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调查分析高校贫困学生的经济、心理和学业状况,结合延边大学资助工作现状和学生工作各项资源,提出“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型资助育人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经济-心理-学业;路径
一 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心理和学业状况
贫困大学生在高校是客观存在的群体。在解决困难学生经济问题的基础上,如何推进资助多元化从而提升育人效能,是高校长期要面对的问题。
延边大学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源主要来自吉林省和全国各地,朝鲜族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35%,经济困难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30%,因此,贫困生的贫困原因与其他高校不尽相同。校园里,常常看到的是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也曾经看到花钱不节制的少部分青年,看不到的还有那些精打细算的学子。有位学生因为没有电脑,用手机写了万字以上的论文;有位学生为节约医药费持续发烧以致脑炎;有个别学生冬天因为买不起棉鞋冻感冒;有数位学生在四年大学中,一次也没有品尝当地最著名的美食;还有更多学生因为打工耽误了学业最后放弃继续升学。这些都是亲眼看到或亲自求证的事实,让人感怀慨叹。都说寒窗苦读,但必要的物质保证和学习条件是不可缺少的。据2019年6月关于延边大学贫困生的一项调查,49.1%的贫困生为节省生活开销,选择价格较低、品种单一的食物,使其难以及时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导致营养不良,身体素质较差。此外,62.2%的贫困生由于生活拮据,不敢和同学朋友外出,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资料显示,经济问题是困扰贫困大学生问题源头[1],与经济贫困相伴的还有的心理及学业问题。在各学院心理咨询室重点关注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贫困生,贫困使人生活困顿、处处计算、敏感多疑、精神压力大、缺乏安全感[2]。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是强烈的自卑感,第二是忧虑压抑,第三是敏感脆弱。尤其本校中的少数民族贫困生,因地区原因,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缺乏与亲人的情感交流,内心孤僻、敏感自卑等心理问题越发突出。心理问题进而导致在学习上缺乏自信、缺少主动性,还有部分学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外出打工赚钱,挤占学习时间,从而使功课受到影响,学业落后。贫困不是单纯的经济贫困,经济资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但与贫困相伴相生的心理和学业问题同样需要关注,并应该和贫困问题结合在一起,即“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
二 “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育人机制概况
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贫困生的资助已不仅限于经济层面的资助,心理、学业以及未来发展则更被人们所关注。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高校在资助育人方面应该注重调查、把握特点、具体分析、精准扶贫。
“经济-心理-学业”的三维一体育人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步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在辅导员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全方位帮助下,通过资助解决了经济问题,通过心理辅导疏解了心理问题,通过鼓励关注、实时督促使得学业优秀。但这还只是一些典型的、单独的案例。“经济-心理-学业”的三维一体育人应该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其功能,具有普适性,并形成长效机制。基于学校的资源和“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育关系的分析,“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育人体系的发展概况见图1所示。
三 “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育人的思路
根据十九大“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的总要求,结合延边大学贫困学生经济、心理和学业的现状,利用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资源,提出“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育人的基本思路。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分类分析
高校应当提升认定资助对象的精确性。造成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来自多子女家庭,家庭人均收入过低;或属于孤儿、单亲家庭,且收入不稳定;发生意外事故,如遭受自然灾害、父母或本人出现意外或突发重疾,导致经济突然失衡;不同情况造成的贫困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分析贫困背后的本质原因,精准予以解决。由学院学生工作部门牵头建立贫困生管理方案,利用原始家庭资料、调查数据、动态走访、大数据信息等动态了解,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对于已经纳入贫困资助的学生,以专人负责定期谈话、加为微信好友、访问周边同学的形式关注;对于突发状况要即时关注,全面了解每个贫困生经济-心理-学习现状。构建“公平性、发展性、精准性资助理念”的一体化资助育人机制。
2.发展经济资助的项目,提高资助的广度与深度
资助育人中心继续推行原有的“奖勤助贷”资助项目,继续推广贫困大学生“绿色通道”,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解决学费问题[3]。为贫困生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拓宽经济资助的来源,利用校友、知名人士、知名企业与当地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建立或发展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对接项目,使资助额度加大,受众更多。对于临时遇重疾的学生,除上述措施外,可通过网络筹资、义卖、义演等形式发动社会力量。
3.筑牢学生心理帮扶建设
贫困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比较隐蔽,不易察觉。心理咨询中心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動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讲座以及举办心理知识竞赛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预警;通过谈心谈话、心理辅导等方式消除贫困生的不良情绪;鼓励贫困生走出学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贫困大学生克服自身经济条件所产生的限制,提升自身专业和综合素养。
4.加强学业就业帮扶力度
利用学业数据,根据学业排序状况,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如,推行“学习帮扶小组”制度,利用同学间的互帮互助解决学业上的问题;学术社团吸纳贫困生,培养学习兴趣;邀请优秀校友为贫困生分享学习经验;学院学术中心开设学业帮扶学困生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科前沿热点问题。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让毕业生得以到对口企业实习,为以后的职业规划以及适应社会做好铺垫;学校学工部利用创新创业平台,拓宽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思路,多渠道缓解贫困生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芹燕. 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田军. 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3]曾彩茹.发展性资助视角下艺术类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研究——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才智,2019(14):81.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经济-心理-学业;路径
