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最笨的那个人最牛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hu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明代的苏州有四户人家,这四户人家后来在历史上出名,都因为家里的小孩。
  四个小孩,自小是这样的——
  甲:5岁能写大字,读书过目成诵,9岁能作诗,被称为“神童”。
  乙:性极聪颖,才锋无前,16岁参加秀才考试,中了第一名。
  丙:2岁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6岁仍站立不稳,9岁尚口齿不清。
  丁:天性聪颖,少长文理,家里连一本藏书都没有,却自幼无所不通。
  很明显,这是三个神童和一个笨小孩的故事。
  若干年后,情况是这样的——
  甲:书法一绝,人称“明朝狂草第一人”。
  乙:乡试(省考)第一名,随后卷入科场案,从此游荡江湖,成一代名画家。
  丙:一生九次参加乡试,均落榜而归,苦熬终成一代宗师,诗、文、书、画俱佳,人称“四绝全才”。
  丁:26岁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33岁病逝,诗写得极好,被誉为“吴中诗冠”。
  时间终究抹平了童年的差距,四人皆各有所成,青史留名。出人意料的是,自小最笨的那一个,成就最大。他们正是传说中的“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按正史的叫法,是“吴中四才子”。
  1511年,四大才子中最年轻的徐祯卿,最早离开人世。1524年,唐伯虎在悲苦中去世,1527年,祝枝山在不服中离世。四人中只剩下文徵明,开窍最晚的那个人,孤独地多活了三分之一个世纪。
  到90岁那年,文徵明安然离世时,江南四大才子的时代才彻底落幕。而当时许多人家中两三代人都听着文徵明的名声长大,一直以为他是作古已久的历史人物,没想到他活了那么久。
  俗话说,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二
  人生有些交集很诡异。
  文徵明与唐伯虎同年出生,两人从16岁结交朋友,友情保持了一辈子。不过,两人性情迥异:唐伯虎风流旷达,才气逼人;文徵明老实本分,为人严肃。
  野史记载,有一次,江南四大才子在苏州城外的一条船上饮酒聚会,唐伯虎事先为文徵明安排了一个苏州名妓伺候。然而,名妓的突然出场,让文徵明六神无主,谎称有事,就要告辞。名妓笑盈盈地上前牵住文徵明的衣袖,文徵明赶紧拢起衣襟,作势要跳湖:别逼我,我真跳了。唐伯虎觉得无趣,只好先送文徵明上岸。
  那个时代的风气,文人雅士总是和青楼雅事牵扯在一起,大家都习以为常,不仅不排斥,反而以风流韵事来抬升才子的身价。只有文徵明是个例外。大家都觉得他笨得可以。
  他确实够笨。
  1498年,文徵明和唐伯虎一起到南京参加乡试。两年前,文徵明已经单独来考过一次,只是名落孙山了,还自我安慰说,江南天才极多,失败也算正常。唐伯虎则是第一次赴考,此前就是听了老大哥祝枝山的话,稍稍复习了一下。结果,放榜的时候,唐伯虎高中解元。文徵明拨开人群,凑到榜单前,找了两遍,还是没找到自己的名字。
  被挫败感击中的文徵明,再也无法淡定。当晚,他落寞地写了一首(《客夜》,感叹说:“功名无据频占梦,风土难便苦忆归。”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父亲文林一如既往地看好文徵明,给宝贝儿子灌鸡汤。当年,文徵明2岁不会说话,6岁站立不稳,9岁口齿不清,文林一直安慰家人说:“这个孩子,面貌清奇,骨骼不俗,将来不会痴傻一生的,他的福气,別人比不上。”
  这次,文林照样宽慰儿子说,伯虎虽然有才,高中解元,但他为人轻浮,做事不稳,恐怕人生的路会越走越窄呀;而你将来的成就,绝对不是伯虎所能及的。相信老爸一次。
  三
  仅仅一年后,1499年,两人的命运再次翻转。
  春风得意的唐伯虎,进京参加会试,不料被人举报与富家子弟徐经买通考官、科场舞弊。试没考完,人已入了监狱。这事最终因无证据,成了莫须有的指控,但被牵涉其中的唐伯虎,后半生的命运已被改写。
