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旗帜和先驱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un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和下西洋,“比当年欧洲商船队在海域上初露帆影时所炫耀之‘大航海时代’——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航行到达美洲早87年;比葡萄牙人达伽玛绕航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早92年;比另一位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绕航环球更早了116年”。
  ——引自印度尼西亚郑和将军清真寺碑
  郑和是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原名马和,小名三保,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出生,笃信伊斯兰教。其远祖名所菲尔,是西域天方国“普化力(布哈拉)国王”,宋神宗时来到中国,并世代为宦。1382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11岁的马和被明军虏获而遭阉割,入宫成为太监。1390年,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变”,马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屡立战功。1402年7月,朱棣登基,三保封官,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取代了原来的马姓。在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更是绝无仅有,永乐皇帝对郑和的倚重与信任由此可见。
  元末明初,“嘬尔小岛”的日本屡屡侵犯我国浙江沿海,直至江苏境内长江口区。明永乐二年(1404)四月,郑和受命出使日本,“谕其国王源道义”,源道义随即捉了20多个盗魁来献。此次郑和东洋之行,除了平息倭寇之祸外,更重要的是为之后七下西洋积累了航海经验。
  永乐帝登基之初,向北,五次御驾亲征蒙古,将明帝国的北疆扩展至克鲁伦河与黑龙江;向南,帝国的20万铁骑征服越南阮氏王朝。同时,还积极开展一系列政治外交活动,而1405年派遣郑和、王景弘率领庞大的大明舰队开始的七下西洋正是这一系列大事件中最让人荡气回肠、动魄惊心的乐章。
  这一年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从这一年开始到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郑和先后奉命统率由百余艘远洋舰船和2.7万多名官兵组成的大明皇家船队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30余国,开辟了中华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纪元,开始了人类史诗般征服海洋、跨洋航行的伟大历史,开创了随后改变世界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在波涛万顷之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之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光耀灿烂之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规模之大、船只和人员之多、时间之长、足迹之广、影响历史之深远,堪称千古一绝。
  
  郑和每次出使西洋都有舰船百余艘,有2万多人随行,主要人员有水手、官兵、采办、通事、工匠、算手、医生、翻译等。郑和船队,有五种类型的船舶,分为“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性能、装备及规模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最大的宝船九桅十二帆,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换算为公制,其长150米、宽62米左右,相当于现代8 000吨级轮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重4 810公斤,二三百人才能举动。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到达的主要为今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及南亚的印度等国沿海地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都以大明帝国使者的身份登岸访问,带去诏谕赉赐,带回奇珍异物。中国的丝绸、锦绮、瓷器、金银、纸张和历法,大受沿途各国喜爱。船队航行到锡兰时,今日的科伦坡只是一个小海港。郑和登上了锡兰海岸,观瞻锡兰佛寺,布施并立下碑记。事隔500余年后,该碑在锡兰岛加里镇发现,现保存于斯里兰卡博物馆中,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碑文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船队于永乐九年(1411)六月回朝,随行返航的还有19国使臣,其中包括郑和帮助新建立的满刺加(今马六甲)王国的新国王。
