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伯修路扫路17年 让利己利人并存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ping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连江有位老人,前后花6年时间修路,如今年近八十岁,还在当义务保洁员,每天扫1200多米。这位老人名叫张依伯。每天上午6点。张依伯扛着大竹扫把就出门了。“1200多米。904级台阶。”依伯已经记不清儿女的岁数,却对这条路如数家珍。福州连江上坪村这条普通的山路。是依伯花了6年时间,带着大伙一起修起来的。从此村里人有了个散步健身的好去处,而他也成了山路的义务保洁员,一扫就是17年。张依伯说:“我快80岁了,每天爬上爬下,连气都不喘。一年最多感冒一次,医生开的药,吃一次就扔了。没事还不如去爬山扫地,比吃药管用多了。”张依伯早年在村里g算个人物。1955年,国家修鹰厦铁路,依伯被编入青年突击队,当了队长,在南平光泽干了整整一年。1996年,张依伯当上村里老人会会长,就开始琢磨起村背后这座山头。张依伯最早的想法是把山头搞成公园,先把破土路改成石阶路。他最先瞄上的是村后那块十几米高的大石头,拿出3000多元“私房钱”。硬是在这块大石头上凿出一条107米的石径。
  咱们的“保心安路”修好了吗?
  当眼见、所遇、耳闻越来越多的老人时,我们知道老龄社会已然来临。人在步入老龄或正式退休之后,应该怎么活着?我想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地位的人含有不尽相同的设计乃至期许。8旬老汉张依伯60年前修铁路、当青年突击队队长,退休后依然修路——修山路;修完路又扫路——为自己的劳动成果保洁,反正是要跟随“路”结一辈子的缘,而这路不是他一个人走的路。这才是关键。
  修好路是为了别人好走路。刹他,无疑是这一善行的必然结果。然而,我更加欣喜地看到,张依伯老汉是以一种欢愉、享受的心情吃着苦、受着累,且他的话有理有据、朴实直白,不像是被拔高、被包装过的——他说“爬山扫地比吃药管用”,果不其然,他自己就是临床证据,还不断地向人显摆:“我快80岁了,每天爬上爬下,连气都不喘。一年最多感冒一次,医生开的药,吃一次就扔了。没事还不如去爬山扫地,比吃药管用多了。”可见,利己,也是初衷和结果之一。由此我马上想到各级医院拥挤不堪的“花白”队伍,有的确乎不是什么大痛,只因报销这一点动力,便起早贪黑、吃苦受累地挤车、排队、开药
  遇上道德感差的大夫,看一年的病都不见得听到几句像回事的话,更别说排队看病时再遇上加塞儿、偷钱包、恶语相向的,何苦来哉!
  路修好了,还不消停消停,干吗又拎个扫把去当清洁工?可以参加各种名目的打折旅游团嘛,或上个舞蹈班培训班、书画大学,或走亲访友来把卫生麻将,或街坊四邻唠唠张家长李家短,或驻足街头骂物价骂天气……这都是人之常情。儿女们也劝他:“干吗做得这么辛苦?”而张老汉说得实在:“这么辛苦修的一条路,每天干干净净的,看着也舒坦。”
  好一个“舒坦”!这又是利己的同时,利了他人、利了社会、利了国家。其实,做好事不必无私无畏,不必惊无动地,细水长流、利己利他,才是要义。张依伯用了6年时间,分三段,修了一条1200多米的石阶山路,当然后来还有其他老人拳与,三段路分别叫“延年路”、“益寿路”和“保心安路”,前面两个名字好理解,最后一个路名在我看来却别有深意,他是修路工出身,“保心安路”也许就是他给这个世界和这个职业的最后一份答卷。于是,我不嫌多余地想到:我们从不同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咱们的“保心安路”修好了吗?再引申开来,我们这些后辈、晚辈、小字辈,又将何时修筑自己的“保心安路”?
