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自费办学,70个孩子都喊她叫“妈”

来源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hok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3月,先后有70个彝族孩子从四川大凉山来到湖北武汉,免费进入余婷创办的子墨艺高孤儿学校生活和学习。这些孩子来自大凉山,他们之间毫无血亲关系,70多个孩子在她的身边生活、上学、长大,她叫余婷,是武昌首义学院的优秀毕业生。2017年这群孩子上了央视的《出彩中国人》,随即余婷和她男友免费让这些山里的孩子上学的壮举也浮出水面!

情侣同游大凉山,

“带出”一个学校


  2010年,余婷就读于武昌首义学院。余婷思想开朗,敢闯敢干,她和男友张明安都是独生子,家境都不错。他们知道创业难,于是在读大学的时候,他们就在双方家长的支持下共同开办了一所属于自己的艺术培训学校,专为艺考生进行传媒、美术、书法培训,挣到了第一桶金。
  在学校里,余婷发现有些考生天资聪颖,却无力承担高昂费用,善良的她觉得十分可惜,于是就推出了免缴学费的政策。从那一刻起,余婷发现做好事更能让自己开心快乐。随后,余婷在教育、金融和实业上的投资,也都获得了成功。后来和同样做培训的男朋友张明安“强强联合”,事业越来越红火。
  2015年夏,余婷注册了“子墨艺高”教育公司,準备大干一场。2015年秋,余婷在网上偶然看到了一则新闻:在彝族聚居的四川大凉山里,有许多特殊的贫困儿童,他们地处偏远,大多失去双亲,生活贫苦。看到这些,余婷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为了一探究竟,余婷拉着男友张明安一起去了大凉山。在那里,生活艰苦的彝族孩子们清澈质朴的眼神,一下打动了余婷和男友的心。他们决定告别过去的那种生活,投身到更有意义的事业当中——开办一所公益学校,把孩子从山里带出来,让他们见到外面的世界。余婷的想法遭到了身边人的反对,但是余婷却认为“我能行”。
  在男友张明安的支持下,他俩奔波于湖北和四川两地,一方面利用自己开办艺术学校的经验,为孩子们建起了慈善学校;一方面协调当地政府部门办理好孩子们的户籍学籍登记手续,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办好了各种手续,将70位彝族孩子分批接到武汉安家落户。
  走出大山的彝族孩子第一次看到了不一样的天地,然而,这些孩子没有汉语能力,语言的不通让他们无法进入正常学校学习。这群孩子中,最小的4岁半,最大的16岁。这些孩子有的父母双亡,有的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没有抚养能力或者不知所终,再加上语言的障碍,都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下生活的难题。
  到武汉后,有的孩子总说:“你们规矩太多,你们太麻烦!”他们问余婷,为什么吃苹果要先洗,为什么要刷牙,为什么要洗澡……受原有生活习惯影响,虽然学校有餐桌,一些孩子还是总蹲在地上吃饭。每到饭点,余婷和生活阿姨总要站在餐桌旁提醒他们,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孩子们才愿意把碗放在餐桌上,自己坐在椅子上。
  以前,孩子们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大米,初到学校时,每一餐都会拼命盛饭,吃不了就浪费了。余婷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份,不要抢。慢慢地,孩子们懂得了要“吃多少,盛多少”。
  为了照顾好孩子,余婷还招募了4位富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分年级为彝族孩子们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舞蹈等课程。除了教孩子们文化知识和艺术课,余婷和老师们还要兼做孩子们的“爹妈”。
  给孩子们做饭,教孩子们排队,教孩子们洗脸洗手,事无巨细地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晚上睡觉时,余婷隔几个小时就要查房给孩子们盖被子;孩子生病了,余婷像母亲一样照顾他们。不厌其烦带他们看病打针吃药,除悉心护理之外,她还定期组织学生体检,查出什么疾患也给予相应就诊治疗。