  同年,预言唐伯虎人生不顺的文林,因病逝世在温州知府任上。文林看不到儿子文徵明一生所达到的成就,但在自己的身后事上,他若能感知儿子的处理方式,一定会含笑九泉。
  按照当时的官场惯例,死在任上的官员,地方会负责丧葬费用,当地官绅也会送来赙仪,加起来达数千两银子。这笔合情合理的收入,对于缓解父亲一生清廉造成的家境窘迫,以及顺利办理丧事,十分必要。但是,文徵明断然谢绝了这笔收入。
  他专门写了一封答谢书,解释说,我父亲在贵地做知府,从未贪过公家一分钱,他走得堂堂正正,今天我若收下大家的礼金,就是辜负了父亲一生为官的清白,就是利用父亲之名,为自己谋利,我不忍心这样做。就算自己再没出息,我也不会让父亲在名声上蒙受污点……
  温州人见文徵明如此坚持,觉得他很愚笨,但又很佩服他。最终大家用这笔钱在当地修了一座亭子,叫“却金亭”,以表彰这对父子。
  1500年,唐伯虎出狱还乡,整个江南为之哗然。文人士大夫认为,唐伯虎丢尽了江南举子的脸面,恨不得将其开除原籍。唐伯虎的妻子也跟他闹离婚,分家产。
  走投无路的唐伯虎给文徵明写信,吐槽说,人一倒霉,连家里的老狗都看他不顺眼,一顿狂吠。他还告诉文徵明,他想去远游,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弟弟,想把弟弟托付给文徵明。
  文徵明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二话没说,立马应承下来,并多次写信劝唐伯虎不要自暴自弃。唐伯虎十分感动,回信说:“我心惟君知。”
  四
  1514年,宁王朱宸濠派人到苏州广招人才。唐伯虎应聘,去了南昌。文徵明劝他别去,唐伯虎不听。来人也请文徵明一起去,说宁王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待遇特别好。
  文徵明再次发挥他那股“傻劲儿”,不管别人怎么吹嘘,他就是态度坚定,称病不往,并写了一首(《病中遣怀》,表明心迹:“潦倒儒冠二十年,业缘仍在利名间……不妨穷巷频回辙,消受垆香一味闲。”意思是,他宁愿淡泊自守,绝不趋炎附势。   唐伯虎到了南昌宁王府,每日写诗作画,待遇确实优渥。然而不到半年,宁王不时暴露出造反的倾向,唐伯虎这才觉察出自己进了贼窝。他想走,又走不了。
  于是,他装疯卖傻,日日纵酒,做些违规逾矩之事,正史的记载叫“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唐伯虎这牺牲也够大的,把下半身都暴露出来了。连宁王都受不了,最终把他打发走了。
  数年后,宁王果然起兵谋反,被王阳明一举擒获。唐伯虎逃过一劫。事后,人们评价文徵明,说他有远见。
  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唐伯虎对文徵明也自愧不如,郑重地给文徵明写了一封信,说愿意拜文徵明为师。
  唐伯虎在信中称赞文徵明,说他对待有身份地位的人,对待声色犬马之事,看似淡泊无心,其实很有自己的立场,而且意志坚定,从不动摇。接着,唐伯虎又坦荡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虽然自己在诗画创作方面,可以和你一比高下,但在学问品行方面,我简直无地自容。我虽比你早出生十多个月,但愿意拜你为师。
  文徵明对唐伯虎拜师的举动,态度如何,没有史料留下来。但我们可以推测,以他的性格,一定是坚辞不受。命运,最终将这对多年老友彻底分开。
  1524年,唐伯虎悲苦离世之时,文徵明的人生却出现转机。那时,他刚好离开苏州,在京任职,无法参加唐伯虎的葬礼。余生,文徵明只能在记忆中祭奠这段深厚的友情。
  五
  文徵明赴京出任的职务,是翰林院待诏。这一年,他已经54岁。这个职务是翰林院里最低的事务官,从九品。即便如此,文徵明获任此职,还是工部尚书李充嗣爱慕其才,特别举荐的结果。
  按照正常的通道,文徵明不可能进入翰林院供职。他从20多岁参加科举,考到50多岁,一共考了9次,每次均铩羽而归。
  中国的传统文人,都有追求功名的情结,历经坎坷得到后,才意识到官场并非自己的理想所在,随之幻灭,超然物外。
  江南四大才子中,徐祯卿的科举之路最顺,26岁就中进士,但竟因貌丑而进不了翰林院,郁闷不已。