  夯石
  老有所为的长寿秘诀
  80岁了你能干些什么,你想干些什么?大多数这个年龄的老人可能已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着子孙孝顺,享受天伦之乐。可是闲不住的八旬老人张依伯还带着村里的老伙计合状出资修路、扫路。正如他们为修的路起的名字,“益寿路”、“延年路”,尽管老人已经快80了,却身体依然很好,每天爬山,一年都不吃一次药。看着依伯的晚年生活,无疑是忙碌的,但对于现在越来越被重视的长寿、养生话题,老人告诉了大家他的长寿秘诀就是刚闲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长寿、养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发现,年轻时身体好并不表示能有质量高的老年,常听现在退休在家的老人抱怨,老两口在家很寂寞,吃饱了等天黑,生活索然无味。所以退休在家的人身体经常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也许是“待铸了”,作为儿女都希望老人晚年能有个清闲的生活,殊不知太清闲并不适用每位老人,很多长寿老人都表示,闲不住是他们的长寿秘诀,即便不像依伯那样修路、扫路,每天都有个事做,心里有点寄托,总比在家看电视,盼着孩子下班回家吃饭更好,即便是老年生活也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看着老年大学里的老学生,公园里打太极练舞蹈的白发老人,天安门广场捡拾垃圾的老奶奶,谁说老年的生活不丰富多彩?
  董岩
  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修路?
  鲁迅在其《故乡》里的一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常常被人们引用,但走路的人多,却绝少听到有人说道路也需要清扫维护。似乎我们都认为清洁路面是清洁工的事,道路维护是养路工的事,至于他们能否忙得过来,那我们就顾不了这么多了。得来以上这番感悟,我要感谢《八旬老伯张依伯带头修路义务保洁,一条山路扫17年》这则新闻。
  这则新闻之所以吸引我,无外乎新闻中包舍的一些数字关键词,例如“八旬老伯”、“扫17年”、“每天扫1200多米”等等。尤其是“八旬”二字,让我感慨良多。这个岁数的人,蛮可以悠哉地坐在摇椅上对别人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完全无需再劳动腿脚,更无需扫路修路。但这位八旬老伯张依伯却给我们做出了另一种榜样。
  毁路的人不一定对道路无情,但养路修路的人绝对与道路有情有缘。1955年,国家修鹰厦铁路,张依伯被编入青年突击队,当了队长,在南平光泽干了整整一年。1996年,张依伯当上村里老人会会长,就拿出3000多元“私房钱”,硬是在村背后这座山头上凿出一条107米的石径。张依伯从此对“修路”上了癌,他常说:“我快80岁了,每天爬上爬下,连气都不喘。一年最多感冒一次,医生开的药,吃一次就扔了。没事还不如去爬山扫地,比吃药管用多了。”
  印象里,这些年听到看到很多像张依伯这样的事迹,例如眉山八旬老人卫廷玉21年如一日,坚持每天义务修路、护路、扫路。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修路、扫路?他说:一来让村民有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二来也锻炼了身体,我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
  再例如延安市烟洞沟山的82岁退休老工人高锦明修路、护路、扫路,一干就是半个世纪。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修路、扫路?老高憨厚地芫说,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咱自个儿辛苦点,大家不就方便了嘛!
  还例如四川沐川县耄耋老人义务扫路千公里,天天如此,就连大年三十也没休息。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修路、扫路?他说:“主要是为了感恩嘛。政府花钱为我们修路,我只是为大家扫一下而已,不算什么。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活一天扫一天,遮还可以锻炼身体 呢。”此外我听说过贵州8旬退林干部刘故向义务修路建桥种花扫街,他用乐观的态度,实干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修路、扫路?他说:趁我身体还好,多做贡献。等到身体不行时,再想动就晚喽。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不再列举,有心人自会留意。但相信不是所有有心人都能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如此痴迷于修路、扫路的多数都是老人,那么年轻人在哪呢?
