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地球葡萄(Red Globe)又名红提、红球、大红球等,属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 Linn),欧亚种,果穗长圆锥形,具有硕大的果粒,鲜红的外观,脆硬的肉质,尤其是果实的耐拉力和极强的耐贮运性,市场销售价格高昂。2013年云南省以 45 万亩(3 万公顷)的种植面积创造出130 亿元的产值,云南葡萄产业体现的是小产业大效益。然而,品种结构单一、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力量薄弱等因素,困扰着这一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且红地球葡萄在南方多湿生态条件下栽培极易遭受病虫危害。我们经过了近六年的红地球葡萄避雨栽培生产实践,现采用设施栽培和套袋措施,对控制病虫害,减少用药量,提高红地球葡萄品质取到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秀山镇大树村,海拔高度1820 m,年平均气温16.7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2 ℃,年降雨量920~1100 mm。土壤为海泥土,pH值7.75。
设施采用单膜塑料大棚,为圆弧拱顶直墙式,三跨一联栋,顶高3.5 m,肩高2.3 m,跨度6 m,开间3 m,长40 m(依地形而定),风载0.3 kN/m2,雪载0.5 kN/m2,最大排雨量140 mm/h。大棚采用轻型热镀锌型材为骨架,自然通风形式,拱顶采用国产12丝长寿无滴膜,侧墙、山墙等立面使用32目国产防虫网,山墙上各设1.5 m×2 m滑动推拉门,棚膜外侧按间距1 m拉压膜绳保护。
葡萄按1 m×2 m株行距于2007年1月用一年生扦插苗定植。单篱壁架式,架高2 m,设三道铁线,第一道距地60 cm,第二、三道间距70 cm。
试验的内容与方法
生物学特性观察
果树生物学调查,是研究果树生长发育规律,开展果树科学试验的基本方法之一。红地球葡萄生物学调查含形态特征、新梢生长动态调查、果实质量的调查、产量的调查等。
新梢调查
A、新梢生长动态调查
新梢生长量是当地环境和栽培技术影响最显著器官之一,也是衡量树势的重要指标。调查新梢生长动态时,选择供试株3株,每株3个新梢,从萌芽后定期(5~7天)测定长度,至架面顶摘心止。
B、不同节位节间长调查
在同等肥水管理条件下,气温是影响葡萄节间长短的重要因子,而节间长短与节位的冬芽质量有关,徒长性枝条,节间长,冬芽质量差。葡萄枝条不同节位节间长的调查,有利于棚内温度调节提供依据。
产量调查
单采单收,以单株和单位面积计算产量。
物候期观察
葡萄物候期观察方法:选具有代表性,大小生长均衡、品种正确、生长健壮的植株3~5株进行观测;生长旺期,物候期短暂,要每天观察,随生长缓慢,可间隔3~5天一次,生长后期7天观察一次;以目测为主,按标准要求进行,记录起止时间。
葡萄病害调查
采用田间调查法,结合生产实践观察发现:葡萄黑痘病通常生长初期易感染,春季危害重,进入五月下旬后,白粉病成为主要病害,进入秋季低温阴雨易流行葡萄霜霉病的特点,分别于2013年4月、6月、9月三段时间进行病叶率及病梢率的调查,每点三次调查的株数均为10株。
葡萄冬季修剪试验
修剪是葡萄树体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作用是形成并保持合适的树形,调整树体负载量,使结果枝和结果部位在树体上处于合理的位置,防止篱壁式栽培葡萄结果部位快速上移,使有限的架面发挥最大的经济光合效应,最终达到优质丰产稳产的目的。于2013年12月20日进行冬季修剪,当日调查结果母枝的剪留长度,芽数及剪口第1个芽后节间直径;生长期调查所有试验结果母枝的萌芽数,成枝数和剪口芽结果枝数,以及结果所在的节位,统计萌芽率、成枝率和剪口芽结果枝比例,落叶后调查结果母枝的长度和剪口第一个新梢后结果母枝的节间直径。试验以单株为1个处理,随机取样,重复4次。试验期不疏除新梢,其他田间管理相对一致。
套袋试验
套不同果袋试验
选用福建盛大、山东台果葡萄专用袋、自制单层报纸袋,果袋规格均为30 cm×38 cm,以不套袋为对照,共4 个处理。采用随机设计,每处理30 个果穗。6月1日套袋,9月7日除袋,9月27日采收。
不同摘袋时期试验
采用自制单层报纸袋,于6月1日套40穗,大小基本一致的葡萄,9月27日采收。在此之前,分别于9月7日、9月12日、9月17日,9月22日摘袋,每次摘10 个果袋。上述处理果穗在幼果期进行疏粒,每穗留100~150 个果粒,套袋前喷80%大生M-45可溶性粉剂600倍液,待药液稍干后套袋。采收时调查果实颜色,统计病果率、裂果率,用普通天平称穗重和果粒重,用手持测糖仪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试验结果分析