一 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心理和学业状况
贫困大学生在高校是客观存在的群体。在解决困难学生经济问题的基础上,如何推进资助多元化从而提升育人效能,是高校长期要面对的问题。
延边大学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源主要来自吉林省和全国各地,朝鲜族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35%,经济困难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30%,因此,贫困生的贫困原因与其他高校不尽相同。校园里,常常看到的是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也曾经看到花钱不节制的少部分青年,看不到的还有那些精打细算的学子。有位学生因为没有电脑,用手机写了万字以上的论文;有位学生为节约医药费持续发烧以致脑炎;有个别学生冬天因为买不起棉鞋冻感冒;有数位学生在四年大学中,一次也没有品尝当地最著名的美食;还有更多学生因为打工耽误了学业最后放弃继续升学。这些都是亲眼看到或亲自求证的事实,让人感怀慨叹。都说寒窗苦读,但必要的物质保证和学习条件是不可缺少的。据2019年6月关于延边大学贫困生的一项调查,49.1%的贫困生为节省生活开销,选择价格较低、品种单一的食物,使其难以及时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导致营养不良,身体素质较差。此外,62.2%的贫困生由于生活拮据,不敢和同学朋友外出,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资料显示,经济问题是困扰贫困大学生问题源头[1],与经济贫困相伴的还有的心理及学业问题。在各学院心理咨询室重点关注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贫困生,贫困使人生活困顿、处处计算、敏感多疑、精神压力大、缺乏安全感[2]。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是强烈的自卑感,第二是忧虑压抑,第三是敏感脆弱。尤其本校中的少数民族贫困生,因地区原因,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缺乏与亲人的情感交流,内心孤僻、敏感自卑等心理问题越发突出。心理问题进而导致在学习上缺乏自信、缺少主动性,还有部分学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外出打工赚钱,挤占学习时间,从而使功课受到影响,学业落后。贫困不是单纯的经济贫困,经济资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但与贫困相伴相生的心理和学业问题同样需要关注,并应该和贫困问题结合在一起,即“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
二 “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育人机制概况
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贫困生的资助已不仅限于经济层面的资助,心理、学业以及未来发展则更被人们所关注。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高校在资助育人方面应该注重调查、把握特点、具体分析、精准扶贫。
“经济-心理-学业”的三维一体育人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步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在辅导员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全方位帮助下,通过资助解决了经济问题,通过心理辅导疏解了心理问题,通过鼓励关注、实时督促使得学业优秀。但这还只是一些典型的、单独的案例。“经济-心理-学业”的三维一体育人应该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其功能,具有普适性,并形成长效机制。基于学校的资源和“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育关系的分析,“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育人体系的发展概况见图1所示。
三 “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育人的思路
根据十九大“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的总要求,结合延边大学贫困学生经济、心理和学业的现状,利用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资源,提出“经济-心理-学业”三维一体育人的基本思路。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分类分析
高校应当提升认定资助对象的精确性。造成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来自多子女家庭,家庭人均收入过低;或属于孤儿、单亲家庭,且收入不稳定;发生意外事故,如遭受自然灾害、父母或本人出现意外或突发重疾,导致经济突然失衡;不同情况造成的贫困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分析贫困背后的本质原因,精准予以解决。由学院学生工作部门牵头建立贫困生管理方案,利用原始家庭资料、调查数据、动态走访、大数据信息等动态了解,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对于已经纳入贫困资助的学生,以专人负责定期谈话、加为微信好友、访问周边同学的形式关注;对于突发状况要即时关注,全面了解每个贫困生经济-心理-学习现状。构建“公平性、发展性、精准性资助理念”的一体化资助育人机制。
2.发展经济资助的项目,提高资助的广度与深度
资助育人中心继续推行原有的“奖勤助贷”资助项目,继续推广贫困大学生“绿色通道”,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解决学费问题[3]。为贫困生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拓宽经济资助的来源,利用校友、知名人士、知名企业与当地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建立或发展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对接项目,使资助额度加大,受众更多。对于临时遇重疾的学生,除上述措施外,可通过网络筹资、义卖、义演等形式发动社会力量。
3.筑牢学生心理帮扶建设
贫困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比较隐蔽,不易察觉。心理咨询中心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動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讲座以及举办心理知识竞赛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预警;通过谈心谈话、心理辅导等方式消除贫困生的不良情绪;鼓励贫困生走出学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贫困大学生克服自身经济条件所产生的限制,提升自身专业和综合素养。
4.加强学业就业帮扶力度
利用学业数据,根据学业排序状况,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如,推行“学习帮扶小组”制度,利用同学间的互帮互助解决学业上的问题;学术社团吸纳贫困生,培养学习兴趣;邀请优秀校友为贫困生分享学习经验;学院学术中心开设学业帮扶学困生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科前沿热点问题。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让毕业生得以到对口企业实习,为以后的职业规划以及适应社会做好铺垫;学校学工部利用创新创业平台,拓宽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思路,多渠道缓解贫困生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芹燕. 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田军. 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3]曾彩茹.发展性资助视角下艺术类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研究——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才智,2019(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