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抗冲锋者吴辰冰

来源 :E药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底,上海岸迈生物科技有限
  公司(以下简称“岸迈生物”)与苏州信达生物就一项双特异性抗体技术达成了授权合作,岸迈生物获得了后者高达1.2亿美元的授权金额。以如此高的价格由一家国内生物制药公司自主开发的抗体技术授权给国内另一家公司,在国内尚属首次。除此之外,岸迈生物还与英国生物制药公司Kymab达成更大金额合作,这也是第一次由国内企业开发的双抗技术走出国门与国际公司进行技术的合作和授权。
  让人惊叹的是,这两件事的主角岸迈生物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从2016年成立至今仅仅1年多时间,但其在双抗技术领域已经获得可圈可点的进展和业界广泛的认可。
  之所以岸迈生物在短时间内有如此成绩,离不开创始人兼CEO吴辰冰以及其团队的努力,这也与吴本人过去的职业发展密不可分。从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结束后,吴辰冰先后在跨国药企雅培制药研发抗体10年,在研究型CRO公司睿智化学拓土3年,又在本土生物制药领军企业中信国健执掌研究院3年。在生物抗体药领域辗转近20年后,吴辰冰和众多海归科学家一样,在创新创业的时代大背景下选择了创业。
  在创业之前,实际上吴辰冰已经对这件事情考虑了很长的时间。“萌生创业的想法其实很早,甚至早到还在雅培工作的时候。这个想法没有断过,但是好时机很最重要,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吴辰冰說。他认为自己不是特别容易冲动或者是特别喜欢冒险的人,相对来说他更喜欢“水到渠成”。
  聚焦双特异性抗体
  2000年,在哈佛大学做分子免疫学研究的吴辰冰完成博士后项目,进入雅培位于波士顿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开始进行双抗技术和产品的相关开发工作,10多年积累之后从跨国企业进入到本土企业,工作地点也从美国逐步转到国内。
  而在这个过程中,双特异性抗体也逐渐成为全球抗体药物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与双抗概念类似的CAR-T免疫疗法相关产品的上市使得双抗领域受到更强烈的关注。而且在吴辰冰看来,双抗治疗机理不只局限于T细胞导向治疗,尤其在应用可能性和机理的适应度、多样性等方面远超CAR-T疗法。
  我国生物大分子领域抗体技术和产品的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也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作为行业壁垒较高的细分领域,国内尚没有被批上临床的双抗产品。
  而经过多年积累,相关的技术概念和创业思路在吴辰冰的头脑中越发成型,可谓万事具备只欠缺一个好时机。随着国家支持创新创业降低了创业门槛,他觉得迈出创业这一步的时机成熟了。他的想法也得到了不少老同事、老朋友的极力支持,一些朋友也成为公司最早的天使投资者。
  吴辰冰为岸迈生物规划的发展方向非常聚焦:基于自主创新开发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进行创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实际上,在全球几乎所有大型生物制药都在双抗领域布局。但双抗技术门槛高,其最大难点在于不但要支持产品研发,更要支持产品的产业化。但目前国内行业里良莠混杂,很多企业并无独特技术和相应经验能够支持这一点。
  据吴辰冰介绍,目前真正有自己专利保护技术的公司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如基因泰克、安进、艾伯维等,其他多通过收购或专利授权获得。“这个行业技术壁垒很高,专利保护也很严密,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或者没有获得技术的使用权,就没办法开发双抗。”
  而岸迈生物成立一年多来,其抗体技术开发已进行生物学、药学、体内外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各方面的验证,最重要的是能够支持规模生产的可能性。
  吴辰冰介绍,岸迈生物的技术特点在于:一是通用性,可普遍应用于不同的两个单抗组合,可以把任何两个高质量单抗放在一起通过技术优化组合成能够开发的双抗。二是技术设计的便利性高,不需复杂的工程改造,利用相对较简单的分子生物学和重组DNA技术就可做到。三是快速的表达和筛选,从早期侯选产品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双抗产品。
  吴辰冰说,有创新才可能有成功的创业,而岸迈生物一开始就保持了创新和差异性,可以在独特的领域有更大发展空间。也正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使其能够获得合作伙伴的认可,同时这项全球专利技术也奠定了吴辰冰在双抗领域的领先地位。