  郑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远航,行程更加遥远,航线更为复杂,访问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政治外交业绩也更为辉煌。船队远航至非洲东海岸,分宗远航的船队西抵南非海岸,甚至可能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西南非洲海岸;向南船队抵达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甚至澳大利亚沿海岛屿,“去中华绝远”。郑和船队的访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起了这些亚、非沿海国家对明朝的强烈向往。他们想看一看中国,想见一见明成祖。东非的麻林国王哇顿亲自率众访问中国,不幸在福州病逝。另外,在明永乐十九年(1421),有16国的使臣抵达南京。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使命就是例行辞还贡使,护送忽鲁漠斯等16国使臣返回自己的国家。多年的巡弋远航,当时的大明帝国超级海洋强国的地位如日中天,在满刺加、苏门答腊、古里等地到处都有帝国的常设机构——“宣慰司”、“官厂”。
  1422年秋,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曾下令编纂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其时正御驾亲征漠北的成祖朱棣晏驾军中,而此时的郑和正在第六次下西洋的归航途中。仁宗朱高炽登基,诏令停止下洋,命郑和率其“下番诸军”守备南京。郑和在官家敕赐给他的南京郊外的静海寺里度过了漫长的八年,其间,他召集僚属们根据实践经验绘成了一幅长达6.6米多的航海图长卷,记载了舰队自南京下关启航直到非洲东岸麻林地所经各处应采用的罗盘针位及天文星位。现经中外史家考证,定名为《郑和航海图》,成为极珍贵的历史资料。仁宗在位不到一年病死,其子朱瞻基继位。宣德五年(1430)六月,这位年轻的皇帝又派郑和、王景弘出使西洋。此时的郑和已年届60了,行前他和他的将士们在江苏太仓、福建长乐、湄洲岛大祭天妃(妈祖)宫,且勒石立碑。这是郑和的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了。这次郑和在海上航行的时间最长,所到之处最多。在穿过马六甲海峡之后,他把舰队分成若干个分队,遣往印度、锡兰、阿拉伯各国,而自己做为一个伊斯兰教徒,则到了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宣德八年(1433)返抵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时郑和病卒。
  郑和逝世后,王景弘率船队于同年七月终于驶进刘家港,明宣宗将郑和的衣冠葬于南京牛首山南麓,让他永远守望着自己出海的始发点,并敕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因为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忠心辅佐成祖、仁宗、宣宗三帝,故而得此号(明代时太监是一种官制,到清代时才成为宦官的专称)。
  郑和开创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开辟了文化、经贸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可是郑和开创的时代却并未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动力,相反,西方几个海盗式的航海先驱却打破了“郑和神话”,风起云涌的工业文明使西方最终全面超越中国。
  历史上,中西方关于郑和的评价有很大不同。西方曾有人对千年以来影响世界的百名伟人排名,中国共有六人上榜,其中郑和名列第一。而在中国,终有明一代,没有任何一个文人为郑和写传,直到清雍正朝大学士张廷玉主持修纂《明史》时,才有了一篇郑和的传记,开创了我国史学界第一次为郑和立传的记录,尽管其价值也只是“聊胜于无”。事实上,400多年间,郑和的名字一直是被排斥在封建主流社会之外的。近代对于郑和的研究,也是欧美和日本的汉学家早于中国学者。100年前(1904),梁启超先生以知识分子对时代的自觉和良心发表名文《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才开启了近代我国关于郑和的重新思考和研究。
  随着郑和的故去,中国从此开始了长达400年的海禁,甚至“寸板不得入海”,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强大的远洋舰队从此瓦解,至少领先世界三个世纪的中国开始衰落。郑和七下西洋也成为中华文明鼎盛和衰落的分水岭。正如梁启超所指出的:“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此岂郑君之罪也?”