70个孩子一个“妈”,

自筹资金办学


  在大凉山,这些孩子大多错过了基础教育的最佳阶段,文化基础基本是零,一些孩子虽然上过学,但拼音发音不准确,写字笔画也不规范。大家的第一步就是从普通话学起。
  学校目前有6位固定的老师,包括余婷和张明安。周末的时候,也会有外教过来做义工。学校虽然分了6个年级,但是由于人数不够,合并成了3个班,分班上课。不上课的时候余婷让大家帮忙学着择菜或是搬物资,大一点的孩子就照顾小孩子,防止小孩子们磕着碰着。
  和这群孩子们住在一起,余婷一天的生活是从早上查房开始。武汉的早春,气温还是相当低的。孩子们在自由活动,余婷看到没有穿棉袄的,一个个的喊住叮嘱。
  在女生的宿舍楼,一个小女生听到余婷的声音,早早地跑到宿舍门口等她。当余婷的身影一出现,小女孩张开双臂,满脸都是笑容,满满地投入到余婷的怀抱里。怀里的小女孩没有穿上足够厚实的棉袄,余婷心疼地责备道:又穿这么少。一边去亲着她的脸,一边牵着她去换衣服。
  她叫色扎,今年才四岁多,是这里最小的孩子。色扎的爸爸去世了,妈妈出门打工杳无音讯,小小的她,童年颠沛流离,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她最害怕的是,被旁人问起你妈妈呢?最开心的是,每天能在余婷妈妈般的怀抱里依偎片刻。怀抱很温暖,又是很短暂,余婷的事情太多太杂乱,即使她最心疼这个最小的孩子,可是还有很多孩子等着她。
  一位叫木扎的女孩子,刚来到武汉时,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子,常常一个人坐在楼梯上发呆,一整天不言不语。问她为什么,她也不说话,再问,就哭了。有一次,余婷在和她聊天后,她说时常怀念起在家乡的日子,在放马的草原上放声歌唱,在种土豆的大地上哼着小曲。发现木扎天生一副好嗓子之后,张明安和余婷决定送她去上声乐课,为她请圈内著名老师培训,为她寻觅舞台演出的机遇,希望她能有一技之长。
  慢慢地,木扎变得开朗了,休息的时候她会带着同学们,一起在宿舍唱着歌,聊着天,少年的时光也慢慢恢复了彩色的光芒。原本就是能歌善舞的孩子,他们的唱歌天赋很快会被发掘。当木扎在舞台上穿着翩翩白衣,唱起《隐形的翅膀》时,小小的身体里爆发着巨大的感染力,那双含泪的双眼让不少人动容。
  教室里还有一个叫东作的女孩,10岁,上四年级,普通话说的很标准。东作是孤儿,对她来说,张明安就像爸爸一样,余婷就像妈妈一样。余婷每天忙来忙去的时候,屁股后面总会跟着个小尾巴,东作一会儿拿本书给余婷看,问东问西,一会儿要帮忙搬东西,余婷笑着让她去操场玩儿。余婷明白东作只是依赖自己,待在自己身边,就像小孩子对母亲的依恋那样。   为了让彝族孩子能够更快乐,余婷还挖掘了孩子们能歌善舞等方面的天赋,打开孩子们的心扉,给予孩子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我希望这些不幸家庭的孩子,从此拥有正常的美好的人生道路!”在余婷的呵护下,孩子们开始有了不一样的生活,从原先的内向不擅表达,变得活泼起来。
  余婷的家人开始对她的做法不理解,她没有解释太多。但当她的家人看到孩子们的改变——学会礼貌、懂得感恩,孩子们的一声声“谢谢”让他们的不解变成支持。