  得技术者得天下
  基于自己的专利技术平台进行产品开发和广泛外部合作是目前岸迈的基本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一方面,基于专利保护技术开发自己的差异性产品,目前公司第一个产品已进入工艺开发阶段,预计2018年进入临床。另一方面是将技术对外授权给合作伙伴使用进行产品开发,岸迈生物从中获得技术授权费等,其中与信达生物的合作便是如此。
  同时,专利技术能够延伸出很多产品,岸迈生物可将一些早期产品对外合作合作,从中获得授权费用及后续上市分红等。“因为我们使用该技术比较高效,在很多早期项目中,只能选择2~3个进行开发,其他的可以授权给别人,也可以选择与合作者共同开发。”
  实际上,这是目前很多创业型研发企业平衡创新和风险的发展战略,但岸迈生物更大的优势在于,很多公司只能通过产品授权获得收入,而岸迈生物基于专利技术平台可以获得广泛的收益。“这是非常有效的支持公司发展和产品开发的途径,过去美国硅谷一带从80年代开始有很多生物技术企业都发展的非常成功,这已经是一条比较成熟的发展途径。”吴辰冰说。
  独特的专利技术平台和差异化的产品竞争力吸引了众多同行和投资方。2017年初,岸迈生物顺利获得2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在这个领域,有经验的投资人会选择有专利技术、有创新项目、有成功经验的团队,以及在这个领域里的领军企业。”吴辰冰告诉E药经理人。无论是融资,还是技术授权和产品合作,这些均是岸迈生物双抗技术走在行业前列最好的说明。
  吴辰冰觉得自己属于幸运的那一类,但这绝非凭空而来。20多岁时,吴辰冰想成为一名大学教授,甚至在哈佛读博士后的时候也是如此考虑。但当他决定离开学校的时候,一度令他的教授感到吃惊,因为没想到他会选择去工业界。
  据吴辰冰介绍,在哈佛做分子免疫学研究的时候专注于XLP疾病机理的研究,经常与患者打交道,很多患者到医院看病但无药可治对他的触动很大。研究XLP病患发病机理的他虽然最终搞清了患病原因,患者却没有药可以治病。这也为他后来进入制药企业进行药物开发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雅培进行抗体药开发10年后,处在舒适区的他深感能够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少。有回国想法的他于2010年选择了正在组建生物制剂部门的新药研发CRO企业睿智化学。此后几年,除了资金,包括建团队,建部门,建技术平台等一系列综合性工作让吴辰冰在管理方面积累了经验,同时与很多企业打交道,看到各种各样的项目。
  “早期我进入睿智化学的时候,国内做抗体研发的海归并不多,而是做生产工艺的较多,研发的人很少。这给了我们一个快速发展并与多个国内药企进行创新抗体项目合作的机会。”吴辰冰回忆。后来加入中信国健,又让他对国内的行业发展和法律法规等更加熟悉。
  正是三种完全不同企业的运营形态和模式、企业文化以及产品开发策略,从不同的侧面给了吴辰冰后来的创业积累了经验。
  作为CEO,吴辰冰如今在公司战略、科研项目以及人员管理方面已经游刃有余。但挑战犹存,毕竟在双抗领域,国内创新人才匮乏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岸迈有着不到20人的研发团队,而继续寻找更专业的人士做好技术平台和产品开发是他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今吴辰冰对自己的期待很朴实。“把创新药做上市,满足一个重要的临床需求,是我最大的期待。”虽然公司还在初创期,但他对于自己的技术和项目很有信心,他希望用5年时间,在专业团队和后续投资的支持下能够把国际一流的产品做上市。融资也是未来的一大重点工作,但吴辰冰对此并不着急。他的计划是第一个抗肿瘤项目进入临床后将启动B轮融资计划,日程表定在2018年。
其他文献
天演药业(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演药业”)创始人罗培志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后时,他的导师,全球著名蛋白质折叠领域拓荒者之一Robert Baldwin经常教导他:做科研永远要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深耕自己熟知的领域,通过量的积累将事情做到极致;另一个方向是运用20%~30%的精力去探索另一个未知的领域,如此才能开辟一片新天地,实现质的飞跃。  由此,天下虽然少了一位优秀的化学家,但生物医药
期刊
关于勇气的故事,适合每一位20世纪初就敢于在中国创业做创新药研发的科学家。他们是最早一批以科学家的背景回到国内创业做创新药研发的“吃螃蟹者”,在尚在贫瘠的土地上大胆出手。如今,当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的发展旋律,或功成名就,或经历一番坎坷仍在为梦想努力的他们称得上是“过来人”。  在这些面孔中,前沿生物药业(南  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沿生物”)创始人、董事长谢东对业界来说已经不陌生。由他创
