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各地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也逐渐凸显。本文就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究了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内涵,并对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对策,希望能对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给予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发展;思考
一、装配式建筑概要
随着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房屋建设水平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而装配式建筑的理念早在20世纪初就被人们提出,并在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和法国得到了应用。所谓的装配式建筑,也就是指将传统的建筑施工现场挪到工厂之中,在工厂提前加工制作建筑构件和配件,并将其运送到建筑工程的施工场地,通过有效的连接在现场进行装配的过程。装配式建筑主要涵盖了预制装配式的多种建筑结构,有着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管理信息化和应用智能化的特性,因此成为了当前建筑工程较为常用的施工手段[1]。
在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的初期,其外形相对统一,之后各地的建筑学家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进行了优化,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的多元性和灵活性,确保装配式建筑能够得到量化生产。比如说在美国,就有一种可活动的装配式建筑,整个住宅单元与拖车结构类似,可以运用特殊的车辆将其运载到现场,并通过多种施工设备将其住宅结构进行组装,就可以加以使用。而我国在装配式建筑应用领域也颁布了多种政策和制度,为装配式建筑的全面应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装配式建筑采用的建筑装饰一体化的施工模式,能够提升多种建筑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也将成为我国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法规问题
对于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我国已经出台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制度,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却无法满足装配式建筑的管理要求,仍然存在着多种缺陷和漏洞。首先,我国建筑工程法律法规之中对于装配式建筑缺乏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我国虽然在建设方、勘察方、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有着明确的制度规定,然而装配式建筑本身存在着预制部件的制作环节、运输环节以及吊装环节,现有的制度和法规没有对这些流程加以明确的规定,也缺乏配套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同时也没有对建筑预制产品的采购和供应进行合理的规定;其次,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多种工作的开展不够深化,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之上,很多设计院缺乏相应的设计经验,再加上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程度相对不足,多种装配式构件生产的尺寸也无法达到预期要求,最终导致设计方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完成装配式建筑深化图的设计,目前很多装配式深化图是由构件生产厂开展的,这也导致装配式深化图无法成为有效的施工指导,与传统的施工图相比也缺乏应有的地位[2]。
(二)技术标准问题
国外的装配式建筑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的,而我国则是从上个七十年代才引入这种概念,并在80年代进入与应用期,多种核心技术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这也导致整体设计与施工之中存在这技术不够完善,标准化水平不足,基础理论缺乏,检测方法不符合当地标准等问题。首先,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往往体现在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研究之上,却没有针对非结构构件和机电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这也导致这方面施工缺乏应有的技术依据,而对于装配式钢结构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对围护体系、机电系统、内部装饰工程的深入研究,对于大规模的预制构件管理过程往往也无法提供更加可行的方案,导致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缺乏必要的技术依托;其次装配式结构的基础研究也相对不足,我国在最近几年对于复合构件、钢筋连接、混凝土浇筑等施工工艺进行了深入探究,然而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很多研究的成果也无法有效的應用到施工过程之中,比如说套筒灌浆连接往往是作为机械连接的形式进行应用,然而在受力分析、性能指标分析、施工分析和质量分析上却忽视了套筒之中其他构件的协同作用,再比如说,夹心墙板之中包含了保温墙板内外层等多种受力部件,而连接件的产品也要考虑到单向抗拉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夹心墙板在不同作用力之下复杂的受力情况,这也将对材料的抗老化能力、抗热能力和收缩能力提出的多种具体要求,基础研究不足的问题也将对其应用造成严重的阻碍。
(三)培训考核问题
装配式建筑以在工厂预加工构建,在现场装配为主,而这也导致其施工过程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只有有着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更加专业的知识储备的施工人员才能对施工过程给予必要的保障。然而从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来看,装配式建筑目前仍然缺乏更加完善的培训和考核体系,相应的从业人员也没有接受更加系统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也存在着多种缺陷和漏洞,这也将无法为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3]。
三、推进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