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分析
形态特征
红地球葡萄的枝蔓呈浅褐色,嫩梢先端带有紫红色条纹,中下部为绿色,梢尖1~3 片幼叶微红色;叶背面有稀疏绒毛,成叶绿色,具5裂,上裂刻深,下裂刻浅,叶面光滑无毛,叶缘锯齿圆钝,叶柄淡红色;一年生枝条成熟后淡褐色,光滑无毛,带褐色条纹。
产量调查结果
株行距为1 m×2 m,理论667 m2栽330 株,实际667 m2栽300 株。
历年产量调查表明:红地球葡萄投产早,第二年可以试果,第三年正式投产,667 m2产量一般在1~2 吨,最高时可达3吨。但产量到2吨以上,果品质量降低,树势衰弱明显,造成第二年产量骤降,显现出年际间产量的不稳定性(见表1)。
通海大树村种植红地球葡萄的物候期
通海种植红地球葡萄的物候期与传统优质葡萄种植区黄河以北的河北省涿鹿县相比,萌芽期提早45~60 天。落叶期延迟了30~45 天。整个生育期比北方种植红地球葡萄长75~105 天,果实营养丰富,树体贮藏营养物质充实,基部冬芽饱满(见表2)。 葡萄病害调查结果分析
由以上可知,露地栽培红地球葡萄,常规药剂防治下,新梢黑痘病发病率100%,叶片黑痘病发病率为79.4%,白粉病发病率为97.5%,霜霉病发病率86.9%。而避雨栽培时,新梢黑痘病发病率4%,叶片黑痘病发病率2.6%,白粉病发病率26.2%,霜霉病发病率3%。避雨栽培3种病害的发病率比露地大大的降低,枝叶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病害不再对植株生长构成危害。
葡萄冬季修剪试验结果分析
冬季修剪对结果枝的影响
由表4可见,不同试验处理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结果母枝的粗度,其中中梢修剪对粗度的增加最显著,其结果母枝节间干断面积由1.54 cm2增加到1.85 cm2,增幅为0.31 cm2,长梢修剪结果母枝的增粗作用较小,增幅仅为0.11 cm2,显著小于其它修剪方式,短梢修剪结果母枝的长度经过1年生长几乎没有变化。
套袋试验结果分析
套袋对果粒外观品质的影响
套袋果果粒大小均匀,果皮光泽度好,颜色鲜红艳丽,果面洁净,可明显降低病果率和裂果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在避雨栽培条件下,自制报纸破裂率低,与福建盛大、山东佳田葡萄专用袋之间差异不显著。
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套袋果平均果穗重及果粒重与对照差异显著。套袋果均不同程度地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除袋时期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通过试验表明不同除袋时期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影响,对果实着色影响显著,果面鲜红色为红地球葡萄商品要求颜色。据观察,红地球葡萄除袋后果面颜色变化由浅绿→微红→浅红→鲜红→暗红。在通海地区,如果持续天晴,日照时数长,除袋后7~12 天果面颜色可达到鲜红艳丽。考虑阴雨天气(持续阴雨)除袋时间提前到采收期前15~25 天左右。
讨论
葡萄属于多年生藤本植物,具有生命周期和年周期的特点,不同树龄的生长发育情况不同,和大田作物、蔬菜作物相比,难以在生长发育状况上获得重演,这给试验研究带来困难,而且容易受地形、土壤、营养及气候等条件的不一致性的影响,增加试验研究的复杂性,这客观上要求其试验研究必须从多年的连续作用来考虑。试验期限也比大田作物要长。红地球葡萄引入玉溪避雨栽培时间不长,研究时间短,加之试验条件限制,只能以调查总结研究法、简单田间试验法为主分期或同步进行,在试验中其生物学特性及优质栽培技术还有许多值得讨论。
※年际间产量不稳定因素有待分析,其合理的留枝量和亩产量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在产量、质量、效益中寻求一个最佳点。
※自制报纸袋虽效果明显,成本也低,但纸铅含量较高。广西沈丽娟在露地京亚葡萄套袋试验中,报纸袋经日晒雨淋,其所套果实含铅量经广西技术监督局测定未超标,但比其它专用果袋高5倍。避雨栽培条件下的报纸袋虽不经雨淋,其铅对果实的影响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军,王健,谷纬等 .江苏省沿海地区避雨棚栽培对葡萄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4)
[2]陆祥林. 句容市欧亚种葡萄避雨栽培模式与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
[3]李红阳,陈志谊,周加春等. 设施栽培葡萄田间及保鲜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危害[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