  祝枝山的科举之路跟文徵明一样坎坷,但比文徵明好一些,考了5次才中举人,又考了7次仍与进士无缘。后来,他到广东做了个知县,等到人家要给他升官,他说自己不善于做官,辞职不干了。
  唐伯虎在科举路上遭受牢狱之灾,余生悲哀,不过即便他顺利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以他的个性也会甩手走人。
  文徵明在翰林院待到新鲜期一过,就萌生了辞职南归之意。同僚中一些人欺负他没有学历,当众发难说:“衙门不是画院,岂能容画匠在这里混日子?”视文徵明为画匠,故意贬低他,让他难堪。
  这样的龌龊事,加上官场中许多无意义的争论,让原本不善钻营和交际的文徵明十分苦恼,急欲摆脱。接下来,他不停地辞职,但吏部始终不放人。
  在工作了三年半后,他终于得到批准退休还乡。离开京城那天,他写了一首诗,兴奋地宣告自己又可以在青山绿水间过闲适的生活了:“独骑赢马出枫宸,回首长安万斛尘。白发岂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闲人。”
  回首这段短暂的为官生涯,他自己说是“小试閑官便乞身,素衣曾不染缁尘”。这说明,他的内心从未融入帝国官场。
  当文徵明决然还乡之时,祝枝山已经去世。至此,江南四大才子仅余文徵明一人。而文徵明一生所能达到的名声和成就,才姗姗到来。
  六
  从帝都归来的文徵明,自此绝意仕途,力避与权贵交往,全身心致力于诗文书画达30余年。当时人说他的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堪称“四绝全才”。文林当年预见儿子的人生画卷,此时终于徐徐展开:文徵明晚年名满天下,声望极高,是苏州乃至整个江南文坛的盟主。
  苏州文氏家族,也因为文徵明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出现,而成功跻身世家大族。然而,尽管他已是彪炳千秋的一代宗师,大家最感念的,依然是他的人品。
  晚明的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物欲横流,纸醉金迷。文人卖文、卖画,甚至卖科举指南,都能赚得盆满钵满。但文徵明一生坚守清贫,做出了迥异于时代的举动。
  文徵明晚年时,声名如日中天,向他求取诗文书画的王公贵族络绎不绝。有明朝藩王直接给他送去古董宝物玩,他看都不看,原封退回。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不给藩王、权贵、外国使者写字作画。但要是有邻里亲友求画,无论带来多不值钱的物品,他一概来者不拒,欣然磨墨运笔。
  有学者统计,文徵明替人写字作画所收受的礼物,基本都是普通的食品、日用品和文化用品。这些“收入”仅能作为他家庭日常开支的补充。实际上,他常年生活在温饱线上下,有时候不得已,还要向富有的朋友借米度日。
  有个御史听闻文徵明借米的事,有意接济他,把他请到家中畅谈。临走时,御史说:“听说你生活贫寒……”不等御史说完,文徵明打断了:“我并不贫寒。”御史很诧异,指着他一身破旧的衣服说:“不贫寒为什么还穿这么破旧的衣服?”文徵明淡定地回答:“我是因为下雨,才穿破旧衣服出门。”自始至终,御史都开不了口提借钱给文徵明的事。
  明明可以靠才艺致富,他却不愿多取一分一文。
  由于文徵明的书画太有名了,他在世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赝品伪作。按时人王世贞的说法,市场上文徵明的真迹只占20%。
  一次,有朋友当场揪住文徵明书画的作伪者,告到文徵明那里。文徵明把作伪者的作品拿过来一看,然后说,此人的才艺不在我之下,只是没人知道,我不过比他名气大一点而已,全然不放在心上,也不予以追究。这名作伪者后来甚至拿着伪作,要文徵明帮忙签名盖章,文徵明欣然应允。
  别人冒他的名,他却从不打假。有人拿着书画上门求鉴定,他也一概说是真迹。他的弟子们很不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文徵明解释说,凡是有能力收购字画的,必然是家里有余财的富贵人家,而出卖字画的,一定是因为家境困难,急需用钱。如果因为我一句话而导致双方无法成交,卖字画的人家不是更要陷入困境?