播撒梦想的种子,

有你便是晴天


  对于余婷来说,70个孩子的花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2016年3月到12月底,房租、水电、工资等开支总计超过120万元。旧校舍面临拆迁,新校舍的租金加上必要的修整,又是一笔大开支。因为难以找到合适的地点,加上家庭的突发变故,有段时间余婷整夜都睡不着,想放弃,但是不敢,“我放弃了,这些孩子怎么办?”
  由于精力有限,去年12月艺考结束后,余婷选择放弃运营原有的艺考培训机构。如今,这些彝族孤儿的支出都来自她和男朋友经商和投资的收入。
  学校一年的开支不菲,张明安说大概一年支出在150万左右。余婷有着自己的公司,和男友张明安在教育培训行业也投资了很多地方,她觉得自己所赚的足以供给孩子们开销,所以不愿意接受外界捐款。张校长的电话响个不停,不断有人来询问这些孤儿的事情。张校长不停重复着:“来看望孩子的我们都很感激,并不是说非要带物资来,比起物资,孩子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心和支持,你们能来抱抱他们,和他们聊聊天就很好了。”
  余婷与男友张明安声气相同心善相知,他们之间并非在意彼此一时的凝视,更多的时候是沿同一方向眺望。无论创业或是开办慈善学校,他一直是未曾缺席的暖男。教室里每一间房屋,都弥散着他的书画馨香,许多大小事情也辉映着他的温煦阳光。
  支撑着这样一个大家庭,每月的开销近两万元的教师薪水,3万元至5万元的伙食供给、衣物用品及水电支出都由他们自理。为获得经济来源持续耕耘这块慈善园地,他们将大学期间创业至今所得,在故乡咸宁投资了一所私立学校和小型工厂。
  他们最好的两人世界就是看电影,既是审美休息空间,又能体验人在夜间航程中的梦想,由于开学以来忙碌缠身,这份情有独钟的喜好也不得不一再搁置。
  创办这所学校后,他们也会因为分歧吵架,但又因共同的目标和好。他们没有住在武汉的婚房,长期住在学校,希望能给孩子们更多的安全感。2016年的金秋,两人准备携手步入婚礼殿堂,可是只為“眼前的事太多”,一拖再拖,至今仍未完婚。
  有段时日,一些不理解的人对她的善举提出非议,她浅笑安然,“其实很多事我们并不需要做给别人看,我只知道,我走的路是正确的,那就应该坚持。”对于孩子们的未来,余婷有着十分清晰的想法,能考上大学的孩子,她会继续帮扶深造,没考上大学的孩子,她会送他们去学一技之长,让他们好好生存,有个理想的人生。
  如今,孩子们逐渐明白了感恩的道理,原来只会用彝语说声“卡莎莎”,现在都能转换汉语表达“谢谢”。2017年11月20日是彝族的新年,余婷他们连夜给孩子们送上一份“红包”,并举办让孩子们尽情欢乐的晚会。2018新年,余婷他们一致决定不回家,陪伴孩子在武汉过一个完整的节日。
  2017年,和木扎一起的16个孩子,一起被央视《出彩中国人》栏目选中。经过层层过关斩将,他们进入最终决赛并取得了优异的名次。木扎流着泪,对着镜头说:“感谢余老师,感谢她一直以来给予我们亲人般的关怀;没有余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样发自肺腑的感谢,让人看到一种改变的力量。节目主持人撒贝宁还打趣说,余婷和张明安是中国绝无仅有的一对,还没有结婚就有这么多的孩子。余老师笑得特别灿烂地回答,“真的。所以我觉得我们非常幸福,因为我们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孩子。”
  当有人问及她如此“作茧自缚”价值何在,余婷坦然说道:最好的回报,就是他们以后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幸福生活。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和当初在山区刚见到的唯唯诺诺,不敢说话样子的孩子,到了现在,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很努力地想要去实现它。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变化,是最宝贵的。
  还有生活上的变化,一切都在改变着,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前进着。余婷还表示道:孩子们的改变超乎了我们的期望,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地方,也是感到骄傲的地方!看到现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孩子,一切都值得。
  坚守换来一片晴天。余婷和孩子们的故事引起更多人关注,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找到他们的学校,希望帮助这些孩子。
  编辑征贞
其他文献
OfficeLady(简称OL),是指打扮衣着入时、美丽与智慧兼备的都市职业女性。在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有不法分子频频向职业女性招手,引诱她们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陪侍一些“贵客”,甚至卖淫,除可赚取丰厚的酬金外,一旦钓得“金龟婿”,便可脱离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涯。  2018年2月14日情人节,一位来自上海的年轻女性在香港浅水湾某豪门前割腕示爱,因失血过多被送往医院抢救。经过近半个月的治疗,这个名叫
