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妈妈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swzzxp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家老了。
  老得只剩下老人,拖着寂寞的影子拉扯着孙儿孙女,在寂寥的村巷里,走来走去,抑或,一老一少,在广袤的田野踯躅。
  一位年轻的内地女大学生来小村支教,教孩子画颇具时尚元素的四格漫画。
  孩子们没有绘画基础,除了语文数学和唱歌,他们从来不知道还有别的课程。
  清明节,回到老家,翻开一个应该叫我爷爷的小朋友做的四格画图作业,凌乱的线条,毫无规则和美感的色彩,让我有些迷糊。
  孩子说:“爷爷,你知道我这里画的什么吗?”
  我说:“不知道。你能帮我讲解一下吧?”
  孩子指着画,一格一格地给我讲解。
  第一格。春天来了,万物睡醒了,农民开始播种了。我也挖了一个坑,就想呀,我该播种什么呢?
  第二格。想了很久,我想我要种下一个妈妈。
  第三格。夏天,我像爷爷一样,施肥浇水,希望种下的妈妈开花结果。
  第四格。秋天来了,我收获了好多个妈妈。一个为我做饭,一个帮我洗衣,一个带我上学,一个陪我玩……好多好多。
  那一刻,我的心咯噔一下,酸楚从心底泛滥开来。一个年幼的孩子,本该在妈妈怀里撒娇,而妈妈却为了生计年头出门年尾归,长年在城市打工,把孩子丢给年老的爷爷奶奶带。
  我问她:“妈妈种得出来吗?”
  她说:“种得出来,过年的时候,妈妈就被我种出来了。妈妈还会给我买很多很多东西。”
  我也是孩子的父亲,当看到这个老家的堂孙女,五味杂陈,空气里流淌着苦涩。普天之下,还有多少这样想种出一个妈妈来的农家孩子呢?
  天下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父母守护,没有完整的父爱母爱包裹着呢?又有哪个父母愿意被孩子下种呢?
  如果说种妈妈是一种愿望,那这一愿望,未免太酸涩了。
  对于种,最喜欢听的一种是──“种春风“,诗样的浪漫抒情,玉一样清凉爽洁。
  曾几何时,读三毛的诗《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感受异常清新自然,别有趣味。诗中写道: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籽/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那是我心里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后来,听齐豫唱,那柔情婉转的一句“种桃种李种春风”,让我的心幸福地颤栗,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春风里的种花。
  岁月静流,识见渐宽,才知道可以作种下种的,就像春来繁花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心怀一份美好,种下一份的心愿,经风历雨,种子发芽,迎风拔节,葳蕤成最美的人生风景。
  (沉舟摘自《大公报》)
其他文献
小时候喜欢和同学吹牛,说自己练过武侠小说里的“金钟罩”,还有特异功能,可以吃纸。同学不信,我就马上把练习本上的一张纸撕下来吃掉,同学都看呆了……有的同学惊讶地问:“你还能吃什么啊?”我口出狂言:“我还能吃桌子!”同学们都将信将疑。  一般来说,每天中午在教室吃过午饭,同学们都会在桌上趴着午休。我最痛恨的事情就是睡午觉了,睡不着的时候,我就趴在那里啃桌子,一个学期下来,课桌真的被我啃一个大洞。   
期刊
马国福,男,1978年生。江苏省作协会员。迄今已发表诗歌、散文、随笔近百万字。出版有《赢自己一把》、《成功彼岸的灯火》、《给心灵取暖》、《点亮青少年心灵的人生感悟》等。    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写作产生兴趣的?第一篇文章是何时发表的?  我从上小学的时候喜欢上作文,那时感觉天天上作文课是最幸福的事情。  记得是1995年,我在《青少年日记》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当时收到样刊,高兴得手舞足蹈,足足看了不下
期刊
很多年前,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美国人丁大卫。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在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们的喜欢,他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  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主持人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时,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