[4]孙其宝,王伦,俞飞飞等. 葡萄避雨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18)
[5]张兴旺 编著.云南果树栽培实用技术[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6:171-178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秀山镇大树村,海拔高度1820 m,年平均气温16.7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2 ℃,年降雨量920~1100 mm。土壤为海泥土,pH值7.75。
设施采用单膜塑料大棚,为圆弧拱顶直墙式,三跨一联栋,顶高3.5 m,肩高2.3 m,跨度6 m,开间3 m,长40 m(依地形而定),风载0.3 kN/m2,雪载0.5 kN/m2,最大排雨量140 mm/h。大棚采用轻型热镀锌型材为骨架,自然通风形式,拱顶采用国产12丝长寿无滴膜,侧墙、山墙等立面使用32目国产防虫网,山墙上各设1.5 m×2 m滑动推拉门,棚膜外侧按间距1 m拉压膜绳保护。
葡萄按1 m×2 m株行距于2007年1月用一年生扦插苗定植。单篱壁架式,架高2 m,设三道铁线,第一道距地60 cm,第二、三道间距70 cm。
试验的内容与方法
生物学特性观察
果树生物学调查,是研究果树生长发育规律,开展果树科学试验的基本方法之一。红地球葡萄生物学调查含形态特征、新梢生长动态调查、果实质量的调查、产量的调查等。
新梢调查
A、新梢生长动态调查
新梢生长量是当地环境和栽培技术影响最显著器官之一,也是衡量树势的重要指标。调查新梢生长动态时,选择供试株3株,每株3个新梢,从萌芽后定期(5~7天)测定长度,至架面顶摘心止。
B、不同节位节间长调查
在同等肥水管理条件下,气温是影响葡萄节间长短的重要因子,而节间长短与节位的冬芽质量有关,徒长性枝条,节间长,冬芽质量差。葡萄枝条不同节位节间长的调查,有利于棚内温度调节提供依据。
产量调查
单采单收,以单株和单位面积计算产量。
物候期观察
葡萄物候期观察方法:选具有代表性,大小生长均衡、品种正确、生长健壮的植株3~5株进行观测;生长旺期,物候期短暂,要每天观察,随生长缓慢,可间隔3~5天一次,生长后期7天观察一次;以目测为主,按标准要求进行,记录起止时间。
葡萄病害调查
采用田间调查法,结合生产实践观察发现:葡萄黑痘病通常生长初期易感染,春季危害重,进入五月下旬后,白粉病成为主要病害,进入秋季低温阴雨易流行葡萄霜霉病的特点,分别于2013年4月、6月、9月三段时间进行病叶率及病梢率的调查,每点三次调查的株数均为10株。
葡萄冬季修剪试验
修剪是葡萄树体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作用是形成并保持合适的树形,调整树体负载量,使结果枝和结果部位在树体上处于合理的位置,防止篱壁式栽培葡萄结果部位快速上移,使有限的架面发挥最大的经济光合效应,最终达到优质丰产稳产的目的。于2013年12月20日进行冬季修剪,当日调查结果母枝的剪留长度,芽数及剪口第1个芽后节间直径;生长期调查所有试验结果母枝的萌芽数,成枝数和剪口芽结果枝数,以及结果所在的节位,统计萌芽率、成枝率和剪口芽结果枝比例,落叶后调查结果母枝的长度和剪口第一个新梢后结果母枝的节间直径。试验以单株为1个处理,随机取样,重复4次。试验期不疏除新梢,其他田间管理相对一致。
套袋试验
套不同果袋试验
选用福建盛大、山东台果葡萄专用袋、自制单层报纸袋,果袋规格均为30 cm×38 cm,以不套袋为对照,共4 个处理。采用随机设计,每处理30 个果穗。6月1日套袋,9月7日除袋,9月27日采收。
不同摘袋时期试验
采用自制单层报纸袋,于6月1日套40穗,大小基本一致的葡萄,9月27日采收。在此之前,分别于9月7日、9月12日、9月17日,9月22日摘袋,每次摘10 个果袋。上述处理果穗在幼果期进行疏粒,每穗留100~150 个果粒,套袋前喷80%大生M-45可溶性粉剂600倍液,待药液稍干后套袋。采收时调查果实颜色,统计病果率、裂果率,用普通天平称穗重和果粒重,用手持测糖仪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试验结果分析
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分析
形态特征
红地球葡萄的枝蔓呈浅褐色,嫩梢先端带有紫红色条纹,中下部为绿色,梢尖1~3 片幼叶微红色;叶背面有稀疏绒毛,成叶绿色,具5裂,上裂刻深,下裂刻浅,叶面光滑无毛,叶缘锯齿圆钝,叶柄淡红色;一年生枝条成熟后淡褐色,光滑无毛,带褐色条纹。
产量调查结果
株行距为1 m×2 m,理论667 m2栽330 株,实际667 m2栽300 株。