  在他看来,拥有一副菩萨心肠,比维护自己的名声重要得多。难怪清人朱彝尊无限感慨地说,文徵明“人品第一,书画诗次之”。
  七
  文徵明的一生,没有唐伯虎的诗酒风流,大喜大悲;没有祝枝山的愤世嫉俗,恣意张扬;也没有徐祯卿的年少轻狂,诗才逼人。
  和“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三人比,文徵明全然没有天才属性,仅靠着自己的勤奋、专注、模仿,以及上天眷顾的长寿来过活,虽然走得慢些,最后却取得了最大成就。
  他少时读书,字写得太丑,被老师列为三等。一气之下,他每天坚持练习写《千字文》,一天写十遍,一段时间后,书法大进,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他的苦守和坚毅,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直到80多岁时,他还能写出一手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终其一生,他把小楷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被称为“明朝第一”。
  他的画,师从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并青出于蓝。在沈周去世后,他的画撑起整个画派达四五十年。他培养的艺术才俊,影响波及明清两代。
  他的诗,写得极有韵味,像他的个性一样平静淡然,却又余韵悠长。比如这首《饮酒》,写出了他归隐后的心态:“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唯应骑马客,输我北窗眠。”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四才子中,仅收录了徐祯卿和文徵明的诗。
  我们可以通过文徵明的头衔,来厘定他的历史地位:
  诗文方面,他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书法方面,他与祝枝山、王宠并称“三大家”;
  绘画方面,他与唐伯虎、沈周、仇英并称“明四家”。
  晚明文坛领袖王世贞,后来给文徵明写传记,特别感慨道:江南四大才子中,诗、书、画各有专攻,唯有文徵明样样精通,为什么?因为其他三人都没有文徵明活得长,所以他们都成不了文徵明。
  这或许就是命。
  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柯律格说,从16到18世纪的300年间,文徵明在中国的影响力,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由此可见,文徵明的影响之大。
  史载,1559年,90岁那年,文徵明在替别人写完一篇墓志铭后,把笔搁在一边,端坐着,静静结束了他的一生……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1939年,二战开始没多久,德国高层就着手谋划研制原子弹,用以夺取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为了尽快研制出原子弹,德国成立了一支由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组成的庞大专家团队,还让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量子物理學的主要创始人沃纳·卡尔·海森堡担任首席专家。  为了完成任务,海森堡带领专家团队,没日没夜地泡在研究室,一遍又一遍地演算公式,计算原子弹的各种成分、用量。  尽管如此,原子弹的研制却始终没有重大突破,一直卡在
西汉时,汉朝北方疆域常年受匈奴骚扰,双方战事不断。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汉武帝派贰师将军领兵讨伐匈奴,另派一人为其押运辎重。这人便是“飞将军”李广之孙一一李陵。  习得李家传世弓法的李陵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光耀门楣,自然不屑于只做后勤工作。于是,李陵上奏折说:“我的兵士都是力大无比、剑术优良的勇士,只做后勤是不是有点儿大材小用?”但汉武帝的态度很坚定,说精兵好马都派给主战场了,实在没有多余的兵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浙江钱塘,袁枚呱呱坠地,给家人带来了无限欢乐和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袁枚逐渐展现出“幼有异禀”的天赋,人生如开挂一般:12岁考取秀才,23岁金榜题名,先是供奉翰林,然后外调做官。  