,而且攀鲈排泄粪便还能帮助稻田进行施肥,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稻田攀鲈生态养殖模式,既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能实现水稻与攀鲈的共生,生产出高品质的攀鲈和水稻。
“稻田-攀鲈”综合生态种养模式适宜在水利条件良好、田间工程配套,且有一定种养基础的单双季稻区推广应用,地势低洼、排灌不畅田块不宜选用。在稻田管理上应该注意如下几点:一是防逃,进排水口、田埂的漏洞、垮塌以及大雨时水漫过田埂等都易造成鱼苗的逃逸,因此要加高加固田埂、扎好进排水口、及时堵漏修复;二是防缺氧,在稻鱼共养过程中,要经常加注新水,特别是在高温季节中,要加深水位,防止缺氧浮头;三是加强巡查,重点是水渠、沟系排灌情况和稻、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做好生产衔接,双季稻田养鱼的,在早稻收割时,排尽鱼沟水,迫使鱼苗返回鱼沟、鱼溜中,待二晚移栽后,及时加水,做好田间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燕华,王梦杰,马本贺,李左宏,王海华. 3种常用渔药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J]. 水产科技情报,2021,48(02):94-98.
[2]谢俊,谢丽玲,张振霞,邹湘辉,查广才,朱兴彪,郑玉忠. 龟壳攀鲈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J]. 漁业信息与战略,2015,30(02):106-111.
[3]梁松. 攀鲈的人工繁殖与种苗培育[J].科学养鱼,2004(11):6-7.
[4]陈祈辉,陈一通,王好镇.攀鲈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初探[J].福建水产,2003(02):36-38.
[5]梁松,杨大伟,杜永宁. 攀鲈池塘高产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2(03):30.
[6]DB36-T 567-2009, A级绿色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S]. 南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