期刊
父亲在外面又有了一个家,还生了个妹妹,为达到转正目的,竟使用卑劣手段让妻子净身出户。殊不知,随着大女儿的到来,父亲的这一阴谋逐渐暴露。当妈妈发觉上当后,不顾女儿的感受,又将她作为与前夫争夺财产的一枚筹码,以至发展到最后,姐姐将怨恨发泄到同父异母的妹妹身上……陈仓暗度,能干父亲家外有家  2012年11月初的一天,在陕西西安南郊承建土木工程的高学仁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他在重庆的朋友杜洋打来的。杜洋在
期刊
印度一名男子連续50多年没剪过头发,头发长达62英尺(约19米)。他为自己的长发而自豪,因为他曾用长发救了一名溺水的男孩。  50多年前,印度古吉拉特邦12岁的哈色瓦做了一个特别的梦。梦里,湿婆神告诉他永远不能剪头发。梦境十分逼真,从那以后,他便开始拒绝剪头发。  随着头发越长越长,这头长发曾为哈色瓦带来过一些烦恼。很多人会嘲笑和误解他,有人笑话他是一个“娘娘腔”,还有人以为他要当一个“隐士”,这
期刊
自从英国哈里王子在今年5月迎娶了身世有点“复杂”的梅根王妃,有关豪门贵族挑选儿媳的潜规则,便成了热议的话题。其实,对于各国的豪门来说,无论是选媳还是择婿,都存在一些秘而不宣的准则。来自上海的孙长欣在横滨生活了十多年,因为工作关系,他有机会接触到日本的富人、名人阶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对日本豪门的择婿法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和普通人家相比,日本豪门的择婿,可绝不仅仅是给女儿定一门亲事那么简单。
期刊
做了父母后,好朋友之间偶尔会打趣:哎哟喂,你家娃长得一点也不像你!像隔壁家老王!这本是玩笑,但依然会激起不少男人内心的疑惑。尤其是碰见娃真的长得不像自己的,因此而偷偷做亲子鉴定的男人,更不在少数。  在北京,就有个父亲,给自己家双胞胎儿子做了四次亲子鉴定,可鉴定结果不完全一样。也因为这不同的结果,他抛妻弃子后又悔恨万分。老天会给他重来一次的机会吗?那又是谁,怂恿他去做亲子鉴定,好从中渔利呢?还要从
期刊
萨米达于1939年出生在埃及开罗市的一个殷实家庭,很小便在音乐方面崭露头角。由于当地男女比例严重失调,1947年,一个富商捷足先登,向萨米达的父母表示愿结为亲家。门当户对,8岁的萨米达当上了新郎倌,新娘还不到10岁。  一开始就是儿戏的婚姻只维系了不到两年便宣告结束,理由很简单,萨米达的音乐造诣越来越高,他的父母就像那个贪婪的渔夫一样,总是一山更望一山高。于是萨米达在10岁时,又成了光棍汉。几个月
期刊
有这样一种女人,闲时能相夫教子,危时能拯救世界,真是让你对她不服都不行。比如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的妻子——杜鹃。  在黄光裕身陷囹圄之时,代夫出征走到台前,仅用1年时间,就将丈夫的公司扭亏为盈,将公司从亏损8亿做到盈利12亿,集团资产总计1490亿,并让她的丈夫在监狱中,名列胡润中国富豪榜第39名。  这样的剧情,不是好莱坞大片,而是正在上演的商业奇迹!这个传奇的女子,正是前中国首富、国美电器創始
期刊
杨黎,“橡皮文学奖”创建人,第三代诗歌运动代表作家,在2014年底的一次诗歌活动中与诗人束晓静相识,2015年追随束晓静从北京移居南京。  2016年元旦,两人约定,从2016年第一天开始,每天写诗一首。366天,732首诗,从曼谷到台北,从成都到南京,从扬州到漳浦,会晤了近百位诗人朋友……开心时,她会写下:“路过面包店/买两袋面包/一包核桃全麦/另一包全麦胚芽/像老夫老妻一样/拖着手/晃悠悠回家
期刊
随着中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破碎的单亲家庭也是水涨船高。没有孩子的婚姻,说分手很简单——算好经济账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但有子女的婚姻,孩子的抚养权如何分配则是个难题。  按世俗约定原则,孩子归母亲是常态,尤其是女孩。但在湖南临澧市,有一个退伍军人爸爸却费尽周折抢到了女儿的抚养权。可没想到的是,女孩长期在错误的教育下,变得顽劣不堪!单亲爸爸该如何管教这个小公主呢?或许,能给所有单亲父母一些启发——
期刊
当朋友圈都在刷屏二胎的喜悦时,方芳却在为这颗种子的到来忐忑不安、默默垂泪。  方芳是个幸福的妻子,丈夫对她温柔体贴,家庭经济宽裕,公婆通情达理,二胎的来临不应该成为一片笼罩在这个家庭头顶的阴云。可她却不明白,为什么丈夫这么反感和痛恨这个小生命?!意外怀孕不是喜  我叫方芳,今年38岁,在成都一家事业单位做个小科员,工作轻松,人际关系融洽,生活没太大麻烦,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照顾老公林强和8岁的儿子身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