跟所有文学青年一样,袁枚初入官场时也立志要“致君尧舜上”,一心一意做官。为官期间,他更是秉公办事,颇有政绩,努力践行着“此去好修《循吏传》”的志向。  但官场毕竟是官场,免不了互相倾轧。再加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实行残酷统治,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百姓负担日益沉重。加上连年征战、灾荒频繁,到天凤元年(公元14年)竟出现了“缘边大饥,人相食”的现象。在这样的惨状下,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先是某山东人氏聚众数万人起兵,接着以湖北人王凤为首的“绿林军”起义,然后琅邪(今属山东潍坊)农民樊崇率百余人起兵……在这些队伍中,樊崇的势力最小,但由于他作战英勇、有号召力,不足一年时间队伍就发展到数万
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的织田信长命殒本能寺之后,接替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是同样位列战国三英杰之一的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出身贫寒,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继父生性暴躁,总是对他动辄打骂,因此丰臣秀吉的早年生活过得很清苦。也许是因为幼年营养不足,丰臣秀吉长得矮小瘦弱、尖嘴猴腮,因而被织田信长戏称为“猴子”。  最初丰臣秀吉投奔织田家时,因为他的农民出身,仅仅谋得了个民兵的职务。虽说当了兵,丰臣秀吉最初的工作也
刘关张三人中,刘备的武艺无疑是最差的,虽然他身背雌雄双股剑,但是在整个《三国演义》中,这两把剑亮出的机会屈指可数,其中最著名的一次使用就是“三英战吕布”。  其实,“三英战吕布”就是刘备为了抬高自己设计的一个套路。  当时十八路诸侯讨贼,刘关张虽然也在其中,却不是什么大人物——刘备、关羽是马弓手,张飞是步弓手,和普通士兵无异。然而关羽“温酒斩华雄”引得诸侯侧目,刘备三兄弟成了第19路诸侯。但是斩了
1902年1月16日,出使日本的大臣蔡钧向日本外务省呈递一份照会,转达了慈禧的意见——希望日方提供去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的日本军官名单,准备给他们颁赐“宝星”勋章,予以嘉奖。  此事酝酿已久。据庆亲王奕劻致日本外务大臣的信函,早在1901年上半年,清廷已主动向日方提出,要奖赏参与联军侵华之役的日本军官,但日方未作回复,或许是觉得此事不可思议。1901年冬,奕劻再次请求日方提供军官名单。  在确认清廷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舂,江淮一带爆发蝗灾。有的官员只知道干着急甚至投机取巧、准备发灾难钱。时任常州(今江苏常州)知州的吴遵路却早早为百姓铺后路:趁灾害尚不严重、百姓还没断粮的时候,提前向本州富户募集了数万贯钱财,然后派人乘船赶赴外地买米,及时满足了常州冶下的粮食需求,避免了因灾害而物价暴涨的局面。同时,吴遵路令各级官吏动员百姓大量砍柴割草,官府按市价收购,再将柴草钱折算成稻米交付百姓。这样
据说“堕马髻”是东汉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流行于魏晋时期,重点在于塑造松散的垂墜感。要从发髻中分出一绺头发,让它自由散落,看起来就像女子刚从马上摔下,惹人怜爱。堕马髻、愁眉、啼妆配上猫步,楚楚动人的孙寿引领了一场以“病态”为美的风潮。
《三国演义》中的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诸葛亮对孟获“攻心为上”的作战建议就是他提出来的,他还巧妙地献上反间计,让魏国朝廷把蜀汉劲敌司马懿削职为民。所以尽管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嘱咐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没有把刘备的话放在心上,他认为马谡是“匡世奇才”,而且十分敬重马谡,行军打仗期间,二人常常促膝长谈,彻夜谋划。  然后就到了街亭一戰。此战事关重大,直接关系到此次北伐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