期刊
巴金先生曾经说:“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这一思想从理论上讲是正确的,但在创作实践中则应给予辩证认识,须知无技巧的境界是从对技巧的反复锤炼中产生出来的,而绝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因而作为中学生,适当地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写作入门的捷径,也是建立写作兴趣的好途径。  可我们在写作实践中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购买了许多讲写作技巧的书籍,并且认真阅读,也在写作实践中予以模仿,但是最
期刊
渺小并不妨碍心中的高大。我的小外甥上大一,看过他写的一首诗,非常有意思,原样照抄过来与大家分享。诗的名字是《蜗牛也是牛》。  蜗牛也是牛,  扛着房子走路的牛。  不必在乎风吹雨打,  不必担心石子砖渣。  光着一行小脚丫,  走过去,身后就是一排银白色的光华。  蜗牛也是牛,  无忧无虑的牛。  不必汗流浃背在耕田里,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成功,  更不要为了月供愁煞脑瓜。  走到哪里,哪里就是
期刊
什么人得以成功?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多年。不想它的答案在《论语》里:“克己”功夫到家者最成功。  品读圣贤的历史,本质上是一出“克己”的历史。  “圣雄”甘地是一个最为突出的典范。就衣食住行而言,他坚持穿自己织的土布衣衫,每天只吃一顿饭,而且是素食,从来没有桃色新闻,35岁就彻底禁欲。对他来说,蹲监狱像作客。今天,英国人说,甘地你被捕了。他什么话都不说,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没有一点怨尤,颠颠地跟了去;
期刊
遇见你的纯真岁月,那么温暖,那么美好。    他是第一个分配到我们乡下学校来的大学生。   他着格子衬衫,穿尖头皮鞋,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令我们着迷。更让我们着迷的是,他有一双小鹿似的眼睛,清澈、温暖。   两排平房,青砖红瓦,那是我们的教室。他跟着校长,绕着两排平房走,边走边跳着去够路旁柳树上的树枝。附近人家养的鸡,跑到校园来觅食了,他看到鸡,竟兴奋得张开双臂,扑过去,边扑嘴里边惊喜地叫:“啊
期刊
男人非常伤心。他心爱的猫没有几天活头了。  男人把猫放在腿上,叹了口气。猫呼噜呼噜地回应着,也抬眼看了看男人。一滴眼泪从男人的面颊滑落,滴在猫的额头上。  “你哭什么啊,伙计。”猫问道,“你无法承受我的离去吗?难道没有另外的猫代替我吗?”  “是啊。”男人点头道。  “闭上眼睛吧,伙计。”猫说。尽管男人不知它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还是照做了。  “我的眼睛和毛发是什么颜色的?”猫问。  “你的眼睛是金
期刊
“嗨,房子,早安!”  每天清晨醒来,向你的房子问好了吗?你一定忽略了房子。房子也需要问候,一座旧房子,有人住,多少年都不会倒;没人住,十年八年,甚至三五年就灰飞烟灭了。缺少了人气,房子心灰意冷。  你向房子问好,房子很开心呢。抬头看看灯管,那是房子咧开笑的嘴。  拖鞋也需要问好。拖鞋在你最放松、最私密的时间陪伴着你。当你回到家来,在沙发上坐定,拖鞋就向你问好了。你也该向它问好吧?如果有一天,拖鞋
期刊
《新世纪周刊》2009年度人物:选韩寒当市长;《亚洲周刊》也将韩寒评为“2009风云人物”……在读者眼里,韩寒是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在车友眼里,韩寒是中国第一流的车手。但在媒体和公众眼里,韩寒的头衔太多了,他是“最好的杂文家”,是“最有争议的80后知识分子”,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司机”,是 “中国文学的坏小子”,是“‘市长’韩寒”,是博客上的明星,是话题炒作的高手……    从《三重门》的发迹,韩寒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