要逐渐构建出完善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标准化流程,对项目立项、设计、施工、质量审查的每一个环节加以明确,对于各个阶段构建出应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责任管理体系,对多种工作的交接与验收给予更加明确的要求。要制定出由施工设计单位出具装配式设计图的制度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设计单位无法直接提供装配式建筑的深化图,因此可以出台配套政策,要求相应的设计单位、构件生产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对深化图进行分析,并确定三方在深化图使用之中应该承担的具体职责。
要出台相应的文件和规范,对于构件的材料、制作流程、相关设备和作业环境加以明确的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出具对应的检测标准,对于达到施工现场的预制构件也要进行对应的质量检测,从而确保预制构件的质量能够受到全面的管理。
(二)技术体系
首先要对构配件进行标准化分析,对于装配式建筑物的多种技术参数进行深入探究,以更加标准化和通用化的数据推进设计标准化建设进程。要不断推进预制构件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确保生产出来的构件更符合使用要求[4]。
其次也要强化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重点对围护结构、管道系统和内部装饰工程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多种大规模复合构件的拼接处理方式,对其变形问题、协调问题和安全 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使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在此要做好装配式建筑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对大型预制构件的运输方式,构件堆放以及吊装设备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构件尺寸的标准化控制,减少现场拼装流程,从而使施工成本得到减少,进一步控制施工工期。要尽快出台与装配式构建相关的施工工艺标准与质量验收标准,从而使预制构件施工质量得到提升,确保结构构件拼接的合理性。
(三)完善培训考核体系
要不断的提升施工人员的从业素养,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考核管理体系,对于特定作业的工作人员,需要设置对应的施工岗位认证,对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加以全面把控,在作业人员上岗证到期后,应该安排相应的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最近几年,我国建筑工程行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契机,而装配式建筑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仍然会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也就要求了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能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标准和相关规范,从而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少东.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5):781-781.
[2]范志军.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2):6305-6305.
[3]王兆惠.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房地产业,2019(1):41.
[4]沈惠梁,应钰晖,苏庆同. 关于推进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J]. 建设监理,2021(1):18-20.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发展;思考
一、装配式建筑概要
随着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房屋建设水平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而装配式建筑的理念早在20世纪初就被人们提出,并在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和法国得到了应用。所谓的装配式建筑,也就是指将传统的建筑施工现场挪到工厂之中,在工厂提前加工制作建筑构件和配件,并将其运送到建筑工程的施工场地,通过有效的连接在现场进行装配的过程。装配式建筑主要涵盖了预制装配式的多种建筑结构,有着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管理信息化和应用智能化的特性,因此成为了当前建筑工程较为常用的施工手段[1]。
在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的初期,其外形相对统一,之后各地的建筑学家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进行了优化,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的多元性和灵活性,确保装配式建筑能够得到量化生产。比如说在美国,就有一种可活动的装配式建筑,整个住宅单元与拖车结构类似,可以运用特殊的车辆将其运载到现场,并通过多种施工设备将其住宅结构进行组装,就可以加以使用。而我国在装配式建筑应用领域也颁布了多种政策和制度,为装配式建筑的全面应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装配式建筑采用的建筑装饰一体化的施工模式,能够提升多种建筑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也将成为我国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法规问题
对于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我国已经出台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制度,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却无法满足装配式建筑的管理要求,仍然存在着多种缺陷和漏洞。首先,我国建筑工程法律法规之中对于装配式建筑缺乏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我国虽然在建设方、勘察方、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有着明确的制度规定,然而装配式建筑本身存在着预制部件的制作环节、运输环节以及吊装环节,现有的制度和法规没有对这些流程加以明确的规定,也缺乏配套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同时也没有对建筑预制产品的采购和供应进行合理的规定;其次,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多种工作的开展不够深化,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之上,很多设计院缺乏相应的设计经验,再加上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程度相对不足,多种装配式构件生产的尺寸也无法达到预期要求,最终导致设计方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完成装配式建筑深化图的设计,目前很多装配式深化图是由构件生产厂开展的,这也导致装配式深化图无法成为有效的施工指导,与传统的施工图相比也缺乏应有的地位[2]。
