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志怪到“志常”:《聊斋志异》内部转向r——以人类女性为中心

来源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ham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是一部关注异域、异事、异类形象的志怪书,人类女性篇目则以常人常事为主要内容,使小说从“志异”转向“志常”:记录日常事物,淡化怪异色彩;略鬼神而重事实,讲述真实生活;从生存角度出发评判是非善恶,安排怪异情节.这种变化一是出于无奈,现实女性的活动空间、伦理规范、生存状态给小说创作带来极大制约,二是作家有意为之,人类女性故事淡化女性色彩,凸显对人性的尊重与同情,着意表现处于社会边缘的、覆盖范围广泛的底层平民的生存与命运,体现了女性书写与古代小说人物书写的双重进步.
其他文献
陶渊明诗歌可以达到“人生的艺术化”这一审美境界.朱光潜在《诗论》中专设《陶渊明》一章,论述了能将情感与诗歌巧妙融合的陶渊明形象.朱光潜的核心美学旨趣“人生的艺术化”渗透在他的《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之中.文章试以这一旨趣为基点,从朱光潜情感美学视角研究陶渊明诗歌.从这一解读方式为陶渊明诗歌研究打开新的途径,并能挖掘陶渊明诗歌的当代意义.
摘要:1946年国民大会召开前后,《大公报》《益世报》等北方报刊,通过专论、社论、专稿等方式呼吁国民政府注意解决蒙古自治问题,以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蒙古各方力量借助报刊的宣传,一再强调其独特的语言、宗教、文化习惯需要实行民族自治制度,引起了舆论界的同情和关注。国民政府、部分学者不赞同蒙古代表的自治诉求,通过《中央日报》《时事新报》《大公报》等媒体进行回应。尽管蒙古自治运动获得部分舆论的同情,但是主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迅速传播,佛教作为流行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世俗政治的矛盾日益突出。庐山高僧慧远在调和儒释道、处理政教关系、发展佛教理论本土化等多个方面为佛教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佛教在中国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回本《西游记》的原旨究竟是什么,历来见仁见智。人们往往热衷于“大闹三界”“西行求法”的玄幻和有趣,而对阴森晦暗、沉闷乏味的“取经缘起”却少有考量。《西游记》是穿着佛道外衣,独辟蹊径,用神话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诠释信仰危机与再建,进而“再造”一个令人向往的社会秩序的小说。
创作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时期(1921—1930年)的安源红色歌谣,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在曲风、手法和结构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红色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艺术瑰宝,是新时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安源精神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据海关总署统计,截至2021年7月底,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1.34万亿元,同比增长24.5%.这是自2020年6月起,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连续14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外贸持续向好,不仅体现出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也反映了我国企业应对外部变化包括疫情蔓延形势的调整能力日益增强.
期刊
宋代小说能够反映出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括异志》即是如此。从《括异志》可以看出,在北宋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刺激下,百姓对财富的追求日益突显,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受到挑战。官方极力推崇儒家伦理道德,志怪小说成为统治阶层与下层百姓建构伦理观的桥梁。《括异志》也反映了北宋百姓宗教观的变化,宗教进一步世俗化,因果报应的志怪故事成为对百姓进行惩戒教化的方式之一。
探春是《红楼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对她虽然着笔不多,但每当她一出场,就大都会有比较重要的事情发生。文章通过对有关她的几个活动的剖析,深刻地揭示了她的性格内涵,以及形成这种内涵的外在原因;与此同时,通过上述分析也看出她同贾母和王夫人的不同关系。
文章以消费方式变迁为切入点阐释人与自然关系演化历程,分析我国人与自然关系演化失衡的原因:资本逐利性是演化失衡的社会根源;技术中心主义错误观点是演化失衡的认知根源;生活方式改变导致的资源浪费与枯竭是演化失衡的现实根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完善人与自然关系顶层设计,合理管控资本,顺应自然;在认识论层面,要做好正确自然观的宣传和舆情引导工作,尊重自然;个体层面上,要在现实生活中遵循节约资源方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保护自然;最后,立法层面上,制定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制度
朱熹格物思想历来受到重视,朱熹训“格”为“至”,训“物”为“事”,其格物大多强调指向主体之外与主体关联的事物。事实上,朱熹的格物同样也适用于体察主体性情方面,这在朱熹的诗学中得到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