  600年前,明帝国是亚、欧诸国无法比肩的巨人和榜样。纵横西洋,本可以称霸世界的郑和舰队既没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建立殖民地;也没有烧杀掠夺,攫他人之财富尽归于我,却始终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厚往薄来,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反对“霸道”,开辟了一条文化和经贸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中华文明,输出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600年后,在今天举世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日子里,我们不该仅仅是重新探讨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海路,也绝不是重新陶醉于当年天朝大国的富庶和威风。我们应当看到,我国万里海疆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自郑和之后,以至于今天,其实一直都在遭受大国列强和周边国家的轻蔑与挑战,蚕食与掠夺。纪念郑和,我们需要反省和检讨的太多太多……
  在陆地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世界,制海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纪念郑和,我们就是要光大他的那种冒险、开拓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走向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和平,把海洋作为发展的母体与和平崛起的舞台。如是,方可告慰郑君牵星漂洋的英灵,如是,则吾民幸甚吾国兴盛。
  
  相关链接 郑和七下西洋的情况
  
  永乐三年(1405)六月,“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郑和第一次奉命下西洋。郑和因“有智略,知兵习战,姿貌才识,内侍中无与比者”而被任为正使,太监王景弘为副使。他们率领一支有200多艘船只组成的舰队,载有将士2.78万余人和大量金银、丝帛、货物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最远到达印度西岸。随郑和回国的还有南洋各邦国的众多使者。
  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回来复命不久即第二次出使西洋。他率船队沿着首次开辟的航线,先后到达了爪哇、古里、暹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在离开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进献的珍奇异宝返航,于1409年9月上旬回到南京。
  永乐七年(1409)九月下旬,郑和奉命第三次出航,率官兵2.7万余人,乘坐上百艘船只,从刘家港出发,到达古里、满刺加、苏门答腊、爪哇、暹罗、占城、柯枝、小柯兰、南渤泥等国,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回京。此次出航是为了巩固明朝同南洋已通好国家的关系,随同前来朝贺者有19国,当时的朝廷“万使云集”。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郑和又奉命开始第四次远航。据《明成祖实录》卷八十六载,永乐十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腊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这次出使的地方比较多,除了古里、苏门答腊、爪哇、暹罗、占城等国外,还到达了忽鲁谟斯(在今伊朗波斯湾口)、非洲东岸席林、木骨都刺、不喇哇等国。各国使者带着贡马及犀象方物来明朝。
  永乐十五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此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这次远航的目的是护送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回国,这时的明朝,威震海外,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发展起来。明朝赠予和交换物品大多为丝绸、珠宝、瓷器等,换回大量琥珀、珊瑚、珍珠、玛瑙、药材等。
  永乐十九年(1421)春,郑和第六次远航,到达榜葛拉、古里、阿丹、木骨都剌、不喇哇等国,1422年8月,“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腊、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随同的各国使者达1 200余人。
  宣德五年(1430)六月,“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年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郑和船队的分支到达天方,得各种珍奇和天堂图真本,于宣德八年(1433),“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郑和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古里。
其他文献
茶叶是我国的传统饮品之一,是人的生活必需品。古语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足见茶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消费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多年来,兰州铁路局遵循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构建以培育企业精神,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强化素质建设,机制建设和品牌建设为基础的管理文化,
本文要介绍的是东汉末年一支少数民族氐族以陇南考中心,势力范围到达川西、汉中。创建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仇范围。它持续300余年,直到西魏方才能击败消亡,仇池国最为奇特之
画家是以色彩来显现、靓丽、灵化艺术生命的,色彩缤纷.或浓或淡,或密或疏,或凝或泅,都是画家心血的点染。特别是精美画作,真可谓是“杜鹃啼处血成花”。
<正> 一、欧盟工业产品技术法规简介在1986年以前,欧盟对进入欧盟市场的每一类产品均制定详细的指令(即技术法规)。由于产品类别繁多,需要制定的指令过多,加之每个指令制定周
丝绸之路重现辉煌,再遇发展契机。我们准备好了吗?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在中国,在中国的西北部,珍贵的历史遗存,厚重的文化积淀,飘动的丝路飞天,难忘的壮丽美景,令游人神往心醉的地方,她
矿井中超前探测是超前欲知前方地质信息,为合理布置采掘巷道和防止突水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但许多物探方法在矿井中受到装置排列等的条件限制而无法应用.应用定点源法在迎
实时动态GPS测量技术——RTK技术以其对工作环境要求低,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减小误差积累,数据处理简捷,操作简便,作业效率高的优势,在测绘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RTK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实例或试验进行了探讨,指出了RTK技术在应用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对相关的测绘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由重庆沿高速公路,经壁山、永川,向铜梁西行160公里,便到一处众山排伏,峰峦盘亘,蓼风舞叶,烟横雾锁之地。那,便是199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庆大足石刻。
介绍了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的适用范围、施工控制工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并通过工程实例,说明了工程应用效果.