  邢大军
  好心境炫出“年龄色彩”
  世间万物都是有颜色的,没想到八旬老伯带头修的1200多米的石阶路路名也带有浓重的“年龄色彩”——三段路分别叫“延年路”、“益寿路”和“保心安路”。“幸福也是一种心情”!老人给路都潦上“颜色”了,等于是给心情涂上了“颜色”,更说明老伯的心境与幸福对等。
  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看到最后,石光荣退下来后,竟也热衷于在自己的小院里种菜,扦插栽种,锄草施肥,修剪浇灌,乐此不疲,还主动地向别人送出自己辛勤培育的瓜果。他的子女们并没有埋怨他这么大年纪了,还去受那份苦、遭那个累。老人的那种幸福感,其实就是一种心态的把握与心灵的感受!这么来说,年龄不应该是衡量人年老的唯一标尺。年龄只是个符号,心态在起很大的作用。很多人进入老年后,退出了剧烈的竞争和工作的劳苦,从此可以去开发往日无法发展的技能和本领,实现蛰伏的心愿,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便能得到老年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老人就体会到了退休是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前不久笔者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一位70岁的老教授张悦仁在农村种起了地,随后他又养起了猪,又办了个机械厂,规模也越来越大……像这样的老人真是楷模。他们虽年届古稀,仍自信不减、精神乐观、心灵大度,不为名声所累,虚名所感;不再为小小宠辱得失计较,伤肝蚀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知足常乐,能忍则安。只求一分安定的超脱,完全的自我。同时,由于客观和生理条件的原因,各种欲望都在逐渐减退和消失。一旦心目中有目标,他们就会执著地去追求,终会成就一番好事。
  冰野
  读张依伯老人事迹有感
  照一般说法,人过六十,就算是进入老龄了。进入老龄,悲观一点的人会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乐观一点的人则会说:“莫遭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有一种说法,我非常赞成,那就是不管“老龄”叫“老龄”,而叫“乐龄”。
  其实人这一辈子,还真就是唯有退休之后,才最有自得其乐的资本,首先是时间充裕,其次是也没什么事好操心了,至少是肩上的担子不再像以前那么重了。那么,什么才叫自得其乐呢,这就要看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了。有的人喜欢到处走走看看,有的人喜欢含饴弄孙,有的人喜欢唱唱歌、跳跳舞,有的人喜欢打打牌、下下棋……当然,也有像张依伯老人这样喜欢修修路、扫扫地的——说实在的,开始我还以为,有张老伯这种爱好的人,比较风毛麟角,后来我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发现与张老伯爱好相同的人还是蛮多的。比如:与张老伯同岁,家住咱们北京门头淘的王振明老人,也是用了7年时间,修了一条有700多级台阶的山道;今年81岁,家住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崇礼镇洪庙村二组的卫廷玉老人,也是二十几年义务修路、护路和扫路;今年82岁,家住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的刘故向老人,也是二十几年义务修路、建桥、种花和扫街……仅80岁往上,坚持义务修路、护路10年以上,可以搜到的就有百人之多。
  而最让我感觉有意思的是:这些老人几乎都不觉得自己这是在努力学雷锋,而只把做这些事当成是他们晚年的一乐,或又说是他们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因此,当我们在说这些老人思想、品行如何高尚——不是说我们不该那样说——的同时,可能我们对这件事的理解还真的是有些偏颇了。也许,我们更该乐见的,不应该是这些老人发挥了多少余热,而应该是他们是否能够开开心心、自得其乐地安度晚年。
  木匠
其他文献
2008年初,孙琦突然接到和姐姐一起在迪拜打工的段娜的电话:“我刚从迪拜回来,你姐姐在那边被逼卖淫,还欠了别人好多钱……”  孙琦经过一夜考虑,决定亲自去迪拜寻找姐姐。当时,她已毕业半年,在广州做服装外贸员,待遇不错,还和一个名叫阿铭的广州男孩在热恋。时年24岁的孙琦家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农村,姐姐孙丽大她两岁。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挣钱供妹妹读书,孙丽初中毕业那年,主动辍学打工,应聘到哈尔滨一
期刊