期刊
飞机滑过天际,地面上的景象开始依稀可见,稍稍活动下因长时间飞行而有些发僵的身体,这已经是黄岚近两个月来的第四次美国行。自从2017年3月份万春药业登陆纳斯达克以来,身为创始人的黄岚日程中这种跨越半个地球飞行的频率明显增加。  作为医药行业内鲜有的连续创业者,黄岚身上有很多标签: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多年累积的经验和多面相也让投资人对其感到放心,直言不讳地表示她创业的成功率会更大。  对于包括黄岚
期刊
每周末,严海都会去登家附近的一座山。山并不太高,每次登顶只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他说他不追求速度,只为享受攀登的过程。与此同时,严海也正在攀登他科研上的另一座高峰。  严海和他创立的北京科信美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信美德”)正在推进全球第一个胰高血糖素受体抗体药REMD-477的临床试验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糖尿病治疗机制,或将提供一个糖尿病的全新临床治疗方案,大大降低胰岛素的耐药性和不
期刊
2015年,当廖化新第一次到珠海金湾区智造大街园区时,心里是有些打鼓的:珠三角地区正在经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的后效应时期,园区一片荒凉, 原有的制衣厂、制鞋厂等低端制造企业都已关闭,整个园区十几幢楼房空空蕩荡,园区大门由铁链子锁着,留一个门卫在那里看守。珠海泰诺麦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诺麦博”)是第一家入驻园区的高新企业。而仅仅不到两年,如今的智造大街园区焕然一新,创新制药企业、无人机
期刊
杜莹说,从先驱到先烈,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时间要定格至2001年。在此之前,杜莹还是辉瑞的一名中央研究院研发高级主管,在全球战略部负责代谢类疾病项目的转让及兼并收购,参与公司重大新药的研发及上市。但在此之后,杜莹却选择了离开工作已八年之久的辉瑞,转而回国,完成了从跨国公司高管向本土医药创业者的身份过渡。  促使杜莹回国的,是一则来自香港大亨李嘉诚控股公司和记黄埔的邀约。2002年,杜莹应邀创立和
期刊
这是一场国际顶级赛事,对手决定了这场比赛的看点。  两家跨国医药巨头与初出茅庐的本土新锐厉兵秣马、严阵以待。  赛场,选在了患者超过2500万人的中国丙肝市场。  无论如何,现在都算得上是中国创新药最好的时候。已经有人证明,在中国,可以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已经有人证明,中国创新药可以和原研药疗效相当;而现在,歌礼要证明,中国创新药可以和两个制药巨头的重镑炸弹级产品同场竞技,毫不逊色。  兵以正合
期刊
如果要为中国现代生物制药产业书写一篇小传,那么俞德超以及他的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生物”),一定是不能忽略过的关键一章。  2011年8月,信达生物正式成立。六年时间中,俞德超为其构建起了一条覆盖肿瘤、眼底病、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等四大疾病领域、包含13个新药品种的完整产品线,产业化基地中两条1000L的生产线早已建成并通过了来自跨国药企的最高标准审计。其研发的一系列产品,则
期刊
医药研发这事说白了,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在无数个坎坷崎岖、噪音频起的岁月里,科学家们的内心如果稍有个人荣辱的计较,便不会有百折不挠的坚持。  徐希平从37岁开始,用人生最宝贵的18年时间研究我国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历经质疑和磨难,最终使H型高血压这一医学概念获得学术界认可,他创立的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奥萨”)同时开发出针对H型高血压的创新药物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国家卫生计
期刊
2008年的时候,潘海就在琢磨回国的事情,但他告诉自己再等等。  3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向他伸出了双手。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因科技”)的1类新药“派益生”已经获批临床试验,这是国内首个获批用在丙肝领域的长效干扰素,但却苦于工艺障碍迟迟无法进入临床。这时,在安进公司工艺和产品开发部已积累了9年经验的潘海,来得正当其时。  “一方面是建立新的工艺,另一方面是之前的工艺如果出问题了,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