历年产量调查表明:红地球葡萄投产早,第二年可以试果,第三年正式投产,667 m2产量一般在1~2 吨,最高时可达3吨。但产量到2吨以上,果品质量降低,树势衰弱明显,造成第二年产量骤降,显现出年际间产量的不稳定性(见表1)。
通海大树村种植红地球葡萄的物候期
通海种植红地球葡萄的物候期与传统优质葡萄种植区黄河以北的河北省涿鹿县相比,萌芽期提早45~60 天。落叶期延迟了30~45 天。整个生育期比北方种植红地球葡萄长75~105 天,果实营养丰富,树体贮藏营养物质充实,基部冬芽饱满(见表2)。 葡萄病害调查结果分析
由以上可知,露地栽培红地球葡萄,常规药剂防治下,新梢黑痘病发病率100%,叶片黑痘病发病率为79.4%,白粉病发病率为97.5%,霜霉病发病率86.9%。而避雨栽培时,新梢黑痘病发病率4%,叶片黑痘病发病率2.6%,白粉病发病率26.2%,霜霉病发病率3%。避雨栽培3种病害的发病率比露地大大的降低,枝叶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病害不再对植株生长构成危害。
葡萄冬季修剪试验结果分析
冬季修剪对结果枝的影响
由表4可见,不同试验处理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结果母枝的粗度,其中中梢修剪对粗度的增加最显著,其结果母枝节间干断面积由1.54 cm2增加到1.85 cm2,增幅为0.31 cm2,长梢修剪结果母枝的增粗作用较小,增幅仅为0.11 cm2,显著小于其它修剪方式,短梢修剪结果母枝的长度经过1年生长几乎没有变化。
套袋试验结果分析
套袋对果粒外观品质的影响
套袋果果粒大小均匀,果皮光泽度好,颜色鲜红艳丽,果面洁净,可明显降低病果率和裂果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在避雨栽培条件下,自制报纸破裂率低,与福建盛大、山东佳田葡萄专用袋之间差异不显著。
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套袋果平均果穗重及果粒重与对照差异显著。套袋果均不同程度地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除袋时期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通过试验表明不同除袋时期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影响,对果实着色影响显著,果面鲜红色为红地球葡萄商品要求颜色。据观察,红地球葡萄除袋后果面颜色变化由浅绿→微红→浅红→鲜红→暗红。在通海地区,如果持续天晴,日照时数长,除袋后7~12 天果面颜色可达到鲜红艳丽。考虑阴雨天气(持续阴雨)除袋时间提前到采收期前15~25 天左右。
讨论
葡萄属于多年生藤本植物,具有生命周期和年周期的特点,不同树龄的生长发育情况不同,和大田作物、蔬菜作物相比,难以在生长发育状况上获得重演,这给试验研究带来困难,而且容易受地形、土壤、营养及气候等条件的不一致性的影响,增加试验研究的复杂性,这客观上要求其试验研究必须从多年的连续作用来考虑。试验期限也比大田作物要长。红地球葡萄引入玉溪避雨栽培时间不长,研究时间短,加之试验条件限制,只能以调查总结研究法、简单田间试验法为主分期或同步进行,在试验中其生物学特性及优质栽培技术还有许多值得讨论。
※年际间产量不稳定因素有待分析,其合理的留枝量和亩产量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在产量、质量、效益中寻求一个最佳点。
※自制报纸袋虽效果明显,成本也低,但纸铅含量较高。广西沈丽娟在露地京亚葡萄套袋试验中,报纸袋经日晒雨淋,其所套果实含铅量经广西技术监督局测定未超标,但比其它专用果袋高5倍。避雨栽培条件下的报纸袋虽不经雨淋,其铅对果实的影响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军,王健,谷纬等 .江苏省沿海地区避雨棚栽培对葡萄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4)
[2]陆祥林. 句容市欧亚种葡萄避雨栽培模式与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
[3]李红阳,陈志谊,周加春等. 设施栽培葡萄田间及保鲜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危害[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
[4]孙其宝,王伦,俞飞飞等. 葡萄避雨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18)
[5]张兴旺 编著.云南果树栽培实用技术[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6:17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