(二)技术标准问题
国外的装配式建筑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的,而我国则是从上个七十年代才引入这种概念,并在80年代进入与应用期,多种核心技术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这也导致整体设计与施工之中存在这技术不够完善,标准化水平不足,基础理论缺乏,检测方法不符合当地标准等问题。首先,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往往体现在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研究之上,却没有针对非结构构件和机电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这也导致这方面施工缺乏应有的技术依据,而对于装配式钢结构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对围护体系、机电系统、内部装饰工程的深入研究,对于大规模的预制构件管理过程往往也无法提供更加可行的方案,导致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缺乏必要的技术依托;其次装配式结构的基础研究也相对不足,我国在最近几年对于复合构件、钢筋连接、混凝土浇筑等施工工艺进行了深入探究,然而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很多研究的成果也无法有效的應用到施工过程之中,比如说套筒灌浆连接往往是作为机械连接的形式进行应用,然而在受力分析、性能指标分析、施工分析和质量分析上却忽视了套筒之中其他构件的协同作用,再比如说,夹心墙板之中包含了保温墙板内外层等多种受力部件,而连接件的产品也要考虑到单向抗拉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夹心墙板在不同作用力之下复杂的受力情况,这也将对材料的抗老化能力、抗热能力和收缩能力提出的多种具体要求,基础研究不足的问题也将对其应用造成严重的阻碍。
(三)培训考核问题
装配式建筑以在工厂预加工构建,在现场装配为主,而这也导致其施工过程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只有有着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更加专业的知识储备的施工人员才能对施工过程给予必要的保障。然而从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来看,装配式建筑目前仍然缺乏更加完善的培训和考核体系,相应的从业人员也没有接受更加系统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也存在着多种缺陷和漏洞,这也将无法为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3]。
三、推进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
要逐渐构建出完善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标准化流程,对项目立项、设计、施工、质量审查的每一个环节加以明确,对于各个阶段构建出应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责任管理体系,对多种工作的交接与验收给予更加明确的要求。要制定出由施工设计单位出具装配式设计图的制度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设计单位无法直接提供装配式建筑的深化图,因此可以出台配套政策,要求相应的设计单位、构件生产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对深化图进行分析,并确定三方在深化图使用之中应该承担的具体职责。
要出台相应的文件和规范,对于构件的材料、制作流程、相关设备和作业环境加以明确的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出具对应的检测标准,对于达到施工现场的预制构件也要进行对应的质量检测,从而确保预制构件的质量能够受到全面的管理。
(二)技术体系
首先要对构配件进行标准化分析,对于装配式建筑物的多种技术参数进行深入探究,以更加标准化和通用化的数据推进设计标准化建设进程。要不断推进预制构件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确保生产出来的构件更符合使用要求[4]。
其次也要强化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重点对围护结构、管道系统和内部装饰工程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多种大规模复合构件的拼接处理方式,对其变形问题、协调问题和安全 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使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在此要做好装配式建筑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对大型预制构件的运输方式,构件堆放以及吊装设备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构件尺寸的标准化控制,减少现场拼装流程,从而使施工成本得到减少,进一步控制施工工期。要尽快出台与装配式构建相关的施工工艺标准与质量验收标准,从而使预制构件施工质量得到提升,确保结构构件拼接的合理性。
(三)完善培训考核体系
要不断的提升施工人员的从业素养,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考核管理体系,对于特定作业的工作人员,需要设置对应的施工岗位认证,对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加以全面把控,在作业人员上岗证到期后,应该安排相应的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最近几年,我国建筑工程行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契机,而装配式建筑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仍然会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也就要求了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能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标准和相关规范,从而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少东.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5):781-781.
[2]范志军.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2):6305-6305.
[3]王兆惠.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房地产业,2019(1):41.
[4]沈惠梁,应钰晖,苏庆同. 关于推进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J]. 建设监理,202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