把本职当天职,把使命当事业,把责任当奉献,无论是在大型国企从事总法律顾问工作,还是担任专职律师,他都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展现出勤勉敬业与进取精神;多年的党性锤炼和办案实践,塑造了他宽厚的胸襟、敏锐的识见和勇于担当精神,也成为委托人深为信赖的“主心骨”;他的努力不仅为了解决涉法问题和维护当事人自身权益,更为了教育与警示行走在涉法边缘的人们理智处事、珍惜生活,倡导人性大爱之美的回归。这就是白克强律师的
期刊
史上头号独裁者有个私生子?讽刺的是,当希特勒的军队席卷欧洲时,这位名叫让·马里耶·洛瑞的法国男人,曾先后以士兵和游击队员身份,站在生身父亲的对立面。  法国《观点周刊》日前刊登文章称,1917年夏,当时还是普通士兵的希特勒在前线驻扎期间,与16岁的法国少女夏洛特·洛波若埃有过一段风流韵事。彼时,法国北部省皮卡第地区的战事激烈,但时年28岁的希特勒仍有机会前往里尔以西的维普迪夫内镇定期休假。  他正
期刊
刘晓庆那句“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至今为人乐道,7月20日21:20,刘晓庆做客山东卫视《歌声传奇》,她的绯闻男友贴身服务。节目中,她常说“我已名扬四海”,提姜文,即便明知是被节目设计,仍不避讳,大方追忆往事,直言“是我第一个发现他有导演才华的”,从回应整容质疑,提谭盾对她有过爱慕,到自曝曾在梁家辉面前罢演,哭要吃肉……  自曝曾在梁家辉面前罢演哭要吃肉  刘晓庆是山东卫视《歌声传奇》中少有的未
期刊
“水做的男人”曾一届大赛哭了三次被老师三顾茅庐,曾因训练哭鼻子母亲十几年里每天为他煲汤送汤  当地时间7月28日。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比赛决赛,中国名将孙杨以3分40秒14的成绩击败韩国选手朴泰桓,为中国代表团拿下第三枚金牌。这位为中国男泳夺得奥运史上首金的杭州男孩,7岁时便立下心愿要拿世界冠军。  被三顾茅庐曾因训练哭鼻子  没有朱颖。就没有孙杨的今天。当初要不是这位杭州陈经纶体校的助教
期刊
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常把李小双当成李大双,闹出不少尴尬事。  曾经在婚前有过一段时间的犹疑,最终觉得他可以依靠。  演员李琳与世界体操冠军李大双的恋情一直备受关注,而在今年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两人也颇为低调,鲜少公开露面。近日,李琳做客《超级访问》对话李静、戴军,讲述了和李大双相识相恋的细节。节目中,李琳自曝恋爱时曾遭遇错把李小双认作李大双的尴尬,坦言李大双“不浪漫”。谈及幸福婚姻,李琳还一度哽咽落泪,
期刊
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在京的各界名人,他们向本报独家披露了最难忘、最特殊的五一节记忆,那激励人生的件件往事,那鲜为人知的动人情景,那火红年代的赤子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愈发珍贵、浓烈、耐人寻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五一节,歌唱家叶佩英第一次到中南海演出;舞蹈家资华筠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文化部原政策法规司司长康式昭首次披露了58年前的五一节前夜和同学一起在徐悲鸿家的画室打地铺
期刊
图片故事  我们当年的荒原放映队  刚到北大荒的时候,不仅生活上艰苦,文化生活也很贫乏,那时能看到的报纸也很少,只能靠农场的广播站来了解国家大事,邮件也要跑到场部才能取回来。那时才真正理解了“家书抵万金”的含义。  农场的领导为了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加强了宣传工作,扩大了电影放映队的编制,吸收知青到放映队工作,还成立了一支以知青为主的文艺演出队。有一段时间,我负责管理这两项工作。电影队里有四个老职
期刊
这是一次特殊的审判,身为审判长的李烈钧在审判的当天竟称“阶下囚”张学良是“好角色!”受审者张学良亦在多年以后,称李烈钧颇有“长者之风”,自己对他会“永世不忘”。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1936年年末,一向无职无权、闲居养病的辛亥革命元老李烈钧突然受命出任了南京政府特别军事法庭的审判长,主持对“西安事变”主谋张学良的审判。  不解兵谏初衷,李烈钧曾通电指责张学良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因不满蒋
期刊
好莱坞大片《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首映时的枪击案事件,对电影业造成的影响仍在持续,海外市场将开映《黑暗骑士崛起》的多个国家均提高了保安措施。近日,该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写了一封“告别信”,正式与“蝙蝠侠”系列电影说再见。  枪击案致放映业股价下跌  诺兰的这封告别信是他早前为电影周边书籍《黑暗骑士三部曲的艺术与制作》所做的序,他在信中称:“阿尔弗雷德、哥谭、户修斯、布鲁斯·韦恩、